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元化的社會背景對學生的思想、情操及行為習慣等的影響日趨明顯,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僅靠學校教育,這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積極尋求“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徑,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凹倚:献鳌笔侵讣彝ズ蛯W校在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為促進子女發展而進行的雙向交流與合作。本文將探析“家校合作”的內涵及其必要性,結合當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為提高“家校合作”實效提建議。
【關鍵詞】家校合作 必要性 存在問題 建議
前言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完備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這句話強調了“家校合作”在一個人的成長中的重要性。當前我國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也都提出教育應該突破學校這個地域局限,充分重視家庭在提高教育質量、教育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家長及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利用好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優勢,尋求雙方的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但是當前“家校合作”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普遍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家庭和學校雙方在教育觀念上存在的異議、家長和教師在“家校合作”過程中的能力不足、“家校合作”水平較低、內容單一、方式傳統、缺乏長效性等問題。因此,本文將在探析家校合作的內涵及其必要性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著眼于廣大家長對家庭教育及“家校合作”的重視,廣大教育工作者“家校合作”能力的提高,“家校合作”的制度化等,為提高“家校合作”實效提出現實的建議。
1、“家校合作”的內涵
“家校合作”一詞與傳統的家校聯系雖僅一詞之差,卻有著觀念和行為上的很大差別。家校聯系是指學校和家庭在教育青少年方面交流經驗、互通情況,協調一致。[1]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與學校以溝通基礎,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青少年受到來自兩方面系統一致、各顯特色、相輔相成的教育影響力,形成多種終身受益的必要素質,更好地實現社會化。這意味著“家校合作”中家校兩者在教育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伙伴關系,兩者的聯系行為具有互動性和合作性。雖然家校聯系和“家校合作”都是雙向的活動,但“家校合作”要求家長與教師之間在“家校聯系”的基礎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既相互支持又密切配合,家長既在家庭中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又有參與監督學校教育的義務和權力。而學校不僅要開展家庭教育的相關指導,還要接受家庭、家長多方位的監督、反饋與建議。即“家校合作”不僅僅要發揮家校聯系、家校交流的作用,還需要家校雙方形成教育影響合力以促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全面更優質的教育。
2、“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當今社會,,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人才培養的素質化要求,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至今仍都是育人的需要。學校和家庭是學生受教育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學校教育比較系統、規范,理論性較強;而家庭教育比較具體、生動,更多地與學生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兩者之間的有效聯系與合作是現代素質教育培養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家校合作發揮教育效能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出其必要性。
2.1“家校合作”有利于促進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與家庭的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象紙做的房子一樣塌下來?!?[2]在實際的學校教育過程中,取得家長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有效的家校聯系及合作,教育將難以持續,乃至收效甚微。進行“家校合作”,通過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有效溝通,可以幫助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目的最大限度地協調與統一,促進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目的達成一致,從而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2.2“家校合作”有利于促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優勢互補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是影響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和學習成績[3],對孩子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優勢在于:一是家庭教育能自然而然地利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天然感情,直接感化、教育子女,并且由于家庭是持久存在著的生活環境,其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也能更深刻和持久。二是家庭教育不僅教導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教導做人的基本準則,符合社會的行為規范,培養道德情操,形成個人理想,培養志趣,形成個性等等;三是家庭教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與孩子朝夕相處中,父母對孩子的了解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深刻、更全面,使之能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當然,家庭教育也存在種種局限性,如家長的素質能力、家庭環境造成的教育條件不平衡、家長未能緊跟學校的步伐,不了解學校的教育內容、方式等問題。
學校作為專業的教育基地,有著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團隊,明確的教育目標,詳細的教育計劃,良好的學習環境,育人的效果更佳。同樣,學校教育也存在著局限性,如團體教育下教師難以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迫于升學壓力及應試教育的影響較少進行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不利于學生的社會化等問題。
由此可見,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各有其優勢及局限性,兩者成為教育工程的有機整體,是不可分割的。我們可以利用雙方教育內容側重點不一樣,家校聯系有助于使教師了解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家長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從而正確把握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開展有針對性、有個性的教育,使雙方的教育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互補,促使學生既能接受全面發展的教育內容,又能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實現社會化的和諧發展。因此,將學校和家庭這兩種教育力量聯合起來,能加強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實現彼此之間的優勢互補,達到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的作用,促使學生健康發展。
2.3“家校合作”有利于促進家庭和學校教育方法的科學化。
目前,在教育的觀念和方法上,家庭和學校還存在著很大的分歧。而家校直接通過密切聯系,相互商討,有助于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也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并促使雙方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作出恰當的教育對策和科學的教育方法。
首先,每個學生的情況都是不同的,在學習上、生活上等各方面的表現和習慣都是不同的,甚至在家里和在學校里的表現也是不同的;其次,每個家長的教育方式、教育觀念也是不同的,有些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有些家長把學習成績看得比天還高而忽視了孩子其他能力素質的培養,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方法不科學等等;再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也不全都是正確的,也是需要不斷地與時俱進的。因此,及時有效的家校聯系可以幫助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愛好、習慣、學習方式及在校表現等情況,教給家長一些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們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孩子;同時,也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在家里的學習、生活習慣,使家長和教師能夠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協商、密切合作、相互學習,促使雙方掌握更加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措施,提高教育效率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果。
3、 “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 雖然家庭參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已受到大多數人的關注和支持,但在現行教育管理體制下,“家校合作”在實踐過程中還受制于一些現實的因素。
如在學校層面上存在著組織制度、教育觀念、“家校合作”組織能力等的因素?!凹倚:献鳌钡某潭仁紫热Q于校方的管理模式和教育理念。學校是影響家校聯系和合作的最主要的因素。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學校教育處于主導地位,應成為家校合作的宣傳者和組織者,積極策劃和推動家校的互動和合作。如果學校沒有足夠重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的合作互動,就會導致組織制度上出現問題:如組織松散,管理不足;監督檢查不力;階段性強,連續性差等。
在家庭層面上也同樣存在著教育觀念、合作的態度與能力等的因素。盡管多數家長對“家長合作”持贊成態度,但由于家庭背景千差萬別,家長教育子女的目標、成才觀念和教育理念也各不相同。部分家長認為自身學歷、能力水平不夠,對學生的教育采取全權交給教師的依賴態度,面對學校提出的合作問題時態度很不積極;部分表示積極支持“家校合作”的家長由于與學校的教育理念有些差別而表示不知所措等,這些因素導致了家校合作水平低、合作內容單一、合作效果不明顯等問題。
3.1“家校合作”水平較低,家校合作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講過,“每個人的成長都有一個程序”,教育活動必須遵循這一規律。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是最基礎、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因此家庭教育應該是持續性、連續性的,不能因為將孩子送進校園而免了家庭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把學校和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認為兩者不僅要一致行動,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而當前由于部分學校和家庭雙方對“家校合作”的不夠重視,對“家校合作”模式的認識比較落后,也導致了目前“家校合作”流于形式,合作的水平比較低,效果不明顯。
3.2“家校合作”方式存在角色定位的誤區
傳統的“以學校為中心”的觀念,“師道尊嚴”的傳統心理使教師與家長不自覺地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領導者和被領導者。這使得家長和教師的聯系具有了一種習慣的心理定勢:被動、等待,并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在此心理認定下,家長們一般不太主動與教師溝通,也很少說出自己對教育孩子的看法、建議。有時即使家長向學校反映了情況或提供了建議,也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這種“家校合作”根本就談不上是合作,只能說是學校單方面對家長提出要求,而家長是否認可,或者家長該如何做,配合的效果如何根本沒有得到反饋。因此,教師和家長能否正確的對自身進行角色定位,是關系“家校合作”成敗的重要因素。
3.3“家校合作”內容單一,方式傳統
“家校合作”的內容單一:當前由于家庭與學校間的合作往往帶有很強的功利性、短視性,總是只關注學生的學業。主要涉及成績提高、課業輔導、家庭監督、資料購買等,對學生的品德、修養、審美、心理層面考慮甚少,至于對教育方式和方法的交流更是很少提及。此外,目前家校溝通聯系方式主要還是延續傳統的發放成績單和電話聯系,不僅形式單調,更加缺乏時效性,降低了交流效率。
3.4 “家校合作”缺乏長效性
目前,大多數學校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家校合作”長效機制。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方面,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認識上的偏見,沒有從思想上真正重視家校聯系的重要性,學??偸窃趯W生出現問題時才與家庭取得聯系,即向家庭作匯報,而很少去關注學生的后期表現有沒有在家長的配合教育下取得進步,或者很少和家長商討合作教育的措施。此外,很多家校合作活動開展結束以后沒有進行總結,而且家?;顒訒r間一般聚集在開學初、期中考試前后、期末考試前后,缺乏靈活性、連續性與實效性。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缺乏長期有效互動,交流效率低,教育效果無法達到預期。
4、提高“家校合作”實效的有效途徑
4.1家校雙方要更新觀念,高度重視“家校合作”
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關系,需要以更新觀念為先導。首先,家校雙方要統一認識。家校雙方應認識到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至今仍都是育人的需要,兩者共同發揮效能是現代素質教育培養“完整人”的需要。[4]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送到學校里去學習,教育的事和自己沒有關系了,孩子在校出了問題,那是學校和老師的工作沒有到位,能力不行。事實上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思想、品行;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態度、學習質量和健康狀況等在很大程度上與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有著各自的優越性和局限性,兩者應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共同發揮作用,二者缺一不可。教師要破除保守心理,如對家庭教育的不信任等,觀念上要放下架子,與家庭平等相處,呈現“歡迎家長”的姿態。學校作為專門的教育機構,教師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無疑應更努力了解家長的需要和能力,吸引和組織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并適當地為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幫助。家長則要破除“病要大夫看,兒要老師教”的依賴性心理,培養積極、主動的合作態度。由此可見,要提高“家校合作”實效的首要前提是雙方必須更新觀念,高度重視“家校合作”,才能更好地生成家校合力。
4.2家校雙方應正確認識自己的定位及雙方的關系
前面指出當前大多數學校和家庭之間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存在著角色定位的誤區。家校雙方對家長和老師的關系認識得比較片面。傳統的“以學校為中心”的觀念,“師道尊嚴”的傳統心理使教師與家長不自覺地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有些時候,家長甚至害怕教師的來訪或來電,總覺得教師是來告狀的,或者認為教師要求家長做什么,家長就全力配合就是了。這無疑使得“家校合作”變成教師指導家長做,是一種單方向的指示。
其實,教師和家長是處于統一戰線的,教師和家長之間應當是平等協作的伙伴關系。家校合作的過程也應是家長與教師相互交流、配合支持的過程。也就是說家校相互間雙向的交流是進行平等合作的前提。此外,有效的合作需要處理好分工與合作的關系,要各自角色定位正確,分工明確。學校方面應明確學生在校時學校應承擔的責任,而家長方面應明確學生在家時家長應承擔的責任,并且雙方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合理分工,才能形成更大的合力,共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4.3“家校合作”應有制度的保障
“家校合作”推進實施,關鍵還是要建立完善的“家校合作”制度。首先,校方要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權利與義務。其次,校方要積極開展多種活動引導家長參與“家校合作”,并將“家校合作”相關的一系列活動納入學校教育教學常規活動中;再次,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廣泛吸納家長的建議與意見,建立科學、民主的學校教育管理和決策機制。
4.4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師推進“家校合作”的能力
當今社會復雜多變,教師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家庭,由此催生出各種類型的家長:祖父母家長、80后家長、溺愛型家長、嚴厲型家長、依賴型家長……如何與這些不同個性、不同身份的家長建立和維持一種更加積極、對學生成長更加有利的關系?這需要教師有高度的責任感及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還需要教師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教師較強的溝通能力,能使與之溝通的家長覺得備受尊重,使得家長更愿意敞開心扉,更加坦率而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從而能夠較全面地掌握與學生有關的足夠的信息。而教師有效溝通的前提是要放下教師高高在上的身段,理性而耐心地與家長溝通,同時學會適度地作出回應和反饋。
因此,學校應開展對教師進行育人方法和技巧、溝通能力、組織能力、交往能力等業務素質培訓,以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促進“家校合作”開展更具科學性和實效性。
4.5建立家長學校
家長與教師進行溝通的目的,除了想知道孩子在校的成績與生活情況,其實更為關注的是能否從教師那兒獲得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森指出:“幫助兒童的最佳途徑是幫助父母?!币虼?,學校方面應通過家長家校,家校聯系等途徑,使家長收獲育人的理念。家長學校適時培訓家長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徑。相對于家長而言,學校教師更具備較科學的教育理念、方法,可以通過建立家長學校,通過報告、討論等形式,向家長介紹我國的教育現狀和未來;指導家長掌握育人的科學方法,提高家長的教育修養水平,獲取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識,提高家長教育子女的責任心和教育技術。
4.6創設多種形式的家校合作載體
信息技術時代催生出新的通訊工具,新的通訊工具催生出新的溝通途徑。家校之間的聯系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發放成績單、家訪和電話聯系,新時代的家庭和學校,應該學會善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多種形式的家校合作載體。如可以嘗試將信息量少的成績單加工成家校雙向聯系的家校聯系本,詳細地記錄學生在校及在家的表現,體現學習習慣、學習情況的長效性;可以利用當前普遍推行的校訊通,與家長進行短信聯系,當然,這些短信應該具有針對性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群發短信;可以利用當前學生們熟悉的博客、班級QQ群、班級論壇等,讓教師、家長、學生三方通過這些載體進行溝通與合作,從而提高“家校合作”的實效。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現時代,探索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已顯現其獨特的價值和現實的可能性。因此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聯系和合作,應成為學校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模式,這對于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師范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卡爾威特.卡爾威特的教育[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3.
[5].馬中虎.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6].葉巖燕,饒生來,涂水發. 加強家校聯系實施合力教育———高職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探析[J].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44.
[7].楊榮萍,陳賢,趙雁,和立青,張宏,李文祥. 密切家校聯系,構建溝通橋梁[J].農業教育研究,2009(6):41.
[8].邱葉珍,尹榮慧.淺談班主任進行家校聯系的途徑與策略[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2(10):78.
[9].毛姮.提高家校聯系工作實效的策略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12):86.
[10]岳盼盼.用博客構建小學家校合作模式初探[J].教學探索,2009(4):40.
[11].路偉偉.構建家校聯系的德育網絡[J].德育探新,2002(4):20.
[1] 岳盼盼. 用博客構建小學家校合作模式初探[J]. 教學探索.2009(10):40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2):526.
[3]潘俊平.加強聯系,構建家校合一的教育平臺[J].文教資料,2009,(35):134-135.
[4]周丹.對家校合作若干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思考.[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