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第二個100年的歷史起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推動中國教育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廣大教師的崇高使命和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關鍵在于人才,而人才培養的基礎在教育。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
如何才能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答案是明確的,那就是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堅定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這方面,廣大教師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百年樹人靠教育,辦好教育靠教師,師者,國之大者也。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放在今天這個時代,我以為:今日之師所傳之道,就是培養廣大青少年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信念,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形成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謀富強、為社會謀發展、為世界謀和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今日之師所授之業,就是筑牢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服務社會的能力、報效祖國和人民的本領、追求幸福生活的手段和方法;今日之師所解之惑,就是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無法回避而又必須思考的生命之惑、青春之惑、義利之惑、榮辱之惑、得舍之惑。
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職責使命,做好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是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和使命就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之中: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在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既是教育的方向,也是教育的領域。在育人環境和教育過程中,這五個方面的教育雖然各有側重,但又相互關聯、互為支撐。只有將“五育”看成一個相互融合、相互轉化的整體,我們才能避免在育人過程中出現“空有理想無本領,頗具能力少身體,是非雖能辨,美丑終難分,論事一套套、做事兩茫茫”的偏差。
我們強調在教育教學中堅持“五育融合”,這是由教育的內在規律和全面育人的目標所決定的。從實踐出發,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五育”相融,密不可分。
比如德育,它是培養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但是人們遠大的理想信念、正確的三觀從哪里來呢?不應該只靠知識灌輸,而是應該在正確認識自然發展規律、歷史實踐規律、社會進步規律的基礎上思考、感悟出來的。對于自然規律、歷史規律、社會規律的認識基礎是對這三個領域的科學認知和合乎邏輯的思考,它包括對已知領域的總結和未知領域的探索、求證,這個過程是人類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也是科學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智育。因此,德育與智育是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的,沒有科學實證支撐、歷史邏輯驗證的道德教育以及沒有人文精神引領滋養的知識技能教育都是無法想象的。
比如體育,體育就是培養青少年學生健康心理和強健體魄的過程。健康的身體是從事一切科學、生產、社會實踐等活動的基礎,是從事思維和精神活動的載體,無論是德育、智育、美育、勞動教育,都離不開健康身體的支撐。體育活動是鍛煉身體的過程,是挑戰自身、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過程。個體的體育活動需要遵循鍛煉的合理性和運動的規律性,這與智育相關;集體活動能感受集體的力量、合作的精神,這又是德育的要求;體育運動還能展現力量之美、韻律之美、協調之美、精神面貌之美,從這個角度看,體育與美育也是相互融合的。
比如美育,柏拉圖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追求和諧之美。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感、啟迪智慧、豐富心靈,還能創造高品質的生活,因此美育也是一種融合教育。
比如勞動教育,勞動是人們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是主觀見諸客觀、客觀驗證主觀的手段,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根本途徑。只有在勞動教育中,理想才能轉化為現實,能力和本領才能得到發展和實現。健康的身體給予勞動支撐的同時,勞動又進一步鍛煉著體魄、豐富著精神世界、感知并創造著美。因此,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也是息息相關、相互融合的。
教師只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到“五育融合”,學生才能在成長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實現“五育融合”的關鍵在“融”、目標在“合”。融,就是要在課程中“融匯”、在教學中“融入”;合,就是要在教育教學中進行內容整合,在評價考核中進行目標統合,在人才培養中堅持知行合一。
新的時代開啟偉大的征程,偉大的事業呼喚偉大的創新,每一名教師都承載著未來和希望。教師是學校教育的根本,在教育教學中堅持“五育融合”理念,也應如《中庸》所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作者系中國教育報刊社副社長)
《中國教師報》2022年03月02日第4版
作者:呂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