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的近代史,就會發現一個有趣而又憂傷之處,即:打太平天國時,清軍名將輩出,但打西方列強時,清軍卻難得一將!換一句話說,清朝為何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呢?
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在面對這兩個對手時,清軍表現可謂截然不同!面對太平天國,清軍可以血戰到底,但面對英法聯軍,清軍卻一潰千里去,前后反差,讓人不敢相信!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究竟傷亡了多少人呢?說出來讓人不敢相信!英法聯軍參戰兵力1.77萬人,173艘軍艦,最終傷亡405人(包括非戰爭死亡);清軍參戰兵力為29萬人,傷亡2150人,幾乎沒和英法打過什么像樣的戰役,就被火燒了圓明園!
從敵我雙方的傷亡之中,可以看到一個事實,即:清軍面對英法聯軍,估計望風而逃,否則傷亡絕不會這么小!最典型的是兩廣總督葉名琛,奉行不抵抗政策,任由英軍拿捏!
然而,清軍面對太平軍時,可不是這樣望風而逃,而真的是血戰到底,比如安慶保衛戰、天京之戰等,死傷無數血流成河!其實,大家想一想,太平天國期間,中國損失了1億多人,就知道雙方是多么拼命了!
回到本文開頭的問題,面對太平軍時,清軍猶如猛虎下山,面對英法聯軍,清軍為何一副病貓呢?
第一,清軍上下的畏敵心理!即便是曾國藩,對洋人也很害怕,唯一不怕的是左宗棠!咸豐曾要求曾國藩救駕,結果曾國藩不敢,后來在天津教案中,曾國藩也對洋人很軟!連曾國藩這樣的人物,都畏懼洋人,那么其他將軍還怎么硬氣?
第二,清王朝不敢血戰到底!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雖然清王朝依然我行我素,沉浸在“天朝上國”中,但對列強的軍事卻又極為畏懼。所以,此后遇到洋人,能不打就不打,能賠款就賠款,總之恰如李鴻章所言“外須和戎”!
第三,兩者的追求不太一樣!太平軍追求的是政權,和清王朝的矛盾不可調和,所以清廷給予清軍將軍各種刺激,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英法萬里求財,對清王朝沒有根本傷害,所以清廷重賞的動力不足!
總之,正因如此,清軍在面對太平軍時,可以名將輩出,但面對西方列強時,卻難得一將!說到底,最核心的原因是上層不敢打,畢竟中國向來不缺猛將!
關于這一話題,還有二點值得一提!
第一,有人說,英法聯軍武器先進,作戰模式清軍也不了解,所以名將才不敢打!其實,別給自己找理由,瞧一瞧抗日戰爭,和后來的半島戰爭就知道了,哪一個更艱苦?
第二,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軍名將正在圍剿太平軍,沒空和英法打?其實,這一說法也不成立,因為后來清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又有什么名將站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