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鴻門宴》。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課時安排、說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及該課所處的地位作用:
《鴻門宴》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節選自《史記》。所選情節描寫的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后,為爭奪天下而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政治斗爭。鴻門宴是項羽在新豐鴻門設下的一個富有殺機的宴會,是劉、項之間政治矛盾由潛滋暗長到公開化的表現,是長達五年的楚漢相爭的序幕,名為宴會,實則是一場激烈的政治斗爭。作者以嫻熟的藝術技巧,生動地刻畫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繪了眾多富有戲劇性的令人難忘的場面,情節波瀾起伏,扣人心弦。鴻門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劉、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生動地對比了雙方的高下,并預示了勝負的必然結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如何通過本課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領悟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了解作家作品及相關史實,積累文言詞句知識,學習創造性閱讀。
(2)過程和方法目標:
利用人物個性化語言,分析人物性格,學習作者運用對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爭中描寫人物的方法,學習一分為二地評論歷史人物,樹立正確的讀史觀。
(3)情感和價值目標:
①感受司馬遷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從容應對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
②認識項羽悲劇的原因,吸取“驕兵必敗”的歷史教訓。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漢代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并通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漢代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
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①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②學習一分為二地評判人物。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
學習創造性閱讀,進行創新思維訓練。
二、說教法
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變是一種技術。根據該課的教材特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年齡階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 學生誦讀,老師范讀,整體感知,筑好文言基礎墻。
2、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打造學習共同體。
3、 拓展延伸,啟迪心智,創設課堂訓練營。
三、說學法
1、紙上得來終覺淺,圈點、勾畫、批注法,學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腦手并用,破疑解難在其中。
四、說課時安排
《鴻門宴》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內涵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三課時教學本文。
第一課時:了解作家作品,積累文言知識,感受作者隱忍發憤的著書精神,泛讀課文,要求讀懂。
第二課時的要點是:理清故事情節,概括人物形象,學習客觀地評論歷史人物,泛讀課文,要求讀熟。
第三課時的要點是:進一步梳理文言知識,精讀課文,要求讀透。
五、說教學過程
1、疑問導入,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課堂氣氛,我的開場白是這樣安排的:
秦王嬴政掃六合后,成為統一中國的始皇帝,雄視天下,風光一世。一次秦始皇出巡時,車馬儀仗,威風八面,場面非常宏大。人們是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紛紛爭相跑來觀看。在這人群中,有兩個人不約而同地發出了贊嘆。一個說:“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另一個說:“嗟夫!大丈夫當如此也!”(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后來這兩個人都成了歷史中的風云人物,他們就是劉邦和項羽。
提起此二人,提起楚漢相爭,人們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項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氣蓋世,巨鹿之戰,破釜沉舟,揚名天下。劉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影從,發兵沛縣。但是,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同樣的兩個英雄人物,為什么一個被圍垓下,梟雄末路,悲歌別姬,最后自刎烏江。而另一個卻能成就千秋霸業,建立大漢王朝呢?我相信等學習過這篇《鴻門宴》,大家就會找到答案了。
2、了解作者,知人論事
鑒于學生已在初中接觸了司馬遷作品,本課由學生先行總結,教者最后明確和深化,講析作者的生平、創作和人格特征。在陳涉、吳廣起義和楚漢相爭圖片后,簡要介紹時代背景,創設課文學習情境。
3、整體感知,了解大意
(1)借助《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結合文中課下注釋,通讀全文,把握大意。
(2)讓學生采用講故事的方法復述課文,并以六字短語形式來概括從開端至結局的情節,短語的主語一定要是文中出現的人物。這樣,時刻突出人物形象、情節進程和性格沖突。
二課時
1、檢查復習固記憶
復習上節課內容,并對文中的重要的文言詞語及疑難字音進行檢測。
2、發散思維析人物
因為本單元的探究性學習任務是:走進小說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點。為更好地使學生了解史傳文學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內心,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我設計了四個問題:
題1.
項羽是怎樣一步步地由主動走向被動的?劉邦又是怎樣一步步地由被動走向主動的?
題2.
項羽、劉邦各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問題1是對內容的把握,可引發學生探究的心理。通過對比討論分析,學生會看到這是一個矛盾不斷轉化的過程,即沿著戰與不戰、殺與不殺、追與不追三組連貫的矛盾,項羽由主動轉向被動,劉邦由被動轉向主動。而其中根本原因則在于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導入問題2對項劉性格的概括。這樣,問題1成為問題2的鋪墊,并可以使學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畫的,這也為人物刻畫方法的總結埋下伏筆。
概括項羽性格時,學生可能對他“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認識,是“婦人之仁”還是“君子之度”?就這一點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爭論,挖掘出項羽性格的弱點,及其在這場斗爭中埋下的禍根,從而幫助學生認識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認清項羽的悲劇絕非偶然,可以說是性格悲劇。
我將這兩個問題結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進行提示,由劉項雙方的轉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應的概括,又形成鮮明的對比,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題3.
如果劉邦不去鴻門向項羽謝罪,他還會有后來氣勢恢宏,慷慨悲壯的《大風歌》嗎?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他又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真的就能衣錦還鄉嗎?
這是兩個假設性的問題,目的在于引起學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歷史,學生設想的結局可能是多樣的,只要能自圓其說合乎一定的邏輯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劉邦、項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結局,進而啟迪學生多樣的思維,鍛煉語言表達。
題4.
文中還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簡略說說他們的性格。
設置這道題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鮮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組人物的對比塑造,為總結人物刻畫方法作伏筆。
3、總結方法導實踐
由于前一部分的鋪墊,學生會比較容易地歸納出在矛盾中和對比映襯中刻畫這兩條,而在初中學過的《孔乙己》等小說中刻畫方法也會使較多的學生聯想到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這一條,所以學生自己就可以很快歸納出來。并把這種描寫的方法與學生的寫作結合起來,加以指導。
三課時
分類總結明條例
1、 古今通假(距、要、倍、蚤、坐等)
2、 古今異義(山東、婚姻、出入、河南、河北等)
3、 一詞多義(軍、意、如、謝等)
4、 詞類活用(名作動、名作狀、形作名、使動等)
5、 文言句式(省略、狀語后置、賓語前置、判斷、被動、固定等)
6、 誦經典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秋毫無犯;勞苦功高;人為……、大行……、)
布置作業:
項羽自刎烏江之前,曾仰天長嘯:“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那么你是否同意呢?請你說說你的理由,形成文字,作為咱們的可下作業。
板書設計 :(也可再啟發學生按出現的、不同的人物性格,自己橫向的設計一個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