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井岡山市寧岡中學 龍吉忠
區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許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最好“詮釋”或“說明”;而系統地理的原理、規律、結構、聯系等又需要在區域地理中去落實、驗證。可見,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突出特點,區域地理的內容是復習地理知識的基礎。從近年來的高考試卷看,區域地理的內容占有相當比重,特別是許多以能力立意的題目均是以區域地理內容為載體命題的。從高考命題者的角度看,區域地理是實現高中與初中地理、自然與人文地理綜合的最好結合點,是考查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闡述、評價、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最好載體,考題往往以區域地理為背景,整合高、初中地理內容,將學科主干知識通過區域地理的形式體現出來。從學生的答題實際情況看,學生學科內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較弱,解答以區域地理為背景的綜合題時失分較多。因此,高考地理總復習,一定要重視區域地理。分析研究近年的區域地理試題,可以了解區域地理的考查特點,有助于明確區域地理的復習要求。
一、近年來的區域地理高考試題分析
(一)區域地理命題的方式
區域地理命題的方式一般從以下四個方面設置情景:
1.以經緯線定位為背景,考查某一個區域生態環境的治理措施及工農業的區域開發;
2.以案例為具體分析的對象,考查對某一個區域在開發過程中的評價,并將此評價擴展到世界區域的范圍;
3.以圖形、表格為資料素材,考查對圖形的理解以及圖形變換的能力;
4.以人地關系為主線,考查人類活動在區域開發、國土整治中的作用。
總的命題線索一般為:特定區域定位──地理事物分布──地理特征或地理背景(成因分析)──區域開發(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
(二)區域地理的考查特點
1.區域的認定
區域地理試題一般多運用有注記的經緯網地圖、部分政區圖、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記(如湖泊、河流等)地圖、地理圖表、資料、文字說明等為“背景”,在此基礎上進行設問,提出選擇和問答的相應要求。
這類區域地理試題的解答,首先要通過閱讀“背景”材料(地圖的、圖表的、圖像的、文字的等),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對試題涉及的區域進行準確的認定。所以“區域的認定”是正確解題的前提。
2.區域的比較與分析
試題多以地圖、示意圖、圖表、資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氣象、資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內容,也有政區、人口、城市、農業、農產品、工業、工業品、環境與環境問題、區域開發與發展等人文方面的內容。題目要求考生對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進行分析、比較回答相關問題。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我們可以看出:區域比較、分析,是運用題目提供的信息或“條件”,針對題目的設問,進行信息組合、明確正確選項進行認定的過程;是針對設問,進行知識整合、組織答案的復雜思維活動。比較、分析的內容多為區域要素、區域特征、特征成因、區域差異的認定等。在區域比較、分析過程中,往往要運用高中地理學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關的理論。
二、區域地理的復習要求
“文綜的瓶頸是地理,地理的瓶頸是區域,區域的瓶頸是地圖”。因此要:
1.構建師生“腦中的地圖”
在地理高考中各類地理圖、表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高考中各類地理圖表共34幅)。教師要不時對學生強調,學好地理的關鍵在學好地理圖表,尤其是地圖。要讓學生經常性地填繪地理圖表,使他們養成以圖表輔助思維和記憶的習慣。尤其是復習有關經緯線、時區計算、太陽高度角和中國、世界區域地理的分布、氣候等內容時,圖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大量地填繪地圖,盡快幫助學生形成“腦中的地圖”,這將會使學生今后的學習事半功倍。
2.運用地圖,“認識”區域
復習區域地理,要緊的是建構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各區域的空間觀念。把區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內容落實到相應的地圖上。要運用地圖,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結構、空間聯系和空間差異。還要明確地理事物空間發展的變化過程和規律。運用地圖,“認識”區域的復習宜細不宜粗,中國地理總論和分區的復習,世界地理總論和分區及重點國家的復習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經緯網的空白圖上進行填圖訓練。要求學生能做到區域不論大小,內容不論詳略的區域圖都能正確認定。
3.以“地圖”的形式突出區域特征及差異的復習
區域地理復習也要依據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特點,編制相應的知識結構,運用知識結構,全面地、系統地進行復習并突出“主干”內容的掌握。
三、區域地理的復習方法
復習是將知識重組、歸納綜合,從而把知識規律化、系統化和條理化的過程,是從知識到能力的升華,因而一定要注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學科的知識結構,強調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才能以區域作為綜合和運用知識的基礎,幫助學生逐漸形成綜合分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我們在復習過程中,能抓住系統的知識線索,建立起知識網絡,以“線”為綱,把知識點有機地串在線索上,做到綱舉目張、點線結合、縱橫聯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整合區域地理知識,形成知識網絡
在區域地理的復習中,教師要根據《考試說明》對中國區域地理考查的要求以及學生已具備的區域地理知識,設計區域地理復習模板,整合區域地理知識,形成知識網絡。首先要建立起復習的網絡式思路,如下圖所示:
然后再根據具體的復習項目構建各類知識體系的網絡:
如復習世界地理的自然環境特征,就可以氣候為線索,首先復習各大洲的氣候類型及其特,根據氣候特點分析各大洲的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環境特點。中國國土整治則圍繞“地區──問題或優勢──形成原因(自然和人為原因)──因地制宜的措施”這一線索進行整理復習。
地理知識體系的重新構建:
(1)以地理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列、遞進、從屬、因果等)進行重組如:
(2)結合時間變化,對具有季節性和發展變化的地理現象進行重組:
如:地球運動──太陽直射點的季節位移──季節變化──大氣運動──洋流運動──不同氣候類型的季節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生產活動
(3)結合空間分布,對具有空間聯系和因果關系的地理事物進行重組,如下圖:
(4)結合區位因素,對各項人文要素的形成條件進行重組,如:
農業的區位因素、工業的區位因素、城市的區位因素、交通的區位因素(農業基礎──生產發展──人口密集──工業原料豐富──加工工業發展──城市形成──交通發展)
(5)結合人地協調發展,對各類人地關系的案例進行重組,如:
人類與土地資源(毀林開荒──水土流失──退耕還林,毀草開荒──土地荒漠化──退牧還草,圍湖造田──湖面淤積──退耕還湖,濫墾濕地──土地退化──保護濕地);人類與水資源、人類與礦產資源、人類與生物資源、人類與大氣資源等。
(6)結合區域特征與區域差異對國土整治與國土開發中的問題進行重組,如:
世界地理:地緣政治敏感區、民族矛盾尖銳區、戰略資源豐富區、海陸交通樞紐區、生態環境破壞區、高新科技開發區、經濟持續增長區、自然災害多發區等。
中國地理:水土流失嚴重區、荒漠化嚴重地區、大型水利工程與河流綜合治理、山區開發問題、農業低產區、區域發展商品農業區(優勢農業)、交通建設問題、海島和海域開發、城市發展與城市新區問題等。
(7)結合地理技能,對相關圖像、圖表的判讀規律進行重組,如:
區域地圖與相關經緯線的參照聯系,等值線圖的判讀,各類統計圖表的判讀,系統聯系框圖的設計等。
2.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高考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學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少“熱點”問題如西部開發、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內容,在近兩年的高考試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另外,一些重要的“國際時政”內容,一些“熱點地區”也應是區域復習時密切關注的內容。所以,對于這些沒有編人教材的重要內容,要建議考生通過堅持收看“新聞聯播”電視節目、及時關心國內外大事的形式來了解和關注。
3.專題復習,講練結合,以練為主
根據具體情況,專題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學生掌握,就可以設立專題。可以是知識歸納性的專題,如“湖泊”、“島嶼”、“最”等;也可以是方法技能性的專題,如“選擇題的答題方法”、“圖象分析”專題等。還可以把專題分為陳述性的專題和練習性專題兩類──教師精心編制題目或提示,學生歸納,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有效地調動起來,學習效果也更顯著。在這些專題中,應體現地理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動手,熟練掌握運用必要的地理技能,并在動手的同時加深以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4.立足應用,精練巧練
區域地理復習過程中,要適當做些與內容相關的練習題。教師要對考生所做的練習題目進行精選:(1)所選題目應該是立意明確,考察目標清晰;(2)題目使用的材料、數據準確;(3)題目涉及的地圖、圖表規范,注記清晰;(4)試題的情境設置和設問角度巧妙、科學、合理、恰當。(5)立足應用,緊扣高考題型特點;(6)題量適中,題型比例恰當;(7)答案準確,表述規范。
在綜合復習階段,教師還要有針對性地編制一系列的綜合練習。例如可以適時虛擬一些區域,創造新情境,提供局部圖,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對該區域進行分析、綜合、變式訓練,拓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深刻性,進而加深學生對區域特征及差異的理解和掌握。但綜合練習主要解決的是考生對題型綜合變化的適應,因而不宜過深,過難。只要做到夯實基礎,逐步變化提升,及時講評和查缺補漏,就有助于考生提高應考能力。
四、要善于總結規律和技巧
◆分析某一區域的有利條件或限制性因素,關鍵是對區域特征的了解和把握。日常復習中,要注意對典型區域區位特征的歸納和概括。比如:
(1)東北平原優勢:主要表現為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適于大規模機械化耕作;制約因素;主要是緯度高,熱量不足,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2)青藏高原河谷農業優勢: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農作物單產高,質量好;制約因素:海拔高,氣溫低,熱量不足。
(3)西北地區灌溉農業優勢:光熱充足;制約因素: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4)華北平原優勢: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松,光熱充足;制約因素:水源不足,旱澇、鹽堿、風沙災害嚴重。(5)南方平原地區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熱條件充足;制約因素;洪災較為嚴重,如長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1)坡面開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
(2)干旱、半干旱地區過墾、過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
(3)沼澤地開發→破壞濕地→氣候惡化(干旱);
(4)圍湖造田→湖泊面積減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干旱、洪澇多發;
(5)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鹽堿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鹽運動);
(6)過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后退);
(7)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
(8)農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
◆河流水文特征:
(1)徑流總量取決于流域集水面大小、流經氣候區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
(2)流量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取決于主要補給水源的水量變化,主要還是要分析流經地區的氣候特點;
(3)有無結冰期取決于氣溫的高低,一般氣溫低于0°C時有結冰期;
(4)含沙量取決于過水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蓋狀況,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
(5)凌訊一般多發于春秋季節,有結冰期且河流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的河段;
(6)航運價值一般河流下游較高,水位高、水量大、水流平緩、河道深且寬闊、無急流瀑布險灘地區通航價值大;與水運的市場需求也有很大關系,特別是資源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
(7)水能資源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豐富的峽谷地區適于筑壩;
(8)人類活動,一般河流兩岸人口密集,引水、筑壩、改變地面狀況、污染、航運等都會影響河流水文和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