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壇壝
壇之設有三:曰社稷,曰山川風云雷雨,曰邑厲。而社不屋,受風霜雨露,以達天地之氣,尤所當重。若使有事,則其為謁款。事過,則棄為草莽;非所以敬神而重國典也。按:祀社稷于西郊,西,陰之成;祀山川于南郊,南,陽之盛;祀邑厲于北郊,北,陰之極;各有取義,司祭者不可不慎。
社稷壇 在縣西一里許,朝真坊。祀土五谷之神,神牌以木為之。一曰縣社,一曰縣稷,左稷右社。則藏于城隍廟,祭日方設于壇。每歲春秋二仲上戊日,正官蒞祭。
山川風云雷雨壇 在縣南門外三港演武亭左。禮諸侯祭封內山川之神,令長視古諸侯,于法得祀,以本縣城隍神合祭。中曰:“風云雷雨”,左曰:“境內神”,右曰:“城隍神”。歲春秋二仲上已日,正官蒞祭。
邑厲壇 在縣北二里許,祭邑之無祀者。每歲清明、中元、十月朔,凡三祭。先期三日,縣牒告城隍。至日,迎城隍神位于壇上,以主之。設無祀鬼神,于壇下,正官至祭。
先農壇 在城東蕭坑原,離城四十里。
張水藩讀文:
壇壝
壇的設置有三種:一叫社稷,二叫山川風云雷雨,三叫邑厲。而社稷不用房屋,要接受風霜雨露,以轉達天地之氣同步,這是它特別重視的。如果有了事情,它就成為虔誠拜謁對象,事情過了,就丟在為草莽中,實在不是敬神而重國典的做法。據考查:在西郊祭祀社稷,西邊是陰所成的方位;在南郊祭祀山川,南邊是陽極盛的方位;在北郊祭祀邑厲,北邊是陰之極的方位;各有各的含義,主持祭祀的人不能不謹慎。
社稷壇 在縣城西一里左右的朝真坊里。祭祀土地、五谷的神,神牌用木頭做的。一個叫縣社,一個叫縣稷,左邊稷右邊社。神牌就藏在城隍廟里,祭祀的那一天才請到神壇。每年春秋第二個月的第一個戊日,縣里的正官親臨致祭。
山川風云雷雨壇 在縣南門外,三港演武亭左邊。禮拜諸侯祭祀轄境之內的山川之神,讓長久重視古代諸侯,在法理上要祭祀,和本縣城隍神合祭。中間的叫:“風云雷雨”,左邊的叫:“境內神”,右邊的叫:“城隍神”。每年春秋第二個月上旬已日,縣里主官親臨致祭。
邑厲壇 在縣北城二里左右,祭祀縣里沒有后代無祭祀的野鬼。每年清明、中元、十月十五日,共有三次祭祀。提前三天,縣府衙門公文在城隍廟告示。到祭祀的日子,迎城隍神位到壇上,以主位受祭。設立沒有后代祭祀的鬼神位在壇下,縣里主官至祭。
先農壇 在城東蕭坑原,離城四十華里。
讀后:
讀清流道光縣志(卷之二 建置志 壇壝)
壇壝就是祭祀的場所,社稷壇、山川風云雷雨壇、邑厲壇文章里都做了介紹,不再重復。
先農壇稍做介紹,先農為我國古代六神之一(“風伯、雨師、靈星、先農、社、稷為國六神”)。藉天祭先農,唐前為帝社,祭壇曰藉田壇,垂拱年(公元685~688年)后改為先農壇。至此祭祀先農正式定為封建社會的一種禮制,每年開春,皇帝親領文武百官行藉田禮于先農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