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在陜西咸陽唐高宗乾陵的東南方,考古專家挖出一座唐墓。與多數古墓一樣,這座古墓也遭到盜掘,不過幸運的是墓志銘還在,可以讓人了解到墓主生平事跡。
然而,這一塊唐碑上面的文字,卻令人極其不解、動容、甚至驚恐,難道武則天真的心狠手辣,毒殺了懷孕中的17歲孫女?
根據墓志銘記載,這是“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銘”。所謂永泰公主,即李仙蕙,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孫女,唐中宗李顯的親女兒。
683年,爺爺唐高宗李治去世,李顯繼位皇帝,但奶奶武則天卻在搶班奪權。684年,李仙蕙就在這一政治氛圍之下出生。李仙蕙出生之后不久,武則天發動政變,將李顯廢黜為廬陵王,立唐睿宗李旦為帝,自己則是臨朝稱制。
李顯被廢之后,包括李仙蕙在內的一家人被趕出長安,先被送往房陵,后又遷往均州。在此后14年中,李顯一家人都惶恐的居住在均州,害怕武則天處死他們。
700年,在狄仁杰的勸說之下,武則天再次立李顯為太子,李仙蕙苦盡甘來,成了一個食邑千戶的永泰郡主。更為重要的是,武則天賜婚,將李仙蕙嫁給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子武延基,這是武則天安排后事,希望李、武兩家聯姻,能夠友好相處。
然而,就在李仙蕙即將生產之前,卻迎來了一場殺身大禍。根據史書記載,701年9月,永泰郡主(當時李顯為廬陵王)因參與議論張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宮中”,為武則天所殺害。張易之兄弟是武則天男寵,李仙蕙、哥哥李重潤,丈夫武延基議論張易之兄弟肆意出入宮中,于是武則天就先將李重潤、武延基殺了,第二天又殺了李仙蕙。
《新唐書·永泰公主傳》:永泰公主,以郡主下嫁武延基。大足中,忤張易之,為武后所殺。帝(李顯復位之后)追贈,以禮改葬,號墓為陵。
令人費解的是,關于李仙蕙之死,新舊唐書不同人物傳記中有三個版本:“令杖殺”、“咸令自殺”、“太子并自縊殺之”,第三個是武則天逼太子李顯縊殺親生女兒和兒子。
總之,不管李仙蕙死亡方式,史書都記載的很清楚,李仙蕙之死是武則天下的毒手,一千多年來史學家無有異議。
1982年,考古專家挖出的永泰公主墓志銘,卻讓這件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珠胎毀月,怨十里之無香;瓊萼凋春,忿雙童之秘藥......嗚呼哀哉,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年十七。
李顯復位之后,追贈李仙蕙為永泰公主(此前是郡主),因此墓志銘是李顯所立。但根據這一記載,李仙蕙之死依然不太明確,存在兩種可能。
一,“珠胎毀月”說明李仙蕙可能死于難產。根據李仙蕙骨盆碎片來看,學者指出她的骨盆過于狹小,就算是一般的胎兒也很難順產,死于難產并不奇怪。而且,哥哥與丈夫死后,李仙蕙內心悲憤,精神備受打擊,由此也存在難產而死的可能。但結合墓志,這一概率卻很小。
二,難產而死的概率很小,是因為“忿雙童之秘藥”又暗指事情并不簡單,用“忿”與“秘藥”來說明,顯然不是好事。因此學者推測,李仙蕙懷孕,武則天不便殺她,于是或給吃了墮胎藥,或李仙蕙精神備受打擊下流產之后,武則天再讓她吃下毒藥。
無論是史書記載,還是永泰公主墓志銘,都將李仙蕙之死的矛頭指向武則天。這就讓人難免懷疑:武則天真有這么毒嗎,為了張易之兄弟,卻處死孫子、侄孫、孕中孫女,武家與李家人加在一起難道都比不上張易之兄弟倆?
更為重要的是,700年時,武則天重立李顯為太子,說明武則天有還政于唐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為何還如此毒辣?
筆者猜測,這是武則天釋放的一個警告性質的政治信號,因為701年時武則天已經78歲,李家、武家都想繼承皇位,雙方斗得不可開交,武周內部暗流洶涌。在武則天眼里,李家與武家都不值得信任,唯有依附她的張易之等人才可信賴,所以就借李仙蕙等議論張易之兄弟之機(武則天或認為這是挑釁她),發出一個警告信號,告訴李家與武家自己權威不容挑戰。
可見,為了政治,武則天可以舍棄所有親情,包括17歲孕中孫女,這就是武則天的真面目!以至有學者感慨,從前后血洗李家、朝中大臣、重用酷吏等來看,武則天真是一個罕見的暴君。
其實,不管出于什么理由,武則天逼殺李重潤、武延基可以理解,但將孕中孫女毒殺,這就很不人道了,女人何必為難女人呢。
不過,在男權社會卻能以一介女流稱帝,武則天遇到的困難超出想象,如果不心狠手辣的話,武則天可能也坐不穩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