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縣 駝腰嶺鎮學校 家長學校“案例教學”
教學設計
課題
如何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
對象
三(1)班
授課教師
李長梅
案例
《我還說不得你了?》
日期
2021年6月21日
聽課人數
28人
教學 目標
1、通過《父母課堂》里《我還說不得你了?》中的案例,讓家長們認識并體會到進行親子溝通的重要性。
2、 引導家長了解與孩子親子溝通無效的原因。
3、通過家長之間的研討交流,讓家長掌握與孩子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的方法。
案例 來源
《父母課堂》2017 年 10 月刊 《我還說不得你了?》
教 學 過 程
(一)
案 例 展 示
(一)引言
師:歡迎各位家長來參加家長學校的培訓活動。很多家長都有這樣一個認知:孩子大了,與自己溝通越來越少了。家長常常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有時更會對他們的所作所為感到吃驚,感到束手無策。家長總認為原因在于孩子長大了,想獨立了,所以聽不進大人的話,也不愿意同大人講話了,問題真就是這樣嗎?其實孩子與家長無話可講,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親子之間的交流溝通的欠缺或失當,造成了孩子與家長的離心。所以,親子能進行有效溝通非常重要。各位家長,怎樣才能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呢?今天,我們就利用這個機會,共同來探討這個話題。(出示《如何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
(二)出示案例
1、師:我們來分享一個案例,讓我們邊聽案例,邊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①案例中,小迪的爸爸媽媽和小迪溝通的好不好?
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請聽案例。
2、 案例呈現(文字+錄音)
假期,爸爸媽媽帶小迪到博物館參觀。小迪看到了一把精致的小壺,忍不住拿起來觀察一下。媽媽看到十分緊張地對他說:“快把壺放回去!小孩子手上不知道輕重,別把壺摔碎了!”
說話間,小迪一個沒拿穩,壺蓋向地面摔了下去。還好爸爸眼疾手快,迅速接住了壺蓋,爸爸生氣地呵斥道:“你看看你!剛才你媽媽是怎么說的,讓你放回去!你為什么不聽話?你知不知道自己差點兒闖了大禍!”小迪嚇了一跳,他一邊小聲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一邊委屈地掉下了眼淚。
爸爸見小迪哭了就更生氣了,怒氣沖沖地對他喊道:“你哭什么!說你兩句還不行了?闖的禍居然還有臉哭。我生你養你,還說不得你了?”
①案例中,小迪的爸爸媽媽和小迪溝通得好不好?
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mins)
(二)
案 例 分 析
(一)師:聽完這個案例,你覺得小迪的爸爸媽媽和小迪溝通得好不好?
(二)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他們的溝通不好呢?大家想一想。(家長交流分享)
預設:1、小迪媽媽的語氣不好,不信任孩子。
2、小迪的爸爸做的也不對,沒有尊重孩子,提前沒有和孩子說清楚注意的事項。
3、沒有平等的交流,覺得自己高高在上。
(三)小結: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小迪的爸爸媽媽和小迪的溝通是不夠好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夠尊重孩子,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有的只是訓斥、責罵,覺得自己是爸爸,對孩子怎么說都行。那么,這樣的溝通長期下去,會怎樣呢?(不愿意跟爸爸媽媽溝通。)他們的親子關系會越來越緊張,而親子關系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 (4mins)
(三)組 織 反 思
(一)導語:我們班的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情況怎樣呢?我們來看看前段時間做的問卷調查結果。
(二)出示調查問卷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調查問卷一:“親子溝通”調查問卷(家長篇)
小結:(逐一出示統計圖)從這個統計圖看出我們班絕大多數的家長還是很重視與孩子溝通的, 但是能做到和孩子積極溝通的只有 57%的家長,而另一部分的家長可能是敷衍推脫,看來我們的親子溝通還是存在一定的障礙的。再來看這個統計圖,我們班53%的家長能做到和孩子像朋友一樣敞開心扉無話不談,而另一部分的家長可能和孩子溝通的話題就是學習,甚至有的就是教育他、責罵他。那我們的孩子又是怎 么想的呢?我們來看第二個調查問卷情況。
調查問卷一:“親子溝通”調查問卷(孩子篇)
小結:(逐一出示統計圖)我們班有54%的孩子喜歡和爸爸媽媽傾述聊天,另一部分就不太喜歡甚至是不和爸爸媽媽傾述,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就是在和爸爸媽媽傾述時,爸爸媽媽總是高高在上,他們的意志決定一切,他們說的算,說了也沒用,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和家長溝通了。看來我們和孩子的溝通不是太理想啊。
附:問卷調查 (一)
“親子溝通”調查問卷(家長篇)
1、與孩子溝通時,您的反應是( )
A 很在意且態度積極 B 懵懂狀態、有點敷衍 C 委婉拒絕、推脫
2、與孩子溝通時( )
A 主要是教育他 B 主要是聽他說 C 覺得他不對時會罵他
(二)“親子溝通”調查問卷(孩子篇)
1、你有高興或難受的事,比較傾向于找( )傾述
A 好朋友 B 父母 C 班主任 D 誰都不說
2、當你與父母意見不一致時,通常是( )。
A 父母說了算 B 你說了算 C 共同商量解決
(三)聽聽孩子的心聲
師:其實孩子們不愿意跟父母溝通是有原因的,下面我們來聽聽孩子們的心里話。 (家長拿出孩子給自己寫的信,讀一讀)
師:你看了孩子們的信,有什么感受呢?(家長交流分享)
預設:1、對孩子關心少,精力多用在二胎。
2、總感覺孩子小,說他幾句無所謂,對孩子沒有耐心,易發火。
3、工作、玩手機,沒有陪伴孩子。
師:聽了家長們的心里話,我很感動。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都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花朵,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去和別的孩子一樣優秀。孩子不愿意和我們溝通,我們不能把原因都歸于孩子身上,很多時候,可能真的是自己出了問題,所以我們父母要反思一下自己,從我們家長身上找找原因。
(四)反思自我:
師:下面我們進入自我反思,分組討論:
1、想想我們與孩子溝通時有什么問題?
2、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現在,就請家長們小組內交流討論吧。
3、討論交流。
4、 家長分享。
預設:a、對待孩子不平等,缺乏耐心
b、急躁,脾氣不好
c 、忙于工作,忽略與孩子溝通
d 、不能就事論事,翻舊賬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看調查結果、聽孩子心聲、反思自我、互動分享,感受到父母如果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愿意與我們說心里話,就真的要 從我們自身找原因。經過家長們的積極討論、交流,我把大家的發言歸納了一下, 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家長不是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不關心孩子內心的想法;批評多表揚少;對孩子提各種要求,自己卻做不到。
PPT 顯示:
1、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家長不是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 (總是以居高臨下的教訓口吻說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家長產生畏懼或抵觸的心理)
2、不關心孩子內心的想法。(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想同父母溝通,但是做父母的不關心孩子的內心,沒有耐心甚至聽不懂孩子說什么,從而武斷的認為是孩子在無理取鬧。而孩子又不知道父母到底在想什么,到底要他們怎么做,但是,孩子不是一個傀儡,也有自己的思想,結果常常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升級)
3、批評多,表揚少 (當孩子犯錯,還沒等他說明情況,父母不分青紅皂白,一概用嚴厲的懲罰處置。而當孩子有了點滴進步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動于衷。)
4、對孩子提各種要求,自己卻做不到。(這種現象在相當大的一部分父母當中都是非常常見的,有的時候自己做不到,卻一味的要求孩子,似乎在他們的眼里,孩子本來就應該聽父母的。)
師:看了這些問題,覺得我們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18mins)
教 學 過 程
(一)導語:親愛的家長們,上面列舉的問題是我們在親子溝通中最容易犯的錯誤, 如果我們能及時避免這些問題,就一定能和我們的孩子們愉快的溝通交流。那么實際的生活中,如果您的孩子出現以下情況,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呢?
(二)出示三個情境
情境一(出示圖片)
明明放學回到家,看到爸爸正在聚精會神地看電視,走到爸爸跟前,跟爸爸抱怨說:“爸爸,今天小軍打我了,所以,我也打了他。”如果你是這位父親,聽到孩子的話,你會怎樣和孩子溝通呢?(討論分享)
師:有時候, 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當孩子給你說一件事的時候,放下手機、離開電視、停下家務,認真聽,用全神貫注的傾聽來代替心不在焉。只有讓孩子知道家長在真正的聽他說,他才會更愿意把自己的困難、感受告訴家長。
情境二(視頻):早晨,我像往常一樣催促兒子快點起床去上學,然后好去練車,第二天就要考科三了。我心急火燎,卻發現兒子把牙刷咬在嘴里,站在玩具架前玩磁力棒。
師:如果你是情境中的家長,你會怎么做呢?(分組討論)
小結: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耐心傾聽孩子“為什么要這樣做”,你會發現,回報你的,一定是像“太陽花”一般溫暖幸福的愛和驚喜。剛才通過我們的有效溝通,我們了解了孩子內心的想法,增進了親子之間的關系。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個小品,看看你是這位媽媽,你又會怎樣處理呢?
情境三(小品形式演繹):
下班回到家,媽媽就準備做飯。正在這時,電話響起。
老師:“喂,你好,請問是妍妍的家長嗎?”
媽媽:“是的,李老師,您有什么事嗎?”
老師:“您現在有時間嗎?我想和您聊聊孩子的事。”
媽媽:“好呀,是不是妍妍在學校又惹事兒了?”
老師:“沒有,妍妍在學校一直表現都挺好的。是這樣的,今天妍妍在學校和同學鬧了點矛盾。一氣之下,她把同學的書給撕了。我先來跟你溝通一下。”
媽媽:“好的,老師,我知道啦。”
這時聽到開門聲,妍妍開心地回來了。
(四)引 導 踐 行
師:感謝孩子的精彩表演。如果你是小品中的媽媽,你應該怎么做呢?(討論交流,請家長上臺演一演)
小結方法:看,家長尊重孩子,充分相信孩子,整理好情緒和思路,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相互平等、有效的溝通也使教育更有效果。
3、歸納方法
師:都說溝通是橋梁,做父母的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就要學會如何去跟孩子溝通。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知道了應該怎樣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我把大家分享的方法整理了以下幾點(出示,針對每一種方法作適當的講解)
(1)尊重孩子,親子平等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平等。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總是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總是以一副嚴肅的面孔對孩子,以嚴厲的語氣與孩子講話,無形中會使孩子產生畏懼的心理,那么長久下去,孩子將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還會產生反抗的心理。這樣不僅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且還會阻斷和孩子間的溝通,也就人為地形成了代溝了。所以只有平等對話,親子溝通才能順利展開。
(2)傾聽心聲,贊美鼓勵
“傾聽”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傾聽對孩子來說是在表示尊敬,表達關心,這也促進孩子去認識自己的能力。家長跟孩子交流,有時候并不需要自己說,父母只需作為傾聽者,給予孩子關注、尊重和時間,那是對孩子最有效的幫助。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缺乏人生經驗,更加需要向父母傾訴,從父母那里得到指導。同時家長也應該善待孩子的錯誤,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錯誤,父母也要靜下心來,以同情與認同的態度,站在孩子的立場讓他傾訴,不要打斷孩子的說話,加上自己的意見與批評。這樣做不但可增進親子溝通的感情,也可以讓孩子明白,當遇到任何煩惱時,回到家里都會得到父母的體諒和支持。
(3)坦誠交心,態度溫和
孩子社會經歷少,見識少,當他們遇到問題時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時作為父母就應該適當地給予孩子指導,當然方案越具體越好,過于籠統的方法孩子有時并不能理解,更不會付諸于實際行動。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以長者的身份對孩子進行引導,相信一定能幫助孩子圓滿地解決問題,父母也取得了孩子的信任,加強了親子間的感情。
(4)與時俱進,講究藝術
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孩子是否能夠理解,同時還應該選擇易于被孩子接受的溝通方式。像說教、命令、強迫等方式,只會令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而聊天、講故事、做游戲等寓教于樂的溝通方式,才更加適合孩子的心理特點,從而更能夠達到溝通的預期效果。家長應該多換位思考,在與孩子交流前,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點,選擇一種更適合的交流方式,讓孩子在自己喜歡的溝通方式中去領悟更多的人生道理。
(18mins)
(五)課 后 拓 展
1、總結
家庭教育中的親子溝通真的是一門奇妙的藝術,只要我們做父母的重視,設法與孩子無話不說,相互信賴,相互學習。相信我們一定能夠進入孩子的世界,和他們有效的溝通。
2、課后拓展
(1)閱讀推薦:
《父母課堂》2018 年 3 月刊《孩子認為父母不信任自己怎么辦》
《父母課堂》2019 年 5 月刊《孩子總嫌父母嘮叨怎么辦》
(2)實踐體驗:結合孩子的一封信,回家和孩子溝通,找出溝通誤區,尋找正確的親子相處模式。
3、 結束語
感謝各位家長認真參與家長學校的學習,祝愿大家能架起心靈的彩虹,耐心聆聽,細心照顧,理解寬容,有效溝通。
(2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