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式英語對英文寫作的影響 由于中英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式英語對英文寫作和翻譯的影響比較多,比如句式中詞匯冗余、語序不同、結構不當、表達方式不同等,下面筆者就表達方式進行闡述: 1. 表達順序 在寫作中,如果遇到有時間地點概念的表達時,由于中式思維的影響,我們會按照時間順序來安排語句結構,先交代時間地點,然后再交代人物本身,而在英語中卻恰恰相反,時間狀語通常會放在語句的最后。例如“After dinner we will go to the classroom.”而正確的英語表達方式應為:“We will go to the classroom after dinner.”after dinner應置于語句最后。 在方位表達上,中國習慣講究先說橫向方位,再說縱向方位:從東到北,從西到南,而西方國家卻恰恰相反,所以我們經常在翻譯或寫作中將方位顛倒,比如:左右,正確的翻譯是“right and left”,“left and right”是違背西方文化的。 還有一點,在漢語中,我們觀察現實世界時,總是從事物的外表形態的大到小的局部細節的順序來進行描述,而在西方國家也恰好相反,比如:中小學,英文表達為“public and middle school”,而中式英語表達為“middle and public school”,是錯誤的表達方式。 2. 表達不純正地道 在這一點上還是主要受中式思維的影響,在很多英文寫作中我們往往會看到一些句子,雖然沒有語法錯誤,但是讀起來又顯得不規范,給人的感覺是平鋪直敘,過于平庸,基本不符合純真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其常見的問題有詞語搭配上出現濫用、漏用、混用,措辭或搭配不當等。比如“從外國進口”一詞,很多人翻譯成“imported from abroad”,但是沒注意到“import”本身就包含了“從外國”的含義,這句話明顯就是按照中國的思路來進行翻譯,而沒有考慮到用語環境及不同的思維表達方式。其實我們如果在“百度翻譯”中翻譯“從外國進口”一詞,它的翻譯結果是“Imported from foreign country.”但是接著給出的例舉又如此表達“We have imported lanterns in our garden and they have the stars at night.“他們在夜里有星星,而在我們的花園,只有從外國進口的燈籠。”,其中的意思大家自然明白。 3. 表達方式 這一點主要表現在主動和被動的表達上,很多學生平時很少注意這一點,所以很容易犯此類錯誤。有明確的主謂施動和受動關系是英語的一個明顯特點,主語施動用主動語態;主語被動,用被動語態。而漢語的主謂關系主要表現主體與評論的關系: Our city has built a new modern high school.應正確表達為A new modern high school has been built in our school. 二、中式英語的形成原因 漢語對英語的干擾具有必然性,是一種無法避免和學習者所面臨的客觀因素,我們從小生活在中國的漢文化因素中,從小接受漢語教育,漢語思維在我們的整個學習生涯中根深蒂固,這一點加劇了中式英語形成的必然性,我們無法避免,只有在后天的學習中不斷克服并改正,同時牢固掌握純正的地道的英語為自己所用。 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并不像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學生學習英語,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在我們的日常交際中,漢語是我們的第一語言或首選語言,這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就缺少真實的英語交流環境,本質上少了鍛煉的機會,其實這也是造成啞巴式英語的重要因素,英語學習者在交流中就會很容易且很自然的將漢語式語句架構套用在英語中。從而表達出不規范的英語。語言的學習,其中最主要的是溝通,任何溝通的場合,我們可認為是一種文化氛圍,有氛圍才會有進步有結果,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我們每個學習者都應該注重的理論。 三、由于純正地道的英語知識掌握程度不夠而易出現的錯誤 純正地道的英語,能夠表現出一個人的學習態度和努力的程度,其實這是一種主觀的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改進的。正如在前文中所講的語法句型錯誤式中的中式英語,完全可以憑借學習者自己刻苦努力的學習和對英語語法的熟練掌握來改善。 如果學習者對地道英語的掌握程度不夠,則容易產生一些我們平時在寫作中常見的錯誤,如錯誤的表達以及不恰當表達。 1. 錯誤的表達 錯誤的表達類型很多,主要有詞匯用法的錯誤,詞匯的錯誤延伸,缺失句子主語等等。下面例舉三個例子。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用“job”是來描述“工作”一詞,但是學生經常用“work”來翻譯,確實“work”與漢語中的“工作”一詞在語義上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因此就造成了用“work”來描述“工作”一詞的錯誤延伸用法,進而取代了“job”的含義。比如“I have a work as a tutor in my spare time.”另外還有一個因常見的詞匯用法掌握不熟而導致的錯誤的例子,“She married with a teacher.”,此句中的“with”是由于對“married”一詞掌握熟練而造成的一個錯誤,明顯多余。在漢語“和......結婚”中的“和”可以翻譯成“with”,但是也是要看具體語境和語義的,這就是典型的母語遷移而造成的中式英語。 在漢語中我們經常有一些習慣的表達方式,比如“回來啦”、“去哪兒?”、“吃飯了?”等等這類句子都了主語,但是在英語中往往不能如此表達,往往要增補主語以表達準確。舉個例子:“希望你能來參加我的生日聚會”,正確的表達方式為“I hope that you can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錯誤的表達為“Hope you can come to my birthday party.” 2. 不恰當表達 不恰當表達的類型也很多,而不恰當表達與錯誤表達并不同,不恰當表達只是受漢語思維的影響而表達出具有漢語思維的語句,其主要表現為:用詞不當、語句重復冗余、否定(下轉第57頁)(上接第55頁)表達不當等等。 在漢語中我們經常說看電視、看報紙、看書等,其中“看”其實有不同的概念,但由于受漢語思維影響,有學生經常將“read newspaper”寫成“watch newspaper”,這是不符合英語的表達方式的。 我們知道,在英語中有些詞要表達否定意義時需要將否定詞前移,而漢語中則不需要如此調整,例如“I think he will not agree with you.”這是典型的漢語式表達,按照標準的英語表達方式,應為“I do not think he will agree with you.” 3. 中英思維方式不同 中英思維方式的不同對中式英語也有一定的影響。我們在平時的溝通中,語言是最直接的表達方式,而語言表達的正是我們每個人的思維。因此,學習一門語言,是對語言文字運用的了解和掌握,同時也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培養,其學習的過程也是另一種思維方式的形成過程。所以兩種不同語言的轉換或者交流也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交流轉換。對于漢英兩種語言來說,漢語是一種整體思維,而英語則是一種個體思維,這兩種語言的邏輯思維順序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中間很多人學習了很多年的英語,依然不能完全準確地用英語表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對英語邏輯思維的掌握不夠完善,缺少語感,所以表達出的英語有明顯的中式英語痕跡,不符合英語表達方式。 例如:我很喜歡這只狗,如果不考慮英語思維,有可能會直接翻譯成“I very like this dog.”但準確的表達應該是“I like this dog very much”。 4. 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般來說,語言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象征,每個國家、民族不同的文化造成了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著不同的語言體系。比如,在中國我們彼此見面打招呼會說“吃了沒?”翻譯成英語為“Have you eaten yet?”這個句子完全符合英語表達方式,但是“吃了沒?”是由于在舊時中國比較貧窮,人們缺少糧食,所以人們見面往往以“吃了沒?”打招呼,而如果在見到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時問候“Have you eaten yet?”就會被誤解為你在邀請對方共同進餐。 中國人在告別前為了表示誠意會說:“stay longer.”,這會讓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很為難。中國人在客人離開之前都會習慣性地說一些如:“請留步”或“請走好”這樣的客氣話。直譯成英語stay here, please?或walk well, please?這樣的英語語言在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聽起是匪夷所思,非常可笑的。以上的例子告訴我們:僅僅學好英語語言詞匯和語法是遠遠不夠的,缺乏對英語社會傳統文化的了解也會產生中式英語。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負遷移,在日常交際、寫作及翻譯中常常出現不合規范的鱉腳英語。只有提高雙語能力,拓寬知識面,多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社會等信息,在平時的學習以及訓練中多注意中英文之間在詞匯、句式、排篇布局等方面的差異,并在平時的運用過程中積累相關知識,才可能減少或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sp; [1] 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6). [2] 王碧穎.簡析中式英語[J].長沙大學學報,2007(6). [3] 包昂,包惠南.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4] 布拉德·丹尼爾斯.如何克服中國式英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