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張靚穎的媽媽自爆女兒的未婚夫是渣男、反對他們結婚成了熱門消息。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群眾旗幟鮮明地分成兩派:挺她娘派和倒她娘派。
挺她娘派認為,張媽媽說得對,老人有閱歷,看人準,愛女兒,馮柯是渣男,為了張靚穎好,怕女兒跳火坑,卻無計可施迫不得已公開家丑。
倒她娘派則反駁,找什么對象是張靚穎自己的事兒,三十多歲了早就不需要家長干涉生活了,張媽媽為發泄情緒草率發文不但影響張靚穎的事業發展,也讓原本開心的婚事蒙上了陰影。
無論是哪派,都側重于掰哧誰說的有道理,誰更“正確”。看多了感覺似乎每種說法都有道理,都挺“正確”的。
所以,今兒咱們就不說這些了,咱們分析一下“張媽爆料”這事兒為什么會發生,順便預測一下張靚穎的婚姻會如何。
張媽的痛苦
是的,如果不是非常痛苦,恐怕也只有精神失常才能解釋張媽突然自爆家丑、公開跟女兒準女婿對抗這事兒了。而這痛苦來源于哪里呢?
答案是失控。
按張媽的說法,她是在看到媒體報道后,才知道女兒婚訊的。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而言這不啻十惡不赦之大罪。我們回溯張靚穎的成長歷程不難發現,張靚穎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她的父親很快另組了家庭。童年時的張靚穎甚至不得不每月自己去父親新家拿100元的撫養費。
不難想象,在這樣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張媽對張爸肯定是有諸多抱怨的,而這些抱怨也只能對小靚穎表達。久而久之,在張媽的心里,張靚穎成了自己的精神支柱、“貼身的小棉襖”、所有情緒情感唯一的宣泄通道。
而16歲就在酒吧唱歌的張靚穎,也以早早“自立”、早早“掙錢養家”的實際行動回應著母親的“付出”,或許還有“犧牲”。
相互依靠、相互依賴、相互扶持,然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后失去自我!
在單親家庭中,媽媽和女兒失去“邊界”并不鮮見。甚至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母親放棄自己的生活,一心撫養女兒,女兒則聽話孝順乖巧懂事,母女相依為命,是一種被歌頌、被贊揚的狀態。
但真實的生活不會一直如此。女兒會長大,會有尋找伴侶的沖動,會有建立自己家庭的愿望。對于一個從小與女兒不分彼此的媽媽而言,沖動就是沖突,愿望就是絕望。
在張媽看來,張靚穎選擇與馮柯結婚,無疑就是背叛。在這段關系中,媽媽失去了對女兒的控制,曾經的乖女兒變成了不孝的逆子,這一切都源于那個可恨的男人馮柯。
于是失控演變成痛苦,痛苦演變成憤怒和歇斯底里。
選擇馮柯緣于父親角色的缺失
誠然,找什么樣的老公是一個成年女人的自由,渣男也好、被小三也罷,都是自己做的決定,自己當然要為此承擔責任。
所以,張靚穎不顧粉絲的反對、不顧朋友的反對、不顧母親的反對,一心一意要嫁給馮柯。
這很好。
張靚穎的爸爸是個跑長途運輸的司機,即便在她父母沒有離婚的時候,爸爸也很少出現在家里。隨著父母離婚,爸爸離開了童年的張靚穎,之后在她十幾歲時就去世了。可以看出,張靚穎是在父親這個角色缺失的環境下長大的。而母親對她的依賴,也讓張靚穎從小就承擔了一部分父親的角色。
這個角色,她做得很不錯。她早早賺錢養家、照顧媽媽生活、分擔媽媽心靈的苦悶。可以說,張靚穎才是這個單親家庭的頂梁柱。
但那時的她畢竟還是一個孩子。孩子的成長需要大人的引導和榜樣,只有如此,孩子才會明白一段親密關系中的男人和女人、一個家庭中的兩個人應該是什么樣。張靚穎的家庭里只有她和媽媽,爸爸是一個經常不在直至徹底消失的角色。這里沒有引導,也沒有榜樣,只有一個按照媽媽的需要填補空白的小女孩。
在小張靚穎的心里始終缺了一個“父親”,直到馮柯的出現。無論這個男人是渣還是好,可以肯定,他身上一定有張爸爸的影子。這影子或許多或許不多,但足以給予張靚穎致命的吸引力。
她需要一個像爸爸的男人,只有他才可以填補她內心里“父親”位置的空洞;她需要一個像爸爸的男人,只有這樣,她才可以彌補童年時缺少的擁抱和關懷;只有這樣,她才可以放下長久以來扛在肩上家庭“頂梁柱”的角色,放下媽媽“最親密的人”的角色,放下一切原本應該屬于爸爸的角色,成為那個叫張靚穎的小女孩。
張靚穎的婚姻注定是個悲劇
如果沒有父母的強烈反對,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也許不會愛得死去活來;如果沒有家族的粗暴干涉,羅密歐與朱麗葉很可能被現實生活打敗;如果家長早點同意讓網戀的孩子去見見網線對面的那個Ta,八成他們已經見光死了。
張靚穎的故事也是如此。
而且,張靚穎選擇馮柯,實際是在拯救自己內心的爸爸,那個缺失的角色。但馮柯不是“張爸爸”,他無法被“拯救”。于是懷著一個拯救之心的女兒,在找到并抓住心中的“爸爸”后,面對的一定是“這個男人無法被自己改變”的殘酷現實。
所以,他們的婚姻必然失敗。
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我們不能剝奪另一個人從痛苦中受益的權利。”對張靚穎來說,婚姻的挫折就是她成長的手段,否則她永遠意識不到困擾自己愛恨情仇的根源。
張靚穎的婚姻注定是個悲劇。
但又何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