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西游記》,到底是不是吳承恩所寫,這還存在一定學術爭議,但從《西游記》作者不明朗這一角度來看,這本書在明朝盡管備受歡迎,但在文壇地位應該并不高,否則作者必被史書隆重銘記。這就如《金瓶梅》一樣,如今我們認為是千古奇書,價值不可估量,但當時作者卻“恥于署名”,只用小號筆名“蘭陵笑笑生”,讓人無法一窺作者是誰。當然,金瓶梅作者神秘未知,但《西游記》作者我們姑且認為是吳承恩吧。
用今天的環境來比喻,《西游記》就是網絡小說、通俗小說,格調不高,屬于下里巴人讀物,真正文人恥與為伍,所以當時作者不想為人所輕,就隱藏了真實姓名。另一方面,《西游記》雖然故事精彩,但格調不高,的確不夠嚴謹,至少存在四大常識性錯誤,吳承恩寫錯了,我們卻還不太清楚。
《西游記》講述的是唐朝故事,唐朝僧人的西天奇幻之旅,但在書中卻出現了宋朝的《百家姓》。
《西游記》第八十七回:眾官道“上官乃是姓,此我郡侯之姓也。”行者笑道“此姓缺少。”八戒道:“哥哥不曾讀書。《百家姓》后有一句‘上官歐陽’。”
眾所周知,《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成書于北宋初年。當時,宋國皇室姓趙,吳越國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主李氏,所以“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可見,《百家姓》很可能是吳越國人所寫。
孫悟空太搗蛋,大鬧天宮的后果很嚴重,被如來佛主鎮壓在五指山下500年。佛主出口,駟馬難追,500年就該500年才對,但根據《西游記》中描述,孫悟空被違規超長羈押。
《西游記》十四回:這山舊名五行山,因我大唐王征西定國,改名兩界山。先年間曾聞得老人家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壓著一個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飲食......”。
公元8年王莽篡漢,而唐僧取經發生在公元639年,可見唐僧到五指山下時,孫悟空已經被關押了630多年。當然,有人認為“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天上500年,地上......所以佛主沒有食言,孫悟空在唐僧保釋之下提前結束了刑期。
《西游記》“附錄”篇章中開頭指出,“彼時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貞觀,已登極十三年(639年)”,唐太宗開科選取賢才,陳光蕊榮獲狀元。科場一得意桃花運就來了,陳光蕊得到丞相殷開山女兒歡心,當年兩人生下一子,即為《西游記》中的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兒。
但,等到唐僧取經時,書中卻還是貞觀十三年。西天取經返回長安,唐太宗與唐僧一段對話:
唐太宗:“遠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三藏道:“總記菩薩之言,有十萬八千里之遠。途中未曾記數,只知經過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山,日日嶺,遇林不小,遇水寬洪。還經幾座國王,俱有照驗印信。”叫:“徒弟,將通關文牒取上來,對主公繳納。”當時遞上。太宗看了,乃貞觀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給。太宗笑道:“久勞遠涉,今已貞觀二十七年矣。”
看看,通關文牒日期是貞觀十三年,說明這一年出發取經,貞觀二十七年回到長安。另外,歷史上李世民在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去世,根本沒有貞觀二十七年之說。
唐僧西天取經“有十萬八千里之遠”,途徑大小國家無數,但不論何時何地,到處吃的都是中餐,而且主要還是江淮美食,比如在滅法國婦人做菌類、竹筍、木耳、豆腐、面筋這幾樣菜,且吃筍特意要“閩筍”。浙江杭州五年級女孩馬思齊揭開了這一漏洞,并在自己作文中大膽的指出(見下圖)。
(唐僧師徒四人來到滅法國):那婦人越發歡喜,跑下去教:“莫宰!莫宰!取些木耳、閩筍、豆腐、面筋,園里拔些青菜,做粉湯,發面蒸卷子,再煮白米飯,燒香茶。
所謂滅法國,即國王發誓要殺掉一萬個和尚,唐僧師徒四人到來之前已經殺了9996個,猶如中國歷史上的滅佛運動,所以取名滅法國,吳承恩可能也是借此映射西域或印度佛教衰落。后來,在孫悟空的建議下,滅法國改名為欽法國。按照書中介紹,這個國家肯定是在西方,但這些本該烤肉或咖喱為食的國家卻吃江淮地區的中餐。
當然,即便《西游記》存在這些常識性漏洞,但也絲毫不減名著風采。一部數十萬字的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想要處處正確,不出一絲錯誤,難度實在太大,吳承恩的錯誤可以理解。但,理解吳承恩的失誤,卻不代表我們可以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