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姨71歲,自從退休之后,就開始堅持”吃素“養生。
三月前,張阿姨總覺得胃痛,于是在藥店買治療”胃病“的藥吃,吃完之后,也似乎感覺好了很多。
但是,張阿姨這種胃部不適的感覺常常發生,加上自己的身體越來越消瘦,于是前往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腫瘤指標CA199偏高,最終在胰腺體尾部找到了一個腫瘤,并且出現了肝轉移。
知曉情況的張阿姨猶如晴天霹靂,女兒們都覺得是張阿姨長期不健康飲食,吃素從出來的。
胰腺癌作為“癌王”,近年來的發病率不斷提升。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胰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2020~2029年呈繼續上升的趨勢,預測發病率增長15.92%,預測死亡率增長15.86%。
當年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也是一個素食主義者,最終帶瘤生存8年,不僅讓人聯想到,胰腺癌和吃素有沒有聯系?
盡管吃素可能會比傳統的,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方式要健康一點,但是目前并沒有證據表明純素食比平衡膳食模式(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具有更好的防癌效果。
一項橫跨11國的聯合調查研究發現,相對于吃素較多的老年人來說,食物的主要來源是雞蛋和肉,攝入較高蛋白質的老人更加長壽,而且患癌風險也更低。
而且,歷來對長期素食人群的營養狀況調查結果都不理想,他們可能更容易出現營養性貧血、多種維生素及無機元素缺乏、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等問題,而且平均壽命和身體素質也沒有占優勢。
吃素會容易得癌嗎?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的劉川醫生提到,長期吃素的人,蛋白質攝入量不足,有動物實驗表明,高蛋白食物可以減弱胃部亞硝酸胺致癌物的合成,所以腫瘤發病率可能增高。
此外,長期吃素也容易出現維生素和核黃素攝入不足,缺乏這兩種物質,也不利于防癌。
目前,沒有證據可以表明吃素與胰腺癌的發生有密切聯系,胰腺癌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但這些習慣都是危險因素。
1、吸煙
吸煙是誘發胰腺癌其中一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會明顯增加罹患胰腺癌的風險,哪怕只是暴露在煙霧刺激中也會增加罹患胰腺癌的風險。
2、飲酒
如果長期受到酒精刺激,會對胰腺組織造成直接損傷,酗酒會誘發胰腺炎,而反復發作的胰腺炎可能會發生癌變。
此外,酒精能夠作為致癌物的溶劑,幫助致癌物入侵胰腺,不僅損傷組織,還為胰腺癌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3、高脂肪、高能量飲食
飲食和胰腺癌也有一定的關系,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以及美國癌癥研究所通過研究飲食和胰腺癌的關系,認為富含紅肉、高能量以及高脂肪的食物可能會增加患胰腺癌的風險。
4、忽視慢性病
有些良性疾病也可能會發展為胰腺癌,比如慢性胰腺炎,特別是慢性腫塊性的胰腺炎。還有糖尿病和胰腺癌也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慢性胰腺炎和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好病情,定期做好篩查。
胰腺在人體的位置特殊,是深藏在左上腹最深處的一個重要器官,目前治療胰腺癌的主要手段是以外科手術為主進行綜合治療,胰腺癌患者實現長期存活的唯一希望就是手術切除。
胰腺癌是十分兇險的癌癥,但偏偏難被發現,容易被誤診為胃病、慢性膽囊炎等疾病。當胰腺癌來臨的時候,身體往往會出現這幾個癥狀:
腹痛:
胰腺癌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就是腹痛,而且和便后緩解的腹痛是不同的。腹痛往往有多種形式,比如當腫瘤壓迫了胰管而導致高壓時,患者會有鈍痛的癥狀;當腫瘤部位在胰膽管出口位置時,患者在餐后會出現陣發性上腹疼痛;當腫瘤壓迫或浸潤腹腔神經纖維叢的時候,患者會出現劇烈的夜間持續性腰背疼痛。
黃疸:
胰頭癌最突出的癥狀就是無痛性黃疸,大約占了30%,黃疸可能在早期出現,但不非早期癥狀,大便顏色會隨黃疸的加深而逐漸變淡,最終呈陶土色,小便的顏色越來越黃,很多患者還會因為梗阻性黃疸而出現皮膚瘙癢的癥狀。
間歇性低熱:
大部分胰腺癌患者在患病期間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通常是間歇性低熱,如果伴隨膽道感染時還可能會出現高熱寒戰。
消瘦與乏力:
大約80%~90%的胰腺癌患者在初期會出現消瘦乏力的癥狀,伴有體重減輕,這主要和食欲缺乏、焦慮以及腫瘤消耗有關。
消化道癥狀:
由于腫瘤阻塞胰腺導管和膽總管下端,導致胰液和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于是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癥狀,如果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損,還會導致腹瀉。此外,當晚期腫瘤侵犯到十二指腸,容易導致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如果想要早期診斷胰腺癌,可以采用這2種方法:
1、重點檢測基因易感人群
對胰腺癌患者的高危親屬和胰腺癌相關的遺傳綜合征患者最好進行基因檢測。
2、檢測生物標記物
生物標志物能夠幫助診斷早期胰腺癌,有一種基于胰腺癌的特異性抗體微陣列測試,通過測量八個血清生物學標記物以及CA19-9,可能確定胰腺癌的高危特征。
面對發病率越來越高的胰腺癌,我們要采取積極的措施來進行預防,比如注意飲食、避免吸煙喝酒、適當運動等。
參考資料:
[1] 陳東宇, 楊曉雨, 樊文龍, 等. 1990—2019年亞洲主要國家胰腺癌疾病負擔和歸因風險因素及相關預測分析[J]. 中華腫瘤雜志, 2022, 44(9):955-961.
[2]《吃肉、吃素,哪種更容易患癌?4個真相顛覆認知!》.醫學界腫瘤頻道.2022-02-19
[3] 趙思涵 鄭健.胰腺癌病因及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癌癥防治雜志.202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