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只可轉債,都應該上天堂。”
——可轉債論壇
——知名投資人
投資最大的敵人之一,就是不確定性。
試想一下,如果投資者知道上證綜指6124點是最高點,1664點是最低點,那將是一個什么情況?
——天上人間啊!
事實上,這也是每個投資者的夢想,如果時間確定、最低點確定、最高點確定,每個投資者都會變成股神,這樣的股票,堪稱完美的股票。
通過《第二章
可轉債就是上市公司以很低的利率——每年0.5%~2.x%——向債券持有人借款,但是給予補償的是附送一張認購期權(中國股市叫做認購權證)——可以用約定的價格在轉股期內(一般是5年左右)買入公司的股票。
乍看起來,好像對于可轉債持有人來說,沒有什么利益:每年0.5%~2.x%的利息借款給上市公司,太虧了!就算有期權,上漲了好說,可是碰上下跌怎么辦?碰上長期股市橫盤怎么辦?到了約定期限,雖然不虧錢,但是五、六年一共才拿回8%~10%的利息,年化收益率不過1%~2%,連銀行存款都跑不過,時間成本太高了!
這樣的雞肋,有什么可值得投資的呢?
然而,中國股市的深刻內在性質決定了可轉債的隱含投資價值,那就是:
中國股市,從成立之初開始,到現在為止,都是上市公司圈錢的機器。
(如果讀者覺得不舒服,可以把“圈錢”二字換成“融資”,也許會賞心悅目些。)
這一點,從股市的發展史上看,已經毋庸置疑。就算是從可轉債身上也能發現其中的蹊蹺:發行可轉債的公司明明已經用0.5%~2.x%的超低利息借到了錢,按說五、六年到期了,把錢還了不就行了(到期還款),便宜已經占得夠多了。但是——不!他們偏偏都要想法設法讓股價站上轉股價的130%!為此,連續發布利好者有之,公布特大業績改善者有之,大幅下調轉股價者有之,進軍新領域引進新科技者有之,總之就是無所不用其極,一定要讓股價在轉股期內多次沖上轉股價的130%,幅度越高越好,次數越多越好!
為什么?說穿了無非“利益更大”四個字:
投資者買了上市公司的可轉債,雖然每年利息超低(0.5%~2.x%),但是到了期限總是要還本金的——100元;然而,如果投資者把可轉債轉換成上市公司的股票,也就是從“債主”變成了公司的“股東”,上市公司就一分錢不用還了。
借100元,每年還5毛到2元的,很合算;但是如果到期了,是歸還這100元呢?還是干脆不用還了,永遠合法地借下去呢?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在上市公司的字典里,根本就沒有“還錢”兩個字。用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的話說:
“您是轉——股呢?還是轉股——呢?還是轉——股——呢——?”
這就是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的最終目的,這也是可轉債投資的根本本質!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區區100元,可轉債的借貸規模基本可是上億乃至上百億!
上市公司動輒發行上億、上百億的可轉債,等于提前拿到了大量的超低息經營貸款,只需要在五、六年內每年付出很低的利息,就可以免費占用可轉債持有人五、六年的資金。假設發行的是10億元的可轉債,那么每年需要歸還的利息則是大約500萬到2000萬(以0.5%和2%計算),性價比很高。
然而,假如五、六年到期了,公司要歸還的可不是100元的事情,甚至不是幾百萬、幾千萬,而是當初借到的這上億、上百億的本金!借來的錢,早晚是要還的。問題是,這可是吃到嘴里的肥肉啊,又有幾個能忍得住誘惑,乖乖地如數奉還呢?
更何況是在公司經營效率不高和市場融資手段極度匱乏的中國市場呢?資金,是每個中國公司都極度渴望的東西。
公司如果經營情況良好,自然可以在這五、六年內,充分利用這些大量的超低利息貸款賺到了大量的利潤。真是這樣的話,公司股價自然會水漲船高,早早就過了轉股價的130%、150%甚至200%、300%,這時候可轉債的持有者自然會提前賣出可轉債或者轉成公司股票,享受公司股票繼續上漲的利益。
然而實際上在中國股市,這樣的公司極為少見,大多數公司都是高負債經營(負債超過60%的幾乎比比皆是),而利潤率卻不高,凈資產收益率更往往不到5%。就算上市公司賺到了錢,也不會體現在分紅和股價上;上市公司更愿意繼續持有這些資金,因為股東的錢和借來的錢不一樣,是免費的,連利息都不用給!(體現在股市上就是股票現金分紅)
即使是經營良好的一些公司,也更愿意把債主變成股東,一方面是為了公司繼續擴大再生產、擴大經營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一方面即使某一年度賺到了錢,也要考慮下一年、下下一年的周期是否還在景氣中,需要更多的現金對沖風險。
現在,只要做到股價在轉股價的130%以上保持一段時間,上市公司就完全可以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把借來的錢裝到自己的錢包里,世上還有比這更美好的事情嗎?
不僅如此,不但要盡量地促成轉股,還要盡早地促成轉股。因為,每早一年達到強制贖回條件促成轉股,就等于少付出了一年的利息——雖然不多,但幾百萬、幾千萬也是錢啊!
此外,可轉債的資金使用,一般都會在發行合同中限定用途,不得隨意變換資金用途,比如深圳機場可轉債,合同規定“本次發行可轉債募集的資金為不超過人民幣20億元(含發行費用),全部用于T3航站樓建設項目。”;國電電力可轉債的募集用途則是“公司擬通過本次可轉債募集資金投資5個水電項目及11個風電項目”。換言之,是專款專用,一旦改變用途,需要重新申請、審批、公告,限制很多;而如果全部轉股成功,就等于股票融資,變成了公司的自有資金,使用用途沒有了限定,資金運用起來要自由得多了。
最后,每早一年促成全部轉股,就等于把懸在公司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拿掉了。一旦股市走熊或者公司經營情況不好,出現不利于公司轉股的情況就被動了;早點轉股成功,就等于避免了這種不確定性風險,有利于公司盡早把精力集中在主業經營上。
所以,無論是經營得好、經營得不好、本年度是否業績良好,從上市公司的利益角度來講,所有的目的地都指向一個:
讓可轉債盡快轉換為公司股票,把(可轉債)債主盡快變成公司股東!
因此,可轉債的注定歸宿,100%就是轉股!只有這樣,才最符合大股東和貸款人——上市公司的最大利益!歷史數據,也有力地支持了這一點。
可轉債債壇上有句話說得好:
早還債,晚還債,早晚還債;
早轉股,晚轉股,趁早轉股!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轉債上漲到面值的130%以上,是極大概率的事件。如果趕上大牛市,翻一番或者翻兩番都是小CASE(轉股后股票可以繼續大漲)。趕上熊市也不可怕,你有可能以低于面值100元的價格買到更便宜的可轉債,在高點賣出利益更大!像南山可轉債,一度最低到82.7元,等于打了83折,價格最高時達到了199元,收益率高達140%!而如果僅僅在面值100元買入的話,收益率才99%。——無風險收益率少了整整四成!
綜觀可轉債成立以來的歷史,除了早期(1992—1995年)的一只寶安可轉債以回售的形式結束外,其它可轉債毫無例外都是在轉股期間一次以上超過130元(只有一只山鷹可轉債例外,最高只到123元,是特殊的市況造成的),最后99%以130元以上收盤。期間可轉債最高價格超越160元的車載斗量,超越200元的也有一半之多!最重要的是,以上數據跨越了整個牛市、熊市!
細心的人會問:讓股價站上轉股價的130%,是不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