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結繩”、“八卦”、“圖畫”等之后,黃帝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開啟了中國的文字時代,將中華文明推向一個新階段。漢朝《淮南子》等記載,倉頡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顯示出中國人對文化極為崇敬,認為有了文字、文化,人才更有能力,更能得到上天的眷顧,這一點與西方崇神大不相同。
不過,現代學者普遍認為,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也只是文字創作者之一,或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那么,中國文字到底是誰創造的?如果造字者眾多,那么倉頡在其中應該是什么地位,該不該被捧上神壇?
關于中國文字的起源,史書記載暫且不談,首先看一看考古發現。
距今5000年至8000多年期間,考古發現眾多上古刻符,刻寫在龜甲上的河南舞陽賈湖刻符,多達630多個的安徽蚌埠雙墩刻符,刻寫在陶缽口沿上的陜西西安半坡刻符,麋鹿角化石上的江蘇南通青墩刻符(研究屬于易卦起源的初始符號)等等。對于這些刻符,學術界爭議很大,有認為是原始文字,有認為是原始刻符,至今未有公認結論。學者于省吾等認為,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刻符“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
距今5000多年時,浙江莊橋墳刻符極為特殊,在一塊殘破石鉞上發現了六個排列成序的符號,每個符號的筆畫不超過5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新民指出,“最主要的是,這連在一起的6個符號,其中有3個是相同的,這明顯是表達某種意思的一句話?!眹蚁纳讨軘啻こ淌紫瘜<依畈t認為,這些原始文字不像其他單體刻畫符號那樣孤立地出現,而是可以成組連字成句。已能“連字成句”,豈非說明已有系統文字?可惜沒有進一步的考古發現。
距今4600年之后,更具文字字形的考古發現就越來越多了,比甲骨文早1000余年的骨刻文、陶寺朱文等先后出現??傊瑥目脊艁砜?,距今4600年之后,中國基本進入文字時代,至甲骨文時期正式進入成熟階段;從文字發展邏輯上看,甲骨文是成熟文字,在此之前必然存在“初熟文字”,從“初熟文字”發展到“成熟文字”大約也需要1000多年的演化。
通過中國文字起源史可見,在距今4600年左右,先民已經較大規模地使用文字,但從刻符到文字,到底是不是倉頡造字的結果呢?
巧合的是,距今大約4700年時,黃帝部落開始崛起,先后與炎帝、蚩尤爭鋒,最終成就霸業。根據文獻記載,倉頡是黃帝史官之一,黃帝命令倉頡造字,這個時間大約就發生在距今4700年左右。顯然,從時間點上的巧合來看,倉頡造字的傳說應該并非虛構,而是存在一定的依據。
問題有三:一,倉頡一個人不可能造出眾多的文字,即便倉頡是一個團隊也做不到;二,除了倉頡造字之外,還有女匽造字等傳說;三,上古文字分布多地,且很多文字并不相通,比如山西陶寺遺址發現的兩個朱文,與骨刻文、甲骨文上的文字就不存在演化關系,或者說至少如今還未發現明顯的演化關系。無疑,恰如現代學者分析的那樣,“倉頡如果確有其人,也只是文字創作者之一,或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顯而易見,大約5000年左右,上古社會的物質與精神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散落在中華大地上的不少文明,發現刻符已經無法滿足現實表達的需要,于是產生了文字需求,進而從刻符走向文字,倉頡應該其中造字者之一。
滄海橫流,百舸爭鋒,從刻符到文字階段,神州大地星羅棋布的文明先后創造文字,或獨立造字,或受到發明文字的部落啟發而造字,其過程如今很難還原,但為何唯獨倉頡被推向了神壇,唯獨史書記載倉頡造字“驚天地、泣鬼神”?
最早記載倉頡的是戰國荀子,他在《荀子·解蔽》一文中揭開秘密,“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一也。”也就是說,當初研究造字的人很多,天下流傳諸多版本,但其中倉頡版的文字最為優秀、最為系統........逐漸得到了天下的認可,于是其他版本慢慢被淘汰,只留下了倉頡版文字。
荀子之后,才逐漸出現“倉頡造文字,然后書契始作,則其始也”的說法,慢慢將倉頡推向了神壇,認為他是中國文字之始祖,造字之源。實際上,無論從考古上看,還是從造字邏輯上看,倉頡都不是最早造字之人,也不可能是大規模造字之人,之所以將造字這一榮譽給予倉頡,或許恰如荀子所說的“而倉頡獨傳,一也”。
可以設想一下,倉頡造字的真相不是造出很多文字,而應該是:提出了更為合理、更為系統的造字思維與方法,后代傳承延用;倉頡整理了前人所造的文字,給予正式頒布等。
因此,從刻符到文字,在某種意義上說,倉頡就是這場文字變革的主導者,理所當然地應該被捧上神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