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Bing |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們班有幾個8歲和6歲的,
大部分是7歲的。
后來8歲的,一個去了復旦,一個去了喬治城,
一個去了同濟,一個去了東大,
6歲的幾個老幺早已失聯,
聽說去了職高和大專。
文:DrBing
以前,有一種教育叫做:耐心一點,讓孩子慢慢長大。
然并卵,在不爭不搶連狗屎都吃不上熱乎的今天,
這種模式并!不!吃!香!
無論娃干嘛,四個字——越早越好。
許多家長為了早一點入學想盡辦法,走后門、改戶口。
甚至還有把問題從根源解決的——剖腹產,
831前死也要死出一個能踩著點兒上學的娃。
雖說今年2月,教育部新政有意改變831一刀切政策,
但具體執行,情況各地依舊撲朔迷離。
9/10/11出生的娃媽內心之崩潰,其實Bing可以理解。
就像銀行辦業務排隊。
NND排你前面那個剛辦完,你前腳剛踏上去
嘿!銀行到點關門了,
不生氣心得有多大?
依舊,老想讓娃早上學是病。得治。
早一兩個月,問題可能不大,
但早一年甚至僅僅半年上學,對娃很可能是災難。
老大三歲就上了幼兒園,6歲上了一年級。他上一年級的時候年齡不夠,我居然還為此找了關系,因為當時我們本身的覺悟不夠,不明白早上學會有哪些弊端。
因為兒子年齡比別人小1歲,上幼兒園的時候,自理能力就比大孩子差一些,年齡越小這種差異就越明顯。
學一年,他承受了與他的年齡不相稱的壓力,回家經常情緒崩潰。學習難度超出了他理解能力范疇——別人能讀懂題的時候,他經常讀不懂。另外,自控力差,注意力差,問題多多。
老師經常找家長,我也很崩潰的啊!
后來才明白,過早上學違背了孩子成長的發展規律,使他在不該受到約束的年齡受到了過多的約束,等我們意識以后,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糾正當初的決策失誤。
因為大兒子的教訓,所以我不會再讓我家小寶早早上學。
如果你觀察到新生嬰兒和半歲嬰兒的巨大區別的話,
也就不難理解 5 歲半和 6 歲的孩子區別。
一個5 歲半娃打死都不明白的簡單問題,
6 歲時就已經是小兒科了。
舉個栗子。
假設有這樣一段描述:
“愛麗絲的頭發比蘇珊的淡,但是比莉莎黑些,三個人誰的頭發最黑?”
問一個6歲以下的娃,娃肯定回答不出。
但如果拿出三個頭發顏色不同的洋娃娃給娃看,將娃娃收起來,
再問娃這個問題,娃就能毫無困難地回答問題。
如果你家有三個洋娃娃娃,可以叫娃來做做這個實驗。
娃這個年齡段的認知特點就是這樣,
沒有具體的實物支撐(娃娃),就算想破腦袋也想不出答案來。
這就是Piaget所謂的“具體運算階段”
就是說,在這個階段,娃的思維,必須有具體的事物支持。
(所以Bing叫大家要用道具給娃做數學啟蒙,把概念具像化《可以輕松在家執行的蒙氏數學活動!》)
大部分國家兒童入學年齡都是6/7歲,
就是按照Piaget的兒童認知階段理論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Stages)
制定的。
和敏感期差不多,
認知發展是一個隨著時間自然而然發展的東西,
跟先天智商,后天努力啊什么都無關。
時間到了,水到渠成,不能強求,不然沒幸福的。
因為”入學“這種一刀切的政策,導致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孩子差幾個月出生,
因為一些機緣巧合,長大可能有天壤之別!
牛逼哄哄的格拉德威爾(《引爆點》《決斷兩秒間》 《異類》 《大衛和格里亞特》)就在《異類》(一萬小時理論就是這本書提出的,請看今天次條)中,把這種現象總結成:
馬太效應
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他舉了這個著名的栗子:
加拿大職業冰球隊有大量球員的生日集中在年初(1~3月)。因為加拿大冰球訓練體系的年齡劃分以1月1日為分界線,教練們會從9-10歲的孩子中選撥表現優異者進行重點培養。
而剛好在這個年紀中,幾個月的年齡差,就會讓年長的孩子具有很大的競爭優勢。
而正是這一點優勢,導致年初出生的孩子具有更大概率脫穎而出,接受到更優秀教練的指導,更好更高強度的訓練。這些優勢一點點累積,等他們到13歲或者14歲時,他們就「真正」變得”更好“了。
上小學,和冰球運動員篩選,性質也是一樣的。
既然很多人相信:讀了好小學-->讀好初中-->讀好高中-->讀好大學=人生贏家;(概率上的確是這樣)
那么同理不就是:娃入學崩潰-->娃小學崩潰-->娃初中崩潰-->娃高中學弱學渣-->娃進不了好大學=Game Over。
PS:“ -->”不代表必然,但有更大的發生幾率。
anyway,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贊成不要急著上學,
說明觀念在進步。
晚一年上學,也許才是給娃最好的禮物。
當然也沒有絕對,具體娃是該等還是不等,還是應該看娃的具體發育狀況。
一,看娃的認知能力對比幼兒園童鞋們是否滯后,例如算術、識字、記憶力、思維能力等。
二、看娃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上小學后,教師講課一個知識點一般在10分鐘左右,那么也就要求上學的孩子注意力能至少堅持10分鐘左右;
第三,看娃是否心智足夠成熟,有足夠的自控能力(尤其是男孩)。小學課堂和幼兒園不一樣,是正兒八經的地方。娃皮猴啊,坐不住啊,走神啊,都會影響同桌和課堂(后果是老師就會經常找上門,你懂的);
第四,娃的體質好不好。幼兒都是作啊,特容易生病,幼兒園里請假沒事,上小學后經常請假就呵呵噠了。
如果實在難做決定,那本Bing自己當年作為一個差點8歲才入學的娃,墻裂建議:
千萬不要著急這一時半刻,
不要讓娃匆匆忙忙地成長!
早長大不代表著早衰早死嗎?
Everything takes it'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