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蜉蝣
家長總是抱怨教育孩子太累,從生活到學習,什么都要把孩子照顧好,不能有一刻放松。
但其實,這樣教育出的孩子,可能很乖,很精致,但是卻是脆弱的,禁不起一點風雨,離開家長的照顧,什么都做不好。
最高明的教育,是家長要學會偷懶,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多一點自主性。
總是能聽到一些家長對孩子念叨,你們現在的孩子啊,太嬌氣了,什么活兒都不會干,我們以前什么都要干,根本沒有小孩子的特權。
可是當孩子吃完飯,準備收拾桌子時,家長又急急忙忙的說道,你放下你放下,去一邊玩去,別在這里給我添亂。
所以,孩子的嬌氣不是他天性嬌氣,而是家長們慣出來的,家長們總是操心慣了,將一切事情都打理好,孩子完全不僅需要操心生活上的事情,只要顧好學習和玩就行了,這樣長大的孩子,談何獨立?
有的家長是有意嬌慣孩子,正是因為自己小時候過得太辛苦,所以想把最好的給自己的孩子,不讓孩子干一點家務活,幫孩子穿衣服,幫孩子擠牙膏,幫孩子整理好書包送進學校,出門前還要幫孩子穿鞋。
可是家長沒有搞清楚,誰都不能保護誰一輩子,誰也不能照顧誰一輩子,孩子總會長大,總會有自己的生活,等到孩子離開了家長的照顧,嬌生慣養的孩子連照顧自己的能力都沒有,這時候,家長事無巨細的保護反而是失職。
還有一種家長是無意中嬌慣孩子,這種家長從來不認為自己的孩子嬌生慣養,平時也是該打打該罵罵,怎么算是嬌慣呢?
在做家務這件事情上,家長既想讓孩子獨立,但是又沒有耐心培養孩子獨立,他們總覺得孩子什么都做不好,純粹是添亂,還不如自己動手完成更快一點,這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偷懶。
不要因為覺得孩子做不好就一直代替,可能孩子做只有30分,你替他做,可以90分,但是,請記住,這90分永遠是你的90分,孩子依舊是0分。
反過來,讓孩子去做,過程中用他不反感的方式指點一下,第一次可能只是30分,下一次就有可能是60分,再下一次,可能就是95分,甚至比你做得更好,孩子就是在一次次的經歷中去學習,去成長。
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實踐、思考中,不斷長大,獨立,然后超越父母。
能力,不親自做,是永遠不能培養出來的。
在《媽媽是超人》里,馬雅舒“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分寵溺”的教育觀念一直被觀眾熱議。
她怕孩子磕著碰著,所以把客廳里所有的家具都撤了,客廳里空蕩蕩的,一家人只能坐在地毯上吃飯。
她的生活重心完全在孩子身上,而且對孩子永遠心軟,小孩把飯菜倒在地上浪費糧食、甚至做錯事也不打不罵,孩子一哭就心軟,全依著他們。
送女兒米雅去幼兒園,害怕米雅在幼兒園沒人照顧,甚至想去幼兒園當老師,后來,由于米雅一點獨立性都沒有,甚至不會自己上廁所,面臨被幼兒園退學的危險。
夫婦倆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決定好好訓練米雅,但馬雅舒還是狠不下心,教米雅提褲子,米雅任性拒絕,不管怎么說就是不想自己動手...
又哭又鬧了一通之后,最后還是馬雅舒妥協,幫她提......
作家沙拉在《特別狠心特別愛》里寫到:“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孩子‘索要’。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這樣的愛是自私的愛,這樣的過度保護,讓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孩子遲早要長大,遲早要自己做飯,自己拖地,自己洗衣服,家長現在不讓孩子做,也不教孩子做,等以后孩子不得不做的時候,他們只會把生活過得一團糟。
所以,父母要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其實孩子遠比家長想象得要堅強,只是家長,們把孩子看得太脆弱了。
教育專家東方說:“從長遠利益考慮,從小讓孩子適度地知道一點憂愁,品嘗一點磨難,并非壞事,這對培養孩子的承受力和意志力,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長或許更有好處。”
要家長學會放手不是讓家長徹底放任,什么都不管,孩子終究還小,需要家長在一旁引導。
家長是不用考試的,但是既然把孩子帶到了世間,家長就有責任和義務去教育孩子,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如同一顆小樹,我們不能讓孩子在大樹的樹蔭下成長,這樣孩子永遠都長不大,我們也不能種下樹苗就不管他,讓他肆意生長。
家長要像園丁,給樹苗除除草,捉捉蟲,修正枝丫,讓樹苗筆直的在陽光下生長。
孩子畢竟還小,很多道理很多事情他們是不懂的,有些事情他們并不知道后果的嚴重性,他們只會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比如喜歡吃糖就一直吃糖,喜歡看電視就一直看電視,孩子只知道糖好吃,但是不知道吃多了糖會蛀牙,只知道電視好看,卻不知道看多了電視會影響視力。
面對這樣的一些情況,家長就有監督的義務,監督孩子不要染上不好的習慣。
約束孩子和對孩子放手并不矛盾,該放手的時候適當放手,但是要保證孩子在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例如孩子學習走路的時候,家長要放手讓孩子自己練習走路,但是家長也要在一旁保護孩子不要摔傷;
再大一點,家長要讓孩子學會打理自己,自己穿衣穿鞋,自己刷牙洗臉;
再大一點,讓孩子學會收拾自己的玩具,收拾自己的書包;
之后,就要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勞動中,要讓孩子養成一個意識,做家務不是幫家長做,而是作為家庭的一份子應該承擔的責任。
孩子不會永遠處于幼齡時期,隨著年歲的增長,心理與生理都在漸漸發育完全,這時如果家長出于各種目的地為孩子代勞一切生活事項,無論是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單純疼惜孩子受累,都會剝奪孩子鍛煉生活自理能力的機會。
無形中等于扼殺了孩子未來獨立自主的能力。這樣的情況常常會持續到孩子成年后,等到父母發現孩子完全無法獨自生存時,就為時已晚了。
因此,不管家長如何不舍得孩子孩子受苦,都要學會做一個“懶”家長,因為有些事情,孩子遲早都要學會,現在不學,以后就會有更殘酷的現實讓孩子學會。
家長不可能永遠把孩子護在自己的羽翼下,就像雛鷹,只有跌離巢穴才能夠學會飛翔。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