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儒家沒有信仰,我是決不能接受的”,“我也并不認為當下中國社會喪失了信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哲學系主任李晨陽在尼山論壇的分論壇上亮出觀點,引發了臺上臺下來自大陸、臺灣等地華人學者的討論。
面對“中國人有沒有信仰”這個爭論已久、卻愈顯“新”“銳”的問題,華人學者們說,“不能把信仰和宗教信仰劃等號。”
“信仰不一定是宗教的”,李晨陽認為,有些人相信人類應該盡量避免苦難;有些人相信人性善,為了體現人性要做善事;儒家講,人的一生要“立言、立德”,這都是信仰。
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葉國良認為,儒家思想從知識的研究、襲承出發達到人生理想,不同于宗教通過信仰人格神實現。宗教講“信(faith)、望(hope)、愛(love)”,儒家倫理道德思想也講“望、愛”,但不求“信”。
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對信仰路徑的不同做出形象的講解:廳堂里掛著忠、恕牌匾,逢初一、十五要祭天地、祭祖先、祭圣人。幾千年來,在父輩的言傳身教、口耳相傳中,在開蒙讀物《三字經》、《千字文》中,在家族的祭祀活動中,中國人的敬畏之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就這樣慢慢凝結、慢慢長大。郭齊勇認為,儒家以“仁愛”為中心的思想,就是中國民間百姓的信仰所在。
信仰可以與上帝無關,但學者們相信,它一定與道德相依,并且發自內心。中文繁體“德”字是正直的“直”下邊一個“心”,李晨陽說,“道德是發自內心的。”郭齊勇也記得母親對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將心比心。
這場有關“信仰”和“道德”的對話,并沒有回避當下社會出現的亂象和人們對“道德信仰缺失”的熱議。
“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很多人忘掉了更根本的東西,脫離了歷史語境去理解‘致富光榮’,甚至拿來作為一個人‘信仰’的全部、指導生活的全部,那是非常可怕的。”李晨陽說,當下中國社會確實對人的信仰,也包括他這樣的海外華人的信仰提出了挑戰,這是一個必須直面的問題。
“金錢掛帥、物質刺激,今天中國社會有很多亂象。”郭齊勇說,但讓我們看看中國的百姓:小悅悅事件中出手相救的掃街大媽、替過世兄長還錢的信義兄弟,他甚至回憶起“文革”期間自己在農村感受到的溫情。中國百姓的信仰,他們的道德信念、做人目標、生活哲學,仍然是“孔仁孟義”。
中國歷代“儒生”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的參與、諫言都是“直截了當”的,郭齊勇說,至今我們仍保有憂患意識: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同時,我們付出了生態和道德的代價。一定要回到中國文化的根本,重新恢復我們的信念和信仰。
“我認為這個彎子會轉過來的”,李晨陽說,“我對中國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