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得胃氣則生,失胃氣則亡。脾胃好了其他五臟六腑都好,因為脾胃是為身體造氣血營養的,身體之所以存在,就在于氣血的濡養供給。人之所以得疾病,就是因為氣血淤堵,和氣血的缺失導致的。所以中醫認為脾胃乃是后天之本,今天分享一個穴位,是胃的募穴,可得胃氣。你遇到的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中脘穴,單穴,是任脈上的穴位,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5橫指的位置。
簡便取穴,自己手指在肚臍上5橫指。
中脘穴不僅是八會穴中的腑會穴(之前分享的臟會穴是章門穴)
更是胃的募穴,
因此對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調節作用。
1、中脘穴:中脘,胃之募穴也。募有募兵、募捐之意,中表示位置,正好的腹部的中部,這里就是比喻,他是人體的糧倉,一旦中脘有問題,五臟六腑都會虧空。
2、凡臟腑體力不行,點中脘,便能給五臟六腑提供糧草。凡免疫細胞不夠驍勇善戰,點中脘,等于給它們打雞血,加能量。可以勇往直前,奮不顧身。
3、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一斷,萬眾立散。所以稱為中脘穴乃糧草穴,是人體太倉糧官。腹部的五臟氣血一旦虧虛了,一定要靠中脘來補充。好比讓中脘開倉放糧,賑災救難。
4、以前的老中醫,認為如果守住中脘穴,就得胃氣,這樣一般大病不會死。中脘又是腑會,故六腑之疾,它統管。
真正的好醫生,一定知道無論你得什么病都可以從脾胃上調理。包括我們最著名的張仲景老人家開的每一個方子都有健脾養胃的藥。但是如果您沒有機會遇到這么好的醫生的話,那就保守安全的方法,靠我們自帶的大藥吧,因為中脘穴,就是一個最好的“養胃藥”,也是身體大倉庫,身體各處都需要 給養的話,中脘穴首當其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