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
據《五雜俎》和《堅 集》兩書所載,“十入般兵器”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黃、锏、撾、殳(棍)、叉、耙頭、錦繩套索、白打(拳術)。后人稱其為“小十八般”。
今天,武術界普便對“十八般兵器的解說則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抓、鏜、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漢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經過嚴格的挑選和整理,篩選出18種類型的兵器:矛、鏜、刀、戈、槊、鞭、锏、劍、錘、抓、戟、弓、鉞、斧、牌。棍、槍、叉。
到了三國時代,著名的兵器鑒別家呂虔,根據兵器的特點,對漢武帝欽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為九長九短。九長:刀、矛、戟、槊、鏜、鉞、棍、槍、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劍、锏、錘、抓。
從以上各說看,十八般武藝所列兵器大同小異,形式和內容卻十分豐富。有長器械,短器械。軟器械、雙器械;有帶鉤的、帶刺的、帶尖的、帶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殺的擊的、射的、擋的。
十八般武藝
指武術中常見的諸種兵器,初見于宋代戲文《張協狀元》,后世有多種解釋。其一,明代戚晉叔輯《元曲選·逞風流王煥百花亭》:“若論著十八般武藝,弓駑槍牌,戈矛劍戟,鞭鏈鏜錘。”其二,元明間施耐庵著《水滸全傳》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駑銃、鞭簡劍鏈撾、斧鉞并戈戟、牌棒與槍扒。”其三,明萬歷年間謝肇淅《五雜俎》:“十八般:一弓、二駑、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
后世還出現了“九長九短”、“六短十二長”,以及“大十八般”、“小十八般”等武藝內容說。綜合歷代“十八般武藝”的內容,刪去重復,共包括下列種目:
屬拋射兵器的有:弓、弩、箭、矢、銃。
屬長兵器的有:戈、矛、槍、棍、殳、杵、桿、杖、棒、斧、鉞、戟、大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