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3000年的歷史上,中國有一個讓人疑惑不解的難題,即:漢之匈奴,唐之突厥,宋之蒙古,為何中原王朝始終難以征服平定北方游牧民族?
從西周開始,一直到明朝,都難以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關于這一點,不妨先看一看這四個要點。
(1)西周的滅亡,就因為北方的犬戎。春秋時期,中華第一名相管仲,有一個政治口號叫“尊王攘夷”,就是在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巨大威脅的情況下。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也是因為游牧民族的強大,刺激了趙武靈王的改革。
(2)秦漢時期,先是秦始皇派蒙恬對決匈奴,殺敵10余萬,但依然無法解除威脅,所以才戰(zhàn)略性的修建長城。漢武帝時期,拉開了北逐匈奴的大幕,雖然殺敵無數,的確擊敗了匈奴,但在五胡亂華中,其中一胡就是匈奴。另外,漢朝也修過長城。
(3)隋唐時期,突厥崛起,但相比匈奴和蒙古,突厥比較悲劇,先后遭到隋朝和唐朝的打擊,盡管隋唐之交有所恢復,但很快又遭到唐朝重擊。但問題在于,突厥倒下了,柔然、契丹等又先后興起,契丹還建立了遼國。
(4)宋朝時期,鐵木真橫空出世,蒙古崛起。關于這一點,大家都比較熟悉了,蒙古鐵騎一直打到歐洲,還建立了元朝等。一直到明朝,蒙古還有相當的實力。在明朝晚期,如果不是滿人聯合了蒙古,清軍入關幾乎不可能。
從以上歷史事實可以看到,中原王朝一直都沒能徹底解決北方游牧民族的問題,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第一,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特性,典型的逐草而居,可謂是居無定所。因為放牧,所以那里水草豐盛就到哪里,沒有固定的城鎮(zhèn)。正因如此,也就很難被徹底消滅,恰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過了上百年,北方又能再一次威脅中原,仿佛歷史的輪回。
第二,中原王朝的民族生活特性,主要是農耕文明,但大草原上只能放牧,不太好農耕。所以,即便中原王朝打下來,也沒辦法真正管理起來,說到底就是無法“移民實邊”。其中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想要大規(guī)模移民草原的成本,實在太高了,能拖垮像漢唐這樣的強盛帝國。
第三,中原王朝戰(zhàn)術戰(zhàn)略的難題,因為北方游牧民族飄忽不定,中原王朝想要找對方決戰(zhàn),對方可能卻避而不戰(zhàn),又找不到對方,時間一長,中原王朝自己可能就撐不住了。尤其是后勤,對游牧民族不是問題,但對中原王朝而言,卻很難在大草原上確保后勤運輸的安全。
第四,軍事技術沒有實質性突破,從世界范圍來看,真正戰(zhàn)勝游牧民族的,主要是在17世紀之后。因為軍事技術的突破,尤其槍炮革新之后,懸在歐洲頭上的奧斯曼,才逐漸不成為威脅,俄羅斯才逐漸征服中亞和西伯利亞等。另外,漢朝打敗匈奴,和馬鐙馬鞍的出現也有關系。
古代中國為何一直沒有大進步?其實,有一點就是因為北方游牧民族,大大消耗了國家實力。尤其是南宋、明末,明明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社會正處于急速變革變型期,但最終卻被元清掐滅,使得社會倒退幾百年。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中國式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