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劑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別山養生堂
癥狀表現
- 頭部癥狀:頭痛昏暈,痛處固定,像被針扎或者被重物擊打一樣的刺痛感。這種頭痛可能會反復發作,而且在勞累、情緒波動等情況下可能加重。另外還能用于治療頭發脫落,尤其是斑禿類型的脫發,局部頭皮往往沒有炎癥等其他異常表現,只是毛發脫落。
- 耳部癥狀:可以治療耳聾年久,這種耳聾不是因為外感邪氣等引起的急性聽力下降,而是病程比較長的,由于瘀血阻滯耳竅導致的聽力減退。
- 面部癥狀:對于面色青紫,鼻子顏色暗紅,甚至出現酒渣鼻,臉部有瘀斑等情況也適用。此外,像白癜風、紫癜風等一些皮膚病癥,如果是和瘀血阻滯頭面經絡有關,也可以考慮用通竅活血湯來治療。
舌象和脈象
- 舌象:舌質紫暗或者有瘀點、瘀斑,這是體內有瘀血的典型舌象表現。
- 脈象:脈澀或弦緊,澀脈主要是因為瘀血阻滯脈道,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弦緊脈部分程度上反映了氣血瘀滯不暢的狀態。
劑量(常規參考劑量)
- 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9克(研泥)、紅花9克、老蔥3根(切碎)、鮮姜9克(切碎)、紅棗7個(去核)、麝香0.15克(絹包)。(藥物劑量可能因個體差異、病情等因素適當調整)
功效
- 活血通竅。主要用于頭面五官瘀血諸證,如頭發脫落、眼疼白珠紅、酒渣鼻、耳聾年久、白癜風、紫癜風等,還用于治療瘀血頭痛、頭暈等。
方解
- 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為活血化瘀的主要藥物。赤芍味苦,性微寒,能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對于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等癥狀有緩解作用;川芎辛溫,活血行氣,善于走散,可上行頭目,下行血海,中開郁結,是血中氣藥,推動血液運行;桃仁味苦、甘,平,有小毒,能活血祛瘀,其質潤多脂,能潤燥滑腸,使瘀血從大便而出;紅花味辛,性溫,歸心、肝經,善于活血通經、祛瘀止痛,四藥聯用,活血化瘀之力較強。
- 麝香:味辛,性溫,歸心、脾經。其芳香走竄之性極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的功效。在方中作為引經藥,能引導其他藥物上行至頭面,更好地發揮活血通竅的作用。
- 老蔥、鮮姜、紅棗:老蔥辛溫通陽,可幫助驅散陰寒瘀血之邪;鮮姜能溫中散寒,有和胃止嘔等作用;紅棗補脾和胃、益氣生津,三藥共同調和營衛,緩和方中活血藥物的峻烈之性,使整個方劑的藥性更加平和。
用法
- 用黃酒半斤,將前七味藥煎至一盅(約200毫升),去滓,然后將麝香放入酒內,再煎二沸,臨睡前服用。需要注意的是,因方中活血祛瘀之力較強,孕婦禁用,以免引起墮胎等不良后果。
會厭逐瘀湯主要用于治療氣滯血瘀導致的咽喉部病癥。
癥狀表現
- 咽喉部癥狀:咽喉腫痛,這種疼痛不是外感風熱引起的急性紅腫熱痛,而是隱隱作痛或者刺痛,并且疼痛部位比較固定。會厭部位出現紅腫,吞咽時疼痛可能會加劇,甚至會出現吞咽困難的情況。患者可能還會感覺咽喉部有異物感,就好像有東西卡在那里,吐不出來也咽不下去。有的患者聲音也會變得嘶啞,說話時間長或者聲音大時癥狀更明顯。
舌象和脈象
- 舌象:舌質紫暗,或者舌邊有瘀點、瘀斑,這是瘀血的典型舌象表現。因為氣血瘀滯,在舌體上體現為血液運行不暢。舌苔可能是薄白或者薄黃,薄白苔主要是沒有明顯的熱象或者是疾病初期;薄黃苔有可能是因為瘀血阻滯,氣血不暢,郁而化熱導致的。
- 脈象:脈弦澀。弦脈主要體現了氣滯,因為肝主疏泄,氣滯往往和肝郁有關,所以出現弦脈;澀脈表示血液運行不暢,是瘀血內阻的脈象特點。
劑量
- 桃仁15克(炒)、紅花15克、甘草9克、桔梗9克、生地12克、當歸6克、玄參3克、柴胡3克、枳殼6克、赤芍6克。
功效
- 活血化瘀,解毒利咽。主要用于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咽喉腫痛、會厭紅腫等癥,對改善喉部氣血瘀滯狀態效果較好。
方解
- 桃仁、紅花:為活血化瘀的主要藥物,能有效消散瘀血,改善血液循環,桃仁擅長破血行瘀,紅花善于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 當歸、赤芍:當歸能補血活血,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和桃仁、紅花相互配合,增強活血化瘀之力。
- 生地、玄參: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玄參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二者能改善熱毒癥狀,并且滋養陰液,防止活血藥物過于溫燥。
- 柴胡、枳殼:柴胡疏肝解郁,使氣機得以舒暢;枳殼行氣寬中,增強柴胡的理氣之功,二藥合用可調理氣機,氣行則血行。
- 桔梗、甘草: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桔梗和甘草配伍可利咽止痛。
用法
- 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具體的服用方式和劑量調整還需要根據病情和個體差異,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血府逐瘀湯證主要是胸中血瘀證的表現。
癥狀表現
- 胸部癥狀:胸痛是主要癥狀之一,疼痛的性質如針刺般,位置固定。這種疼痛可能會在情緒波動、勞累后加重,是因為瘀血內阻,氣血運行不暢,情緒和勞累等因素會進一步擾亂氣血運行。還有可能出現胸悶的癥狀,感覺胸部有壓迫感,像是被東西堵住一樣,呼吸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 情緒相關癥狀:患者常常情緒不佳,表現為急躁易怒。這是因為瘀血阻滯胸中,氣血不暢影響到了肝氣的疏泄,導致肝郁化火。同時,還會伴有失眠多夢,夜晚難以安睡,入睡后夢境紛紜,這是因為氣血瘀滯,心神失養。心悸怔忡也較為常見,患者能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心跳,有時會突然心慌。
- 其他癥狀:可能出現呃逆(打嗝)日久不止,這是因為瘀血阻滯,胃氣上逆。另外,還會有內熱煩悶的感覺,就好像體內有一股熱氣散發不出去,導致心情煩躁,身體也感覺燥熱不適。
舌象和脈象
- 舌象:舌質暗紅,或舌有瘀斑、瘀點,這是體內有瘀血的典型表現,因為瘀血會在舌象上有所體現,導致舌質顏色的改變和瘀斑等的出現。舌苔薄白或薄黃,薄白苔可能是病情相對單純的瘀血證;薄黃苔可能是瘀血日久,有化熱的趨勢。
- 脈象:脈弦澀或結代。弦脈體現肝郁氣滯,因為瘀血阻滯胸中可能影響到肝臟的疏泄功能;澀脈表示瘀血內阻,氣血運行不暢;結代脈出現主要是因為瘀血阻滯心脈,導致心臟氣血運行失常,出現脈搏跳動不規律的情況。
劑量(參考)
- 桃仁12g、紅花9g、當歸9g、生地黃9g、川芎4.5g、赤芍6g、牛膝9g、桔梗4.5g、柴胡3g、枳殼6g、甘草3g。
功效
-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用于治療胸中血瘀證,像胸痛、頭痛,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急躁易怒等。
方解
- 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當歸:這些藥物主要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桃仁和紅花是活血化瘀的經典組合,能有效化瘀止痛;川芎為血中氣藥,活血行氣,可增強化瘀之力;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 生地黃、牛膝: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防止瘀血化熱傷陰;牛膝逐瘀通經、引血下行,使上逆的氣血歸于正常。
- 柴胡、枳殼、桔梗:柴胡疏肝解郁,使氣機得以舒暢;枳殼行氣寬中;桔梗宣肺利咽,載藥上行。三藥配合,一升一降,使氣機通暢,氣行則血行。
- 甘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的峻烈之性,同時也有一定的緩急止痛作用。
用法
- 水煎服,一般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具體的使用劑量和療程最好根據病情以及患者的體質,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
膈下逐瘀湯證主要是瘀血阻滯膈下所致的一系列癥狀。
癥狀表現
- 腹部癥狀
- 疼痛:主要表現為肚腹疼痛,疼痛性質多為刺痛或脹痛,而且痛處固定不移,這是瘀血疼痛的典型特點。這種疼痛可能會在夜間加重,因為夜晚人體陽氣相對較弱,血行更加緩慢,瘀血阻滯更明顯。
- 積塊:部分患者可能會在腹部摸到積塊,積塊的大小、形狀因病情而異,質地一般較硬,位置多在膈下部位,按壓時可能會有疼痛加劇的感覺。
- 消化系統癥狀
- 胃脘不適:可能出現胃脘脹滿、噯氣、反酸等癥狀。這是因為瘀血阻滯膈下,影響了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導致胃氣不降,脾氣不升。
- 食欲改變:患者可能會出現食欲減退的情況,對食物缺乏興趣,進食量減少。這是由于脾胃功能受瘀血影響而失常,食物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
- 婦科癥狀(女性患者)
- 月經不調: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月經量少,顏色紫暗,有血塊。這是因為瘀血阻滯胞宮,導致經血排出不暢。
- 痛經:經期腹痛較為明顯,疼痛程度不一,一般為刺痛或絞痛,疼痛位置多在小腹部,熱敷后疼痛可能會稍有緩解。
舌象和脈象
- 舌象: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這是瘀血內停的重要標志。舌苔可能是薄白或者黃膩。薄白苔可能表示瘀血初起,尚未化熱;黃膩苔可能是因為瘀血阻滯,氣血不暢,日久生濕化熱。
- 脈象:脈弦澀。弦脈體現了肝郁氣滯的情況,因為瘀血阻滯膈下可能與肝郁有關,肝郁則脈弦;澀脈則是因為瘀血內阻,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脈象艱澀。
劑量(成人常用量)
- 五靈脂(炒)6克、當歸9克、川芎6克、桃仁(研泥)9克、丹皮6克、赤芍6克、烏藥6克、延胡索3克、甘草9克、香附4.5克、紅花9克、枳殼4.5克。
功效
-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主要用于瘀血阻滯膈下,比如肝郁氣滯、瘀血在膈下引起的肚腹疼痛、痛處不移、或有積塊等癥,也可用于治療盆腔瘀血綜合征、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屬于血瘀氣滯型的疾病。
方解
- 五靈脂、桃仁、紅花、赤芍、丹皮:這組藥物主要起活血化瘀的作用。五靈脂能活血散瘀,通利血脈;桃仁、紅花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藥對,增強化瘀之力;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共同消散瘀血。
- 當歸、川芎:當歸補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氣,它們在活血的同時,使瘀血去而新血生,并且有助于氣血的運行。
- 烏藥、香附、延胡索、枳殼:烏藥行氣止痛、溫腎散寒;香附疏肝解郁、理氣寬中、調經止痛;延胡索活血,利氣,止痛;枳殼破氣,行痰,消積。這幾種藥能舒暢氣機,氣行則血行,輔助活血化瘀藥物發揮作用。
- 甘草:調和諸藥,還能緩急止痛,使整個方劑的藥性更加平和。
用法
- 水煎服,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具體的劑量和療程可根據病情、體質等因素,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調整。孕婦禁用,因為該方劑活血力量較強,可能導致流產。
1. 癥狀表現
- 疼痛方面
- 少腹疼痛為主:少腹逐瘀湯主要針對少腹部位的病癥。少腹疼痛是關鍵癥狀,這種疼痛性質多樣,常見為冷痛、刺痛或脹痛。冷痛是因為寒邪凝滯,氣血不通,患者會感覺少腹有一股涼氣,疼痛遇冷加重,得溫則緩;刺痛是瘀血阻滯的典型表現,疼痛位置較為固定,就像有針在刺一樣;脹痛則是由于氣血瘀滯,氣機不暢,少腹有脹滿的感覺。
- 疼痛與月經、生育相關(女性):對于女性患者,疼痛在經期尤為明顯,是痛經的常見證型。疼痛常在經前幾天就開始出現,經期疼痛加劇,月經結束后疼痛逐漸緩解。在非經期,有些女性也會因為寒凝血瘀而感到少腹隱隱作痛。另外,在產后如果出現惡露不行、少腹疼痛拒按的情況,也可能是少腹逐瘀湯的適應證。
- 月經不調
- 經量和顏色:月經量可能出現異常,有的患者月經量少,點滴即凈,這是因為寒凝血瘀,經血排出不暢;也有的患者月經量多,但經血顏色紫暗,有大量血塊。這些血塊是瘀血的外在表現,因為寒邪和瘀血相互作用,導致經血在胞宮內凝結成塊。
- 周期紊亂:月經周期也可能受到影響,出現月經提前或推遲的情況。提前可能是因為瘀血阻滯,新血不能歸經,血海不寧;推遲可能是由于寒凝胞宮,氣血運行緩慢,血海不能按時滿溢。
- 生殖系統問題(女性)
- 不孕:寒凝血瘀的狀態會影響女性的生殖功能。少腹逐瘀湯證的女性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孕的情況。這是因為瘀血和寒邪阻滯胞宮,影響了卵子的排出、受精以及受精卵的著床等過程。
- 其他癥狀
- 肢體癥狀:部分患者可能會伴有四肢不溫的情況。這是因為寒凝血瘀不僅局限于少腹,寒邪還會影響全身的氣血運行,導致四肢末端氣血不能溫煦。患者還可能出現腰膝冷痛,這是由于腎經循行經過腰膝部位,寒邪侵襲腎經,氣血不暢引起的。
2. 舌象和脈象
- 舌象:舌質紫暗是最主要的特征,這表明體內有瘀血。舌苔白膩或白滑也較為常見,白膩苔說明體內有寒濕之邪,白滑苔則更體現寒邪較重,津液未傷,這都與寒凝血瘀的病機相符合。
- 脈象:脈沉遲或沉澀。沉脈主里證,說明病位在里,主要是在少腹等下焦部位;遲脈表示寒邪凝滯,氣血運行緩慢;澀脈體現了瘀血內阻,氣血在脈道中運行不暢的狀態。
劑量(成人常用量)
- 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沒藥(研)6克、當歸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黃(生)9克、五靈脂(炒)6克。
功效
- 活血祛瘀,溫經止痛。主要用于寒凝血瘀所致的少腹疼痛、或墜脹,月經不調、經色紫暗、有血塊、痛經、閉經等婦科疾病,也用于不孕等因寒瘀引起的病癥。
方解
- 小茴香、干姜、官桂:小茴香能散寒止痛、理氣和胃;干姜溫中散寒;官桂即肉桂,能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這三味藥共同起到溫經散寒的作用,以驅散寒邪,改善寒凝血瘀的狀況。
- 延胡索、沒藥、蒲黃、五靈脂:延胡索活血,利氣,止痛;沒藥散瘀定痛;蒲黃止血,化瘀,通淋;五靈脂活血散瘀,通利血脈。這組藥物主要發揮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 當歸、川芎、赤芍:當歸補血活血;川芎活血行氣;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它們輔助活血化瘀,并且使瘀血去而新血生,有助于恢復氣血的正常運行。
用法
- 水煎服,一般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可根據病情和患者體質,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劑量和療程。由于其有溫經散寒和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禁用,以免引起流產等不良后果。
身痛逐瘀湯證主要是瘀血痹阻經絡所引起的一系列癥狀。
癥狀表現
- 肢體疼痛
- 疼痛部位廣泛:全身各處的肌肉、關節都可能出現疼痛,包括肩、臂、腰、腿等部位。疼痛的性質多為刺痛、痛處固定,這是瘀血疼痛的典型特點。例如,患者可能會感覺肩部像被針扎一樣疼痛,而且每次疼痛的位置大致相同。
- 疼痛經久不愈:這種疼痛不是短暫的、由外感等引起的急性疼痛,而是持續時間較長,反復出現。患者常常會經歷數月甚至數年的疼痛折磨,病情纏綿難愈。
- 活動受限:由于疼痛,肢體的活動會受到限制。比如,腰痛患者可能無法長時間彎腰或直立,腿痛患者可能行走困難,上下樓梯時疼痛加劇,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 肌膚感覺異常
- 麻木不仁:患者可能會感到肢體麻木,就像皮膚表面有一層東西隔著,對觸覺的敏感度下降。這種麻木感可能會在身體的某個局部出現,也可能是多個部位同時出現。
- 局部發涼或發熱:部分患者會感覺到疼痛部位有發涼的情況,這是因為瘀血阻滯經絡,氣血不能正常溫煦肌膚。而另一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局部發熱的現象,這是由于瘀血久積,氣血郁而化熱。
舌象和脈象
- 舌象: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這是體內瘀血的重要標志。舌苔一般是薄白或微黃,薄白苔可能說明瘀血尚未化熱,微黃苔可能是因為瘀血阻滯,氣血不暢,有化熱的趨勢。
- 脈象:脈澀或弦緊。澀脈表示瘀血內阻,氣血運行不暢;弦緊脈體現了經絡氣血痹阻不通的狀態,弦脈有緊張感,緊脈則表示氣血被約束,與瘀血阻滯經絡的病機相符合。
劑量(成人常用量)
- 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紅花9克、甘草6克、沒藥6克、羌活3克、五靈脂(炒)6克、當歸9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龍6克。
功效
- 活血行氣,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用于瘀血痹阻經絡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經久不愈等情況。
方解
- 川芎、桃仁、紅花、沒藥、五靈脂、當歸:這組藥物是活血化瘀的核心成分。川芎活血行氣;桃仁、紅花化瘀止痛;沒藥散瘀定痛;五靈脂活血散瘀;當歸補血活血,它們共同作用,以消散瘀血,暢通血脈。
- 秦艽、羌活:秦艽能祛風濕、通絡止痛、退虛熱;羌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這兩味藥可以祛除風濕之邪,緩解因風濕引起的疼痛。
- 香附、牛膝、地龍:香附疏肝解郁、理氣寬中,有助于行氣活血;牛膝逐瘀通經、引血下行;地龍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能通利經絡,輔助止痛。
- 甘草:調和諸藥,也有一定的緩急止痛的作用。
用法
- 水煎服,一般每日1劑,分兩次服用。具體劑量和療程可根據病情、體質等因素,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