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后,新一輪“追逃行動”在全國各地雷霆展開,陳某也因此落網。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法網恢恢”?不過,頗具戲劇性的是,這名“流氓罪”嫌疑人和當年被“耍流氓”的女青年已經結成了夫妻,還生有兩兒一女,生活幸福而安逸。
28年間,萬寧警方難道沒有機會將“在逃犯”陳某抓捕歸案?我不太相信。因為陳某與那位萬寧女青年的結合并不是什么秘密行動,他們也并未隱姓埋名地生活。報道中說,“據警方介紹,陳某祖籍廣東淡水縣,當年案發后,陳某逃回老家。受害人王某與陳某聯系上,陳某愿意娶王某當老婆,就這樣,王某事后去了廣東找到陳某,倆人結婚……”
也就是說,只要警方到陳某老家一調查,這案子其實早就結了。之所以有28年后的風雨追逃,也只能合理推測成當地警方是為了完成此次追逃行動的一個“硬指標”。
所以,盡管陳某涉嫌的“流氓罪”早已廢除,警方仍然要將陳抓捕歸案,哪怕是抓了再放。
報道中也說了,“在陳某歸案后,警方已對其取保候審,警方稱將根據實情與檢察院溝通,撤銷對陳某的立案。”
從程序上說,“與檢察院溝通”并不是警方撤案的前提,警方有權依法獨立撤案。根據刑法關于追訴期限的規定,在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后,逃避偵查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似乎陳某在法律上仍然是一個“流氓罪”的嫌犯。
但在刑法的溯及力上,陳某早在1997年就應洗脫“在逃犯”身份。法律一般是不能溯及既往的(也就是現行法不能適用于過去的罪行)。但刑法關于溯及力的原則是“從舊兼從輕”,也就是在“有利于被告人”的前提下,以“從舊”為原則,如果適用新法處理更輕,則應從新法。不難看出,對涉嫌“流氓罪”的陳某,理應適用更輕的現行刑法來處理。換句話說,今天的陳某理應“無罪”。
陳某案甚至也不同于不久前被媒體熱炒的牛玉強案。牛玉強被稱為“中國最后一個流氓犯”,根據法院判決,牛玉強將一直服刑至2020年。正因為牛玉強是已決犯,無法適用新法,因此學界媒體多在呼吁最高司法機關能夠啟動“特赦”程序,以赦免牛玉強的剩余刑期。而陳某還只是“犯罪嫌疑人”(以前又稱“未決犯”),理應依現行法處置。在法律上,陳某根本就不構成“流氓罪”。
本案給我們的啟示是:“流氓罪”已在立法文本中消失,流氓行為仍然存在(司法耍流氓更可怕);“嚴打”已經被塵封在中國司法的檔案中,但“嚴打”思維仍然存在(運動化司法也是當年“嚴打”的一個典型特征)。透過借尸還魂的“萬寧流氓罪案”,正處于追逃風暴中的各地警方不妨也鏡鑒一下:本地是否也有類似本不需要“雷霆抓捕”的個案?有些追逃個案是否僅僅為了湊個數?尤其是上級公安司法機關在考核追逃政績中,理應跳出“數字”迷思,而代之以對追逃法律效果的綜合考查。
當然,更為公眾所期待的,還在于追逃行動的日常化。一些并不難處理的舊案,為何非得等到集中行動時,很快就破獲了?在我看來,這實在算不上是什么政績,反而映襯出當地警方平日在追逃上的不作為。摒斥“嚴打”思維和“運動式執法”觀,看來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