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建社群,運營社群,忙得不亦樂乎,但是往往不是變成死群了,就是看似很活躍卻無法變現。不管怎么調整,就是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其實很多做運營社群的人根本就沒有認清社群的本質,所以也看不懂社群運營的規律,無法把握不了社群發展的趨勢,就很容易入了社群運營的三個大坑。
1、社群不就是微信群嗎
以為只要人越來越多,群越來越多,就一定能收獲紅利。所以社群運營者往往花了很多的精力去吸粉,去加人,去建群,忙著每天做分享,但是收效甚微,最后基本就偃旗息鼓了。
2、單純復制那些火爆的社群
完全照搬一些火爆社群的模式,但是根本沒有深入思考這些社群為什么火爆的根本原因,也沒有想清楚到底能給社群成員提供什么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
3、社群運營者只是提供一些服務
還是把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卻沒有放下身段,真正和社群成員連接。沒有產生連接的社群,就真的只是一個普通的微信群,像是學校家長的通知群,單位的工作群。這樣的群又如何能產生商業價值!
為什么很多社群運營者都容易入坑,究其根本原因,是沒有認清社群的本質,連社群到底是什么,社群是怎么來的,會如何發展都不知道,就算有十幾個群在手,最終也是白瞎!
所以我們需要重新架構對社群的認知,了解社群發展的前世今生,你才能正確把握社群運營的發展方向。
1、社群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商業模式發生了巨變
商業變現最終靠的是什么,就是流量的切入,流量為王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有流量就有粉絲,就能從這些粉絲中發展死忠粉,鐵桿粉,骨灰粉,就能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在這方面,雷軍的小米團隊可以說是高手了。
大家都知道流量很重要,粉絲很重要,卻沒有意識到流量的入口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傳統商業模式的流量入口經歷了兩個階段,分別是過去的門戶網站,比如搜狐,新浪,網易。主要靠打廣告來吸引流量。然后是來自搜索引擎的流量,比如百度。主要靠競價排名,SEO優化等來吸引流量。
而移動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其流量的巨大來源是微信朋友圈,微博,qq空間,自媒體平臺這些社交屬性的平臺。注意,社交屬性哦。
社交屬性讓很多原本陌生的人基于相同的興趣集結在一起,就形成了社群。而傳統商業模式還是靠著打廣告,競價排名等,已經沒有任何優勢了。
2、社群運營的本質是不斷產生新的連接。
傳統的線下連接方式受到了很多方面的限制,比如地域,語言,血緣等等方面,也都是熟人,同事,朋友,親戚,還局限在小范圍內的互動。互聯網時代,連接方式得到了升級,qq好友,論壇,空間等等,雖然互動范圍擴大了,但是依然有很多局限。而移動互聯網時代,真正突破了溝通瓶頸,讓任何人都可以實時與其他人產生連接。
而人作為社會屬性的個體,社會關系因為移動互聯網得到了強化,溝通成本下降。連接的廣度增強,因為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連接的時間更長,隨時隨地積就能產生一次連接,自然連接的頻率也增多。
一個社群的建立可能是基于相同的愛好,基于信任,基于對同一個產品的信任等等原因,而運營一個社群就要盡可能地增加社群成員連接的維度,頻率,時長,從而產生社群的裂變,吸引更多的流量。
3、社群發展的趨勢是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要
根據著名的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們的最根本,最底層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的需求,需要什么能買到就行,傳統電商就能滿足這個層次的需要,而這還是停留在功能產品上的需求。然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需求已經升級了,從功能層面升級的精神層面。
同樣是利用社群變現,賣產品,明明別人的產品就是不如自己,但就是賣得比你好,為什么?
首先,產品之間的技術和功能的差別已經越來越小,你所謂的好,其實優勢并不明顯。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別人的產品能滿足社群成員精神層面的需求。
比如,羅永浩的錘子手機,很多人說他賣的不是手機,是情懷。而這種情懷恰恰就滿足了堅果粉的精神層面的需求,我知道這個手機并不是最好的,但是這有什么關系。還有雷軍的小米,雷軍說看不懂小米公司的人會認為他只是給賣手機的,懂一點的以為小米其實是個互聯網公司,其實小米公司是品牌公司,賣的不是手機,賣的是一種生活理念。而這種生活理念,就是讓米粉們精神層面得到了愉悅和享受。
所以說運營社群要看清社群的本質,社群流量的人口,然后建立高頻率,高質量的連接,滿足社群成員精神層面的享受。讓社群的成員感受到被需求,能相互傾訴,隨時找到自己喜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