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山東半島東南的嶗山,西靠青島,東南兩面瀕臨黃海,自古被譽為“神仙之宅、靈異之府”,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和避暑游覽勝地。景區方圓百里內道教宮觀星羅棋布,在最鼎盛時期曾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名庵”之說,而太清宮是其中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一座。
嶗山之所以天下聞名,首先要歸功于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夏天,蒲松齡游覽嶗山之后,留下了兩篇膾炙人口的小說《嶗山道士》和《香玉》。如今在太清宮中仍可找到小說中的原型。
嶗山太清宮,又稱下清宮,位于嶗山南麓的蟠桃峰下,整個道觀三面環山,大海當前,總占地面積30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不但是嶗山道教廟宇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道眾最多、影響最深的一座,同時也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
據《太清宮志》記載,西漢建元元年(前140年)嶗山道教開山始祖張廉夫在此始建三官庵。公元980年前后,被宋太祖趙匡胤敕封為“華蓋真人”的道人劉若拙,奉敕在此處重修太清宮,并新建宮院兩處。這兩處新建的道教宮院,就是現在的太平宮和上清宮。
太清宮作為中國嶗山道教的祖庭,兩千多年以來,幾乎每朝每代都對其進行過修葺。現存的154間殿堂、房舍均為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后遺存,至今仍保留著典型的宋代建筑風格,在國內道教建筑中極為罕見。
而歷代高道大德之士在此修行,更為太清宮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處機到嶗山太清宮談玄傳道,從此嶗山道教和太清宮名揚天下,成為道教北七真隨山派的祖庭,素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之稱。數百年來,包括張三豐、徐復陽等許多著名道士均在此隱居潛修,著書立說。
太清宮內外古木參天,松柏常青。據統計,景區內現存漢柏、唐榆、宋銀杏等珍稀古樹名木114株,其中 樹齡在2100年以上的2株。這些古樹都擁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特別是院外的一棵“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著名道士李哲玄所植。
在三官殿前,有一棵高達8米多的耐冬樹(山茶),相傳是元朝著名道士張三豐親手種植,樹齡已超過700年。每年初春,花滿枝頭,猶如落了一層絳雪,花期長達三個多月。據說蒲松齡《聊齋志異》“香玉篇”中的“絳雪”,就是這棵耐冬樹的化身。
矗立于太清宮后山的老子銅像,系根據唐代畫圣吳道子所畫的老子像制作而成。這座銅像由339塊青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高達50米,總用銅約150噸,共耗時4年于2016年建成,是世界上最大的老子銅像,現已成為嶗山南線旅游的全新標志景觀。
太清宮還是青島百姓口口相傳的祈福許愿圣地,每天都吸引著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前來朝拜。特別是節假日期間,這里更是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太清宮交通:在嶗山游客服務中心乘坐觀光車前往。現在嶗山景區免門票,只需要繳納旅游大巴車費20元和太清宮門票2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