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新認識的朋友把我拉到了一個“育兒”群里,進去的時候,群里的“新媽媽”們正在熱烈討論著如何用“哭聲免疫法”讓娃娃們睡整覺。一些熱心的“老媽媽”們興高采烈地給“新媽媽”們傳授著“成功經(jīng)驗”:如何實踐“哭聲免疫法”;如何讓自己狠下心;如何做好隔音,不吵到鄰居,等等。
我的天哪!
當我看到如“你狠心7天,就能得到一個全新的乖寶寶”、“堅持信念,休完產(chǎn)假前你就能恢復正常睡眠”、“不要讓孩子以為哭就可以得逞”、“對!千萬別被孩子哭聲打敗”…..這樣的話時,我眼睛瞪得巨大,下巴就要掉下來了。
怎么到現(xiàn)在了,還有人信這個?!
所謂“哭聲免疫法”起源于19世紀末,由美國兒科醫(yī)生豪特提出,主要針對有入睡困難、睡前嚴重哭鬧和睡眠中容易出現(xiàn)驚醒、哭鬧等情況的孩子進行治療。(這種治療方法是不是有效,學界尚存在一定爭議。)
不過那時的“哭聲免疫法”和現(xiàn)在網(wǎng)上流傳的“哭聲免疫法”有些不太一樣。
現(xiàn)在所說的“哭聲免疫法”是指“如果孩子夜間頻繁的哭鬧找奶吃,就是養(yǎng)成了不良的睡眠習慣,可以通過哭聲免疫法來解決。如果又哭了,再等1-2分鐘,反復進行,這樣寶寶累了,覺得沒有指望吃奶了,就會慢慢的入睡了。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但哭要等到2-3分鐘后再給予安慰,反復進行,只要父母堅持有耐心,一般2-3天就管用了,不會超過7天。”(摘自百度百科)
其實,這“哭聲免疫法”的理論基礎與上世紀20年代流行世界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學說很像。“行為主義”學說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華生在巴浦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基礎上創(chuàng)造而來。通俗的講,“行為主義”學說主張人的行為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通過學習,就可以增加、消除和改變某種行為。
為闡述“行為主義”理論,華生曾說:“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y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yè)與種族。”
再看看現(xiàn)在網(wǎng)上流行的“哭聲免疫法”,也是依靠娃娃的“學習”(哭泣后沒人回應),改變其“行為”(變得不再哭泣),基本上就是“行為主義”的一個實操案例。
要說這“行為主義”學說,在心理學發(fā)展歷史上還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滴。特別是在教育、學習、管理等領域,行為主義的觀念和方法論至今都在發(fā)揮著作用。但是在“養(yǎng)娃”這方面,華生那套理論早就被世人拋棄了。
提到華生,不得不說說他的“小阿爾伯特”實驗。1920年,為了驗證自己的理論,華生將不到一歲的嬰兒阿爾伯特帶進了實驗室。實驗剛開始時,天真的阿爾伯特對于毛茸茸的小白鼠,充滿好奇,主動去親近、撫摸它。過了一段時間,華生和他的助手們在阿爾伯特撫摸小白鼠時用力敲擊鐵棒,制造噪音,阿爾伯特被嚇得大哭。就這樣,經(jīng)過幾輪刺激后,當小白鼠再出現(xiàn)在阿爾伯特目前時,他就會表現(xiàn)出恐懼,并哇哇大哭。
這驗證了華生的理論,阿爾伯特由害怕噪音,通過“學習”,學會了“行為”——害怕小白鼠。但是,小阿爾伯特對刺激源出現(xiàn)了泛化,他不但害怕小白鼠,也開始害怕許多毛茸茸的動物,甚至害怕白色皮毛大衣和圣誕老人的白胡子面具。
為期半年左右的實驗結(jié)束后,小阿爾伯特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實驗被披露后,許多人對小阿爾伯特表現(xiàn)出了同情,也對這種有悖倫理的實驗設計表現(xiàn)出了質(zhì)疑。很難想象,帶著如此恐懼心理的孩子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健康生存。就連倔強的華生也在晚年時提到,應該進行第二次實驗,解除小阿爾伯特的恐懼。
2012年,美國的研究人員終于找到了小阿爾伯特,他的真名叫Douglas Merritte,1919年出生,1925年去世,醫(yī)學記錄上顯示他死于“腦積水”。小阿爾伯特只活了6歲,不知道這樣命運對他來說是幸運還是不幸。
可憐的‘’小阿爾伯特’‘ Douglas Merritte(1919-1925)
有點跑遠了,咱再回到“哭聲免疫法”。無論它的提出者是不是美國華裔醫(yī)生,無論它是不是得到了某些醫(yī)務人員和咨詢機構的推薦,也無論它是不是與一些精神疾病存在關系,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訴大家一句:千萬不要嘗試!
道理很簡單:你愿意用自己的孩子去做一個可能存在很大風險的實驗嗎?
一歲以前的孩子,生活無法自理,也不明白欲望與滿足的關系。他們認為世界是圍著他們轉(zhuǎn)的,哭聲就是他們表達欲望的唯一手段。當饑餓時、當寒冷時、當渴望擁抱愛撫時,他們就會哭泣。而當這種表達無法得到即時回應時,他們會感覺世界是冷漠的、不安全的、自己是孤獨的。這些痛苦的體驗會深深烙印在心底,并可能對他們成年后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影響。
“哭聲免疫法”讓你得到了一個“乖”寶寶。但這個“乖”不是由于明白了事理、得到了富足的愛、有足夠的安全感而形成的。這個“乖”是因為恐懼被壓抑、安全感被耗竭形成的。
這不是乖,是麻木。
生孩子、養(yǎng)孩子是一件“痛并快樂”的事情。小孩子哭鬧是再正常不過的,如果聽到孩子哭鬧就會難以抑制地心煩意亂,作為父母要好好反思:是不是自己童年時生活在一個愛“匱乏”的環(huán)境中?是不是自己未曾得到足夠的安全感?是不是自己的父母也曾經(jīng)對自己缺乏耐心?
如果是,請在孩子哭鬧時,克服自己的本能反應,認清自己煩躁情緒的根源,克服它們,哪怕這是一個痛苦的、身心俱疲的過程。因為你要做一個負責任的父親、母親,從你的孩子這一代開始,讓他們感受到富足的愛。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泰戈爾《金色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