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1978年湖北出土一古墓,棺木重達14000斤

引言:

1978年2月底,湖北隨州城郊一座小山包上,武漢的某軍屬部門正在準備擴建廠房,開山炸石。

隨著一聲巨響,煙霧散去,地面突然露出一大片褐色土層,與周圍的紅砂巖形成鮮明對比。負責現場指揮的領導鄭國賢,憑借多年的野外工作經驗,懷疑土下埋藏著一座大型古墓。

然而,他沒想象到時是,古墓中竟有一樽重達14000斤的巨棺,更揭開了一個傳說中古國的神秘面紗……

驚!工地發現深坑,疑為巨大古墓?

湖北隨州,傳說中華夏始祖炎帝神農的誕生地,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是湖北省的北大門。隨州城西北約2千米處,有一座小山包依山傍水,藏風聚氣,按《藏書》一說,是絕佳的風水寶地。

相傳,在戰國時期,楚國令尹斗越椒發動叛亂,在此地與楚莊王的平叛軍相遇,楚莊王身先士卒,擂鼓助陣,將士們士氣大振,一舉擊敗敵軍,平定叛亂。為了紀念這場惡戰,這座小山包被命名為擂鼓墩,一直流傳至今。

上世紀70年代末,正值神州大地萬象更始、百廢待興之際,位于隨州的武漢空軍某部雷達修理所正在擂鼓墩東團坡一帶擴建廠房。2月的一天,負責現場指揮的領導鄭國賢,帶領十幾名工程兵準備開山炸石。

伴隨著一聲轟鳴,巖石和塵土四處飛濺,煙霧散去,地面突然露出一大片褐色土層,與周圍的紅砂巖形成鮮明對比。

野外作業經驗豐富的鄭國賢判斷,從現場的土層顏色和分布形狀看,這塊土地下面恐怕另有玄機,隨即帶領士兵們對土層周邊進行了初步勘探。

隨州地處中華文明腹地,發現古墓本不足為奇,但在勘探完現場后,鄭國賢內心還是暗暗吃驚。這座古墓長度超過20米,寬度近7米,面積比1972年長沙出土的馬王堆一號漢墓還要龐大6倍。

通常來說,墓穴的占地面積與墓主人身份的尊貴程度高度相關,同時越大的墓穴,埋藏的陪葬品種類和數量越多,其中出現珍品的可能性就越大。想到這些,鄭國賢心情愈加激動,難道自己無意中發現了國寶級古墓?

他馬上叫來工程隊長,讓他守住現在,自己風風火火地趕往部隊,報告這一重大發現。

奇!千年巨棺現世,專家定為國寶

接到鄭國賢報告,考古專家迅速趕赴擂鼓墩,經現場鑒定,基本證實了鄭國賢的猜想。隨州發現大型古墓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國,在考古界和歷史學界引發了強烈關注。

1978年3月,隨州古墓聯合勘探小組正式成立,由時任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的考古專家譚維四擔任隊長,開始對該墓葬進行鉆探發掘。

考古隊員們手持探鏟,向地下打孔探測,隨著探孔越來越多,墓坑的范圍也越來越清楚。但很快考古隊員們發現墓坑上層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且有地下水溢出來,已經無法進行原封不動地保護了。

譚維四建議立即動手發掘,以最大限度搶救文物,這一建議得到認可。

然而,令人不想看到的情況出現了——墓坑中部偏北的地方竟然有一個大約0.5平方米的盜洞。糟糕!難道讓盜墓賊捷足先登了?

考古隊員們的心情頓時沉重起來。譚維四先讓隊員們對盜洞進行檢查,卻發現盜洞似乎已經廢棄很久,滿是泥漿和石塊,像是被水泡過的樣子。

現場的很多人都泄了氣,認為這已經是一個沒有發掘價值的古墓,里面的文物極可能遭到盜掘和水蝕,很難保存完好了。

但譚維四仍然很堅定,他鼓勵隊員們不到最后一刻決不放棄。在譚維四的堅持下,考古隊員們決定繼續先前的人工發掘工作。

在考古隊員們的努力之下,墓穴的輪廓越來越清晰,經測量,墓坑東西長約21米,南北寬約6.58米,總面積達到了220平方米。

其中,僅放置木棺的槨室就有190多平米,比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大6倍,比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墓大14倍,比出土越王勾踐劍的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大8倍。

如此規模的墓葬,此前還從未出現,再考慮到它的結構屬于構筑在巖石上的巖坑豎穴墓,此前在南方還從未發現,這足以說明古墓內的這座巨棺,其罕見和珍貴程度達到了國寶級!

慘!妙齡少女陪葬,何人如此殘暴?

隨著覆蓋墓室的填土被考古隊員們一鏟又一鏟地削去,墓室上層的石板逐漸顯露出來,經初步清點,共計47塊。這些巨大的石塊被考古隊員們用起重機搬離,露出下面的夯土層。

夯土層同樣非常厚實,在2.5米深的夯土下另有一層約1~30厘米厚的青膏泥,青膏泥下又是一層用于防蟲防潮的木炭,這層厚厚的木炭,總量達到6萬千克。

考古隊員足足用了十天時間才將木炭清除完畢,墓室上層的槨板暴露無疑。

終于到了進入墓室的時刻,考古隊員們既激動又緊張,由于之前那個盜洞的關系,他們很擔心墓室被嚴重破壞。

隨著起重機揭開石板的一刻,一個隊員大喊:“不好!是水!”

只見墓室淹沒在一灘渾水中,隊員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看!水面上有木棺!”另一個隊員大喊。

“木棺外觀保存完好,還有希望!”譚維四說,并指揮隊員們趕快開始抽水作業。在抽水的同時,為防止木棺將下面的陪葬品砸壞,又動用起重機將漂浮的木棺一一吊出來。

打開棺蓋,里面是一些女性的遺骨,經骨齡檢測,遺骨的年齡在13歲-25歲之間。正值妙齡的少女,卻成為了墓主人的陪葬。更讓人恐懼的是,這樣的女尸,整個墓穴竟然有23具之多!

隨著水位一點點下降,人們發現這是一個豎穴木槨墓,掘于紅色沙礫巖之中,平面為多邊形,沒有墓道。墓坑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深度在13米以上。木槨共有12道槨墻,槨高3.1米~3.5米,由171根長條木板壘成,達380立方米。

墓室按方位分東、中、西、北四室,均為長方形,中、北、東三室寬度一致,均為4.75米。

東室放置主棺,這具“巨棺”連棺帶槨重達14000斤,占地面積達到了二百多平方米!頂部棺蓋上分布著12個銅鈕,棺蓋青銅框架由2根縱梁和4根橫梁卯榫接合而成。

棺壁以透雕、浮雕、圓雕等技法雕飾花紋,有云紋、三角形紋等,尤其以龍紋變化復雜,色彩艷麗,對比強烈,線條流暢。

更為奇特的是,外棺一側下方開一門洞,有人猜測,這也許是為了讓棺內之人的靈魂能夠自由出入而特設的。

內棺長2.49米,頭寬1.27米,足寬1.25米,高1.32米,用木板接榫而成。內棺本身就是一件極其精美的藝術品,兩側繪有惟妙惟肖的龍、蛇、鳥、獸等圖案,拱衛著中央格門。

門兩側繪武士,頭生雙角,軀體像魚又像獸,手持雙戈戟,兩眼凝視前方。棺面上繪制的神獸長著鹿一樣美麗的角,卻有鶴的長頸和翅膀。

經初步鑒定,棺內裝殮的正是此墓的主人,他究竟是何身份,竟能享有如此巨大的棺槨,還能讓這么多位妙齡女性為他陪葬?

秘!長戈訴說身份,神秘面紗揭開

為了確定墓主人身份,考古隊員們開始對墓室的陪葬品進行發掘和鑒定,以期從中找出墓室主人的身份信息。

墓的中室放置著隨葬的禮器和樂器。考古隊員們先是在積水面上發現3組懸掛在木架上的青銅編鐘,而在水面之下,依稀還能看到模糊而巨大的影子。

經過粗略測量,這座槨室深3.3米,現在露出水面部分僅1米左右,下面還有2米多深的積水,這意味著這組編鐘很有可能超乎想象的龐大。

由于擔心鐘架失去平衡造成倒塌,譚維四下令放慢抽水的速度,排空整個墓室的水花了整整兩天時間。漸漸地,地底下的甬鐘隨著水面緩緩下降顯露出來,勘探人員也從泥中挖出了西北架上的銅人。

至此,一套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編鐘終于全部露出了真面目!

編鐘是我國東周至秦漢時期的代表樂器。編鐘的出土基本框定了這座古墓主人的年代范圍,但還不足以確定具體時間。

考古隊員們繼續探索,在墓室的西室發現了13具殉葬人木棺,北室發現了青銅兵器及車馬器等。這些器物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紋飾華美,兼具南方楚文化與北方中原文化特點,墓主人身份呼之欲出。

最后,考古隊員們在主棺旁發現了一柄戰國武器——戈。這個發現,終于解開了墓主人的身份之謎。戈上刻有“曾侯乙之寢戈”的銘文,考古隊由此斷定棺內之人就是“曾侯乙”,他是戰國時期曾國的諸侯,“乙”是他的名字。而此件短戈,就是用作陪葬品的武器。

絕!眾多文物出土,瑰寶重現天日

重達14000斤的外槨震撼了世人,并被列為禁止出境展覽名錄的國寶級文物。

除此之外,曾侯乙墓室還出土了大量的禮器、樂器、漆木用具、金器、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等文物,共計約15404件,其中僅青銅器就共計6239件。

其中,最著名的文物當屬入選了六年級語文課本的曾侯乙編鐘。這套編鐘是迄今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青銅編鐘。

整套編鐘分八組,共分三層懸掛在銅、木做成的鐘架上,鐘架高265厘米,長748厘米。其中,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曾侯乙編鐘以其精準的音效、精細的做工以及凝聚其中的厚重歷史聞名于世,代表了戰國時期青銅樂器的最高水平,堪稱“國之瑰寶”!

從音效上看,為了確保音準,這套編鐘所用材料是以高純度的銅、錫、鉛按一定比例冶煉而成的青銅合金,鐘壁厚度、形制設計,都達到了完美極至、無可挑剔的地步。曾侯乙編鐘有律名28個,階名66個,構成了十二半音稱謂體系。

整套編鐘只比現代鋼琴少了一個八度,鐘的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

從做工上看,曾侯乙編鐘以赤、黑、黃諸色映襯青銅本色,以人、獸、龍、花和幾何紋為裝飾,采用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精美絕倫而又不失莊嚴與厚重。可以說這套編鐘不僅是一項精準的青銅樂器,也是一項卓絕的藝術品。

曾侯乙編鐘背后還有著一段動人的曾國歷史。

據《史記卷四十·楚世家》記載,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和弟弟夫概一起帶兵攻打楚國,一路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并獲得勝利。

楚昭王不得不逃走,奔至云夢澤時,被吳軍射傷。楚昭王尋求到鄖國避難被拒,又急忙逃到隨國,吳王闔閭緊追不舍,率兵直抵隨國城下。隨侯緊閉城門,調兵遣將,嚴陣以待。

吳王闔閭在城下對隨侯說,周天子的子孫,分封在江漢流域的都被楚國滅掉了,隨國遲早也會被楚國滅掉,勸隨侯將楚昭王交給吳國,以除后患。

隨侯表示隨楚世代友好,拒不交出楚昭王,也不肯透露楚昭王的下落。楚昭王對隨侯萬分感激。隨后楚國援軍秦軍趕到,大敗吳軍,夫概見大勢已去,撤兵歸國,自立為王。吳王闔閭得知這一消息后,慌忙帶兵回到吳國。

楚昭王得以歸國復位,為報答隨侯的救命之恩,楚昭王下令楚、隨世代友好,不相攻伐。

經專家研究確定,隨國就是后來的曾國,曾侯乙就是隨侯的子孫。這套編鐘就是楚昭王的后人楚惠王為了報恩而送給曾侯乙的謝禮。

曾侯乙編鐘之上還刻有小篆體銘文,通過這些銘文,可知各諸侯國所用律名并不相同,更可清楚地辨析曾國與楚、晉、齊、申、周等國律名的對應關系。

鐘銘所載內容,絕大多數聞所未聞,簡直就是一部不朽的中國古代樂律理論典籍。這些銘文,便于人們敲擊演奏。

1979年金秋,新中國成立三十周年之際,考古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這套編鐘奏響了《東方紅》、《楚商》、《國際歌》等中外樂曲。

這件精美繁復的文物,和曾侯乙墓室出土的其他巧奪天工的文物一樣,在淳樸厚重的歲月沉淀下,繼續向人們訴說著昔日的曾國故事。

結語:

曾侯乙墓出現于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見證了楚隨文化的興衰,陪伴著一代國君的長眠。

“古今多少事,均付笑談中”,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作為中華兒女,我們為如此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自豪,但也不能因為曾經的繁盛沾沾自喜。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繼往開來,繼往開來,砥礪前行,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最終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王晶,通訊員陳虎、張君:《湖北考古界“挖出”一部曾國史》.新華網,2019年8月7日。

[2]《“曾國之謎”揭開神秘面紗:曾國和隨國為一國二名》.人民網,2014年12月21日。

[3]《曾侯乙墓的發現與發掘》.央視網,2014年05月20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湖北發現2400多年的古墓,占地面積220平米,墓室漂浮著23口棺槨
江西挖出1500年前古墓, 2件瓷器上面竟有英文, 專家看完立即砸碎!
馬王堆古墓出現詭異文物,瞬間消失,攝影師留下它的真容
“千古絕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精美文物!附早期考古視頻
專家發掘曾侯乙墓時,因為缺少排水的經驗,讓一件重要文物毀掉了
古代盜墓者砸開石槨,盜走木棺中隨葬品,考古時清理出一鐵镢頭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顺平县| 白朗县| 三河市| 洛南县| 龙口市| 普兰县| 武山县| 余庆县| 屏东县| 黑河市| 宁都县| 信阳市| 祁连县| 大城县| 阿荣旗| 昌图县| 如东县| 扬中市| 东至县| 南丰县| 孟州市| 西平县| 益阳市| 商水县| 七台河市| 菏泽市| 晋江市| 栖霞市| 大同市| 托克托县| 汪清县| 大洼县| 崇文区| 玛多县| 思南县| 玉树县| 武川县| 新乡县| 桐梓县| 吉木萨尔县|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