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美人民間風 千秋野史在其中
欲說成敗尋常事 總有后話論無窮
千古嘆惋班婕妤 (下)
此后,禍亂宮廷的趙氏姐妹,生恐色衰愛馳,同樣落得班婕妤的下場,更加劇了對皇上的迷亂,然而不僅害了皇上,也害了自己。漢成帝在綏和二年三月,崩于未央宮。成帝一死,趙氏姐妹失去了保護神,在朝廷處處受到冷落,終因無顏于世,相繼服毒自盡,得到了更慘的下場。后來有人在趙飛燕處發現了班婕妤的那把團扇,便偷偷收起來,伺機又交還給了班婕妤。
漢成帝崩逝后,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終其生。于是王太后讓班婕妤擔當守護陵園的職務,使她潔身自好的秉性,正好在此弄箏調筆,寫寫畫畫,以抒發心中的感慨,每天陪著石人石馬,清清靜靜地度著她孤獨的晚年。大約一年后,班婕妤因病去逝,時年約四十九歲。死后,葬于漢成帝陵中。
今陜西省咸陽市漢成帝延陵東北約600米處,有班婕妤墓,當地群眾稱為“愁女墳”或“愁娘娘墓”。班婕妤死后陪葬于延陵附近。其墓形如覆斗,底部周長320米,高14米,頂邊30米。陵基周圍曾出土云紋瓦當和其他漢代磚瓦殘塊。有7座陪葬墓布其東翼。
因有趙氏姐妹的貪婪,更顯得班婕妤的崇高,常常引起后人對她的無限嘆惋,也正因此,那首《秋扇賦》方得流傳千古。
正是:
一把團扇寄憂愁,忍將得勢逞風流。
后宮代代佳麗出,自古至今那個如。
(本篇終)
陽 辛 整理
后人有這樣評論她:
班婕妤相貌秀美,文才頗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她經常開導漢成帝;班婕妤還擅長音律,既寫詞又譜曲,她的詞曲有感而發,使漢成帝在絲竹聲中受益匪淺。對漢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師益友。
班婕妤的賢德在后宮中也是有口皆碑。因她不干預朝政,謹守禮教,深受時人敬慕,有“古有樊姬,今有婕妤”之稱。
班婕妤算得上一個出類拔萃的才女,但宮廷女子的作用本來就是討皇帝的歡心,是否有才倒不重要。會做詩的班婕妤,終是敵不過會飛舞的趙飛燕。
班婕妤堪稱古代婦德的楷模,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她又未嘗不是為此所害。
班婕妤的一生可以看作是古代后宮嬪妃生命歷程的一個標本。她的人生從繁華到蕭瑟,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歷代帝王后宮嬪妃們的普遍人生境遇。她們或許憑借才華美貌,能贏得帝王的一時喜愛或寵信,但終會因人老色衰或其它種種原因而被無情地拋在一邊,漸漸被忘卻。更言之,班婕妤的生命歷程,也是男權社會中女性悲劇命運的縮影。
鐘嶸《詩品》將班婕妤列入上品詩人十八位之列。
西晉博玄詩贊她:
斌斌婕妤,履正修文。進辭同輦,以禮臣君。
納侍顯得,讜對解份。退身避害,云邈浮云。
左芬:
恂恂班女,恭讓謙虛,辭輦進賢,
辯祝理誣,形圖丹青,名侔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