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行將滅亡時,皇室權貴們都在干嘛?武昌起義之后,很快黃河以南的各省都出現脫離清政府的傾向,各省紛紛成立都督府實行獨立自治。
清王朝派出袁世凱為帥,統領北洋新軍南下鎮壓革命。溥儀的堂兄溥偉對攝政王載灃說:
“袁世凱此人并不可靠,用他也是迫不得已,我們要再派忠貞智勇的旗人來監視他。”
載灃自然知道袁世凱不可靠,可是用誰去監視袁世凱,他心里根本沒有這樣的人選。
于是,載灃問侃侃而談的溥偉道:
“你說派誰去好呢?”
溥偉直接回答道:
“叔父你監國三年有余,群臣誰能干誰不能干,誰能用誰不能用,你自然清楚。我不在政界,不好說。”
噢,說了半天全是廢話,氣得載灃直瞪眼,說道:
“誰能用?你去嗎?滿朝重臣,都是他們的人,我又何曾有什么腹心爪牙?”
眼看大清朝岌岌可危,滿清權貴們多次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可是再看當時的場景,真令人覺得大清已經無可救藥了。
一次,內閣單獨開會,宗室親王、蒙古王公都參會了,所有人到場后,竟圍坐在一起,說閑話,扯閑篇兒,根本不提及威脅大清統治的國家大事。這些人閑坐了兩三刻鐘頭,最后,慶親王實在坐不住了,說道:
“國事?事體重大,我輩不敢決啊。愿請旨再辦理。”
說完,他起身就走,其他王公貴族們愣了幾秒鐘,也一哄而散,這一次開會白費時間。
又有一次,隆裕皇太后召集14個皇族商討國事,只有恭親王、肅親王、那彥圖、溥偉四個人,一方面批評朝廷自身的問題,一方面又主張派兵與革命黨人決一死戰,并請求皇太后把后宮的積蓄拿出來犒勞仍然掌握的軍隊將士。
隆裕苦著臉說道:
“勝了固然好,要是敗了,連優待條件都沒有了,豈不是真要亡國嗎?”
除了這四個人之外,其他十位皇族都不吭聲,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而恭親王、肅親王、那彥圖、溥偉四個人,也不過是上竄下跳,表演的成份很濃,因為他們既沒有應對的良策,也沒有什么軍事才能,養尊處優的生活,早就把他們練成了“肉渣”與“廢物”。
而這也是滿清皇室的普遍現狀,他們要么只知道吃喝玩樂,只問家事不問國事天下事,要么就是紙上談兵,才能與野心完全倒掛。與二百余年前,他們的八旗先祖比起來,完全是天壤之別。此時的皇室、貴族都有這樣的共同點:眼界窄、膽子小、私心重、公心無,摟錢沒個夠,為朝廷為家族分憂的事情是萬萬做不來的,成天就盤算著自己的小九九。
假如當年李自成、明皇室遇到的是1911年這樣的愛新覺羅皇室家族,那么大順會穩坐北京城,南明也會延續下去。
歷史就是這樣有趣,一個王朝勃興之時,豪杰燦爛,當它沒落時,卻又狗熊輩出,完全辱沒了先祖的榮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