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四周環山,古代時交通極不發達,因而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之說。修棧道是解決四川交通的有效辦法之一。
最初的棧道具體發端于何時也許已經很難考證。未列入正史的傳說時代,周武王伐紂時,據說就有來自南方和西北的庸、蜀、羌、髦、彭、濮等古國和古民族參戰,這說明,早在中國歷史上的傳說時代,秦嶺已經不可阻擋兵馬。
棧道,又稱為閣道、棧閣。修棧道是在河岸崖壁上鑿洞架木,再鋪上木板,上走行人車馬,下是激流險灘。據考古資料記載:棧道的修建方法多種多樣,標準的修建方法是:
在河中石底上鑿出豎洞,插上堅木作橫梁的支撐,另在峭壁上鑿洞插入橫梁,在橫梁上鋪起木板,也有將木梁改用石梁的,如李白《蜀道難》中說的“石棧”。有的棧道在邊緣裝上欄桿,以更安全;也有簡易險要的棧道,即橫梁沒有用立柱支撐,棧道上過人馬車輛時,板響梁震,令人心驚膽顫。那些修建在懸崖峭壁上的棧道,人行其上,俯視下面的萬丈深淵,讓人頭昏目眩。
歷史上,有關棧道的故事有很多。著名的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諸葛亮“六出祁山”等,不過,其中也有一條棧道,竟然還與一位女人有關,甚至它的名字也因此而來,這就是“荔枝道”。當年唐明皇愛妃楊玉環偏愛荔枝,宮廷在四川涪陵專門育有荔枝園,并特別修整四川涪陵至長安的道路,取道達州(今四川達縣)的間道,從陜西西鄉快馬入子午谷,全程至長安不過三日,如此進貢給楊貴妃的荔枝新鮮如初。
在廣元寺北面45公里的朝天鎮附近,有著名的蜀道名關“朝天關”。關下是險峻的明月峽,在上游不遠是清風峽,棧道就開鑿在嘉陵江東岸峽谷的峭壁上。現棧道已廢,巖壁上棧孔仍存,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用以搭篷遮雨;中層孔洞用來橫插木樁,鋪上木板作行道;下層孔洞是支撐孔眼。孔洞直徑約30厘米,深約50厘米,棧道存在時似凌空廊閣,稱為“云閣”,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四川古時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的說法。除了蜀道上的棧道外,在岷江上游的羌族地區,也開鑿有許多棧道。如今棧道雖無蹤影,只留下了千千萬萬個棧孔,但仍讓人們可以想象出古人進出四川的艱難,品味出大詩人李白《蜀道難》的創作意境。
古代的棧道是怎么修建的-傳統文化雜談 http://www.chinawenhua.com.cn/zyanjiu/2018/4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