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校園欺凌?
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等造成傷害的。
二、治理校園欺凌的措施:
開展以校園欺凌治理為主題的專題教育,開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 制定完善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園欺凌事件應急處置預案; 公布學生救助或校園欺凌治理的電話號碼并明確負責人;
及時發現、調查處置校園欺凌事件,涉嫌違法犯罪的,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
三、校園欺凌的主要行為
1.打:打架、斗毆
2.罵:侮辱、中傷、譏諷、貶抑受害者
3.毀:損壞受害者的書本、衣物等個人財產
4.傳:網上傳播謠言,人身攻擊
5.嚇:恐嚇、威脅、逼迫受害者做其不愿做的事
四、校園”小霸王“是如何出現的?
1家庭過度溺愛,導致任性、驕橫等不良心理。不良家庭環境讓孩子背負過多壓力,催生心理障礙。
2學校只重視成績而忽視了道德教育。平時缺乏管理,出了事又急于息事寧人。
3社會暴力影片、游戲等,引起青少年模仿。社會不正之風影響青少年的是非觀。部分媒體過度、過細再現犯罪經過。
4司法法律界定不清晰,懲戒不嚴。法制教育缺失。
法律規定,14周歲以下屬于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讓不少孩子有恃無恐。
五、我國刑法對犯罪年齡的界定
1.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已滿16周歲應當負刑事責任。
3.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毒、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責。
4.14周歲以下完全無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