根據史記記載,周文王姬昌育有十子,長子伯邑考,次子姬發、第四子為姬旦,因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于是姬昌舍棄伯邑考而立姬發為太子,姬發繼位時伯邑考已經去世,似乎是正常死亡。
帝王世紀記載,紂王囚禁姬昌時,為了試探姬昌野心,就將質子伯邑考“烹為羹”,并說“圣人當不食其子羹”,但姬昌還是吃了,于是紂王認為姬昌無德,并非“圣人”。顯然,故事細節必是后人杜撰的,但伯邑考被烹煮卻可能是事實。
長期以來,由于史記地位高于帝王世紀,因此一般更相信伯邑考被廢,此后在周國正常“卒矣”。然而,殷墟考古揭開了極其殘忍的一幕,帝王世紀記載的伯邑考死亡方式,應該就是一部分真相,還有一部分考古或可揭開,如此也就難怪姬昌會“翦商”了。
后岡H10圓形祭祀坑
1959年,在殷墟宮殿區以東數百米之處,一個商人貴族居住區,考古發現一個圓形祭祀坑。該祭祀坑分為三層,每層都有數十人不等的尸骨,是商末紂王時代的遺址,綜合分析之后,其中以下兩點尤其值得關注:
首先,尸骨旁邊存在大量海貝,還有數件青銅器,說明商朝人祭對象不局限于戰俘、奴隸,也包括貴族。其中,青銅鼎上銘刻“戍嗣子”,商王賞賜“戍嗣子”二十朋海貝,“戍嗣子”因而鑄鼎紀念。因此學者推測,整個祭祀坑里的人,應是“戍嗣子”的一家人,全部被作為人牲。
其次,坑內尸骨并不完整,很多都是身首分離,那么身體其他部分去哪了?祭祀坑中,發現炭塊、碳灰、火燒土等等,說明地面上還同步舉辦燒烤祭品的儀式。聯系到其他祭祀現場的發現,基本可以肯定身體的其他部分,被燒烤后分而食之了,這在當時屬于普遍現象。
根據史書記載,紂王曾經處死九侯、鄂侯、比干等貴族,H10祭祀坑無疑印證了這一點。但與歷代商王不同的是,歷代商王捕捉異邦酋長或方伯祭獻,認為越是高貴人牲,祭祀效果就越好,越能取悅被祭者,紂王卻將國內貴族祭獻,這或許是紂王眾叛親離的原因之一。
捕捉異邦酋長獻祭,就猶如后世的“獻俘”,俘虜身份越高越好,數量越多越好,然后有時會拉到太廟殺俘告慰先王。
伯邑考最可能的下落
后岡H10圓形祭祀坑,只是殷墟數千個祭祀坑之一,背后反映的是商朝人祭普遍性、狂熱性,那么被文丁囚殺的季歷、下落神秘的伯邑考,身份極為特殊,更能“取悅”商人先王,又可以打擊周人勢力,他倆極有有可能成為“人牲”!帝王世紀記載的伯邑考被烹食,或許只是他被人祭流程中的一個環節。
需要說明的是,人祭是商朝的國家宗教,但周人卻沒有這個習俗。先周遺址中,并未發現人祭痕跡,連人殉也沒有,后來周朝姬姓諸侯墓中也鮮有人殉。
更為重要的是,文獻記載了姬昌的兩件大事,暗示著伯邑考不祥的命運:
首先,姬昌“翦商”
史書記載,最先提出“翦商”(剪滅商朝)的是古公亶父。為了躲避狄戎侵襲,古公亶父遷到岐山,隨后提出“翦商”目標,證據之一是“泰伯奔吳”,來到東南吳地密謀策劃,計劃從東南攻擊商人后背。
暫且不談泰伯奔吳(實際應是奔到山西)的可行性等,就說古公亶父作為一個逃難部落,剛剛站穩腳跟,根本無力抗衡商朝時,就開始思考“翦商”,是不是過于夸張?實力決定心態,周人只有在實力足夠強大之后,才會“得寸進尺”,才會得隴望蜀!因此,“翦商”目標必然不是古公亶父提出。
以周人實力來看,季歷還為商朝征戰,姬昌前期也是臣服商朝,直到后期才反商,故而最可能提出“翦商”的當是姬昌。姬昌被紂王囚禁期間,演化出了周易,文史大家高亨考證提到“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其中“含章”就是“翦商”,因此認為周易多是姬昌翦商謀略,只是因為身在獄中,故而說的極為隱晦。因此,姬昌在被囚期間才產生了“翦商”想法,那么會不會吃了伯邑考的肉羹之后才出現的?
其次,姬昌反商
姬昌被釋放后,先是處理虞芮之爭(虞國在山西運城一帶,芮國在陜西大荔一帶),都是商朝諸侯,隨后攻打犬戎、密須(甘肅靈臺)、耆國(又稱黎國,位于山西長治)、邘國(河南焦作沁陽)、崇國(陜西西安一帶)。其中,耆國、邘國與朝歌(河南淇縣)近在咫尺,基本處于商朝核心區,崇國是商朝重要的西部諸侯。
姬昌被囚之前,還臣服于商朝,但被囚期間謀劃“翦商”,被釋放之后隨即反商,為何出現這種變化?伯邑考被殺應是原因之一。
文丁囚殺季歷之后,姬昌出兵攻打商人,即“帝乙二年周人伐商”,后來帝乙采取和親方式,以“帝乙歸妹”安撫了周人,姬昌欣然接受,詩經中記錄了宏大的婚禮場景。問題在于,帝乙二年伐商,并不是真正反商,更像是表達不滿情緒,而如果再有喪子刺激,且隨著周人實力增強,商人深陷東夷戰爭泥潭時,那么姬昌會不會真反商?答案毋庸置疑。
以后岡H10圓形祭祀坑來看帝王世紀記載,則更能解釋姬昌反商:伯邑考成為人牲,部分尸骨被扔到祭祀坑中,部分被參與祭祀者啃食,其中就包括了姬昌,如此殘忍的一幕深深的刺激了他,綜合考慮商周實力之后,于是姬昌獄中暗中謀劃“翦商”,最終被釋放后隨即反商,既報家仇又奪天下!
周人滅商之后,大概在祭祀坑附近,給伯邑考修建了墳墓(估計是衣冠冢),故而流傳下來的伯邑考之墓,是在河南安陽湯陰羑里城的西北角。
參考資料:史記、竹書紀年、帝王世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