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識字、看書、作文的能力。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獨立地進行學習的一種能力?!迸囵B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而且能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在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和提高的。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彼芡苿訉W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自學活動,本身就包含有嘗試、探索、創造的因素,是學生嘗試獨立完成某一具體認識任務的過程,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就能引起學生的認識興趣。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會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然后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完成一定學習任務并掌握自學方法。在教學時,還可充分利用掛圖、多媒體等展現書中的情境,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
二、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的能力
對小學生來說,工具書主要是字典和詞典。要使小學生掌握按音序和部首兩種方法查字典,并能用數筆畫的方法查難檢字。每查一個字、詞,能說出這個字、詞的意思,能根據上下文從字典中選擇詞義。能夠熟練使用工具書,就必備了閱讀和自學的前提。教師在教學中要著重講字的結構,給學生一把鑰匙,培養學生自覺地、熟練地查閱工具書的良好習慣。實踐證明,勤查字典詞典是掌握漢字音、形、義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自學語文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堅持不懈。要按照各個年級的教學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要著重培養學生認真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預習和復習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和檢查作業的習慣,看書報和聽廣播的習慣,勤動筆的習慣。要教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科學支配時間、合理安排學習任務、制定學習計劃的學習習慣,閱讀時遇到重要的生字詞時,寫作文遇到不確定的字時,應立即查詞典的習慣??凑n外書時摘抄好的句、段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拿到教師批改的作業首先認真改錯的習慣等等。把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納入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中,貫穿于平時聽說讀寫訓練之中,對學生進行嚴格訓練,細心培養并持之以恒,直到學生養成好的自學習慣。
四、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讀書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首先明確要求抓住重點。先閱讀“導讀”預習,這些導讀預習是編者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本單元教學目標而設置的本科學習要求,從寫作背景,思想內容,寫作特點和語言運用等方面,把要點提示出來,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對閱讀全文有很大啟發和幫助,做到了這一步才能做到心中有數。初讀課文,了解大意。認真思考課文的題目、題意,邊讀邊標出各自然段的段號,圈點出字詞,速讀一遍全文后能講出課文大意或主要情節,這樣會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查工具書,理解字詞,對文中的疑難字詞用符號標出,查工具書辨析,聯系上下文,理解字義詞義。熟讀課文,思考質疑,多問幾個為什么,標出疑點,以便在聽課時有的放矢或提出質疑。瞻前顧后,揣摩練習。每篇課文后都設計了練習題,預習時可聯系前面的預習提示,思考這些練習,熟悉各種題型,掌握一些解題思路和方法。重點朗讀,反復吟誦,長期訓練會增強語感能力。
總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從小培養,盡早培養。小學階段的學生如果養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在今后的學習中會更加輕松,能力會進一步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