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一經播出便受到了廣泛的熱議和好評,被觀眾評為國產歷史劇的巔峰之作,某瓣評分至今都高達9.6分,可謂是火得一塌糊涂!劇中,由于“慈禧太后”、“李鴻章”和“袁世凱”等人物的演繹過于大膽,終于引起一些專家學者的詬病,最終難逃被雪藏的厄運。#長文創作激勵計劃#?#走向共和#?#慈禧#?#榮祿#?
慈禧劇照
在《走向共和》中,許多人物的矛盾和沖突刻畫得入木三分,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被追謚為“文忠”的李鴻章與榮祿更是展現過幾次“神仙打架”的精彩情節。問題來了,這二人究竟誰才是晚清的最后底線和良心?誰才是最合格的“裱糊匠”?
為了抵制搬運和抄襲,文史不假在來源于網絡的圖片中附加水印實屬無奈,如有侵權請聯系刪圖。同時聲明,這篇原創文章僅發表于今日頭條和百度平臺,歡迎轉發評論,不歡迎復制粘貼。
一場甲午戰爭,導致李鴻章親手創建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加之親赴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從此成為賣國求榮的代名詞,成為慈禧太后的背鍋俠。之后,他被免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同時剝奪三眼花翎和黃馬褂等賞賜,只留下“文華殿大學士”的虛銜。
作為封疆大吏,李鴻章并未在北京置辦府邸,罷官后索性閑居在賢良祠中,同時靜觀時局的變化。他心中篤定,自己被另派他職重新起用是板上釘釘的,但究竟誰來接任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翁同龢?奕劻?徐桐?
李鴻章
在此期間,榮祿被慈禧太后召回京城述職,頓時成為直隸總督的第一候選人。為了贏得前任支持,他親自前往賢良祠去拜會李鴻章,兩只老狐貍在完成各種試探后開啟了神仙對話: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好,辦洋務也好,都是勉強涂飾,徒有其表!不揭穿還可以支撐一陣子,就好比一間破屋子,靠一個裱糊匠東貼西補,表面上是光鮮了,小風小雨還可以支撐一陣子,若是遇到狂風暴雨就徹底被戳穿了,不可收拾啊。仲華,這裱糊匠的活兒可就落在你身上了。
聽完李鴻章的肺腑之言,榮祿也深有感觸,頗有英雄惜英雄的味道。于是,他這樣表示:
中堂的肺腑之言。裱糊也罷,修補也罷,都是皇恩浩蕩,但求無愧于心!
1898年6月15日,慈禧太后正式委任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完全接手了“裱糊匠”的工作。戊戌政變后,他卸任直隸總督進入軍機處,同時兼任練兵大臣管理兵部和節制北洋諸軍。
榮祿
榮祿全名瓜爾佳·榮祿,字仲華,號略園,出生于滿族“上三旗”的正白旗,歷任內務大臣、工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兵部尚書和軍機大臣等職,死后被賜謚號“文忠”。他的女兒瓜爾佳·幼蘭是醇親王載灃的福臨,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生母,也是慈禧太后的義女。
在封建社會中,臣子死后被賜謚號是無上的榮耀,是對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蓋棺定論。諸多謚號當中,文臣以“文”字開頭,比如文正、文忠、文貞和文襄等;武將以“武”字開頭,比如武忠、武勇和武穆等。
回顧滿清王朝276年的歷史,只有八位大臣死后獲得“文正”的謚號,分別是湯斌、劉統勛、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和孫家鼐。除此之外,還有十位大臣獲得“文忠”的謚號,分別是文祥、李鴻章、沈兆霖、胡林翼、林則徐、周天爵、索尼、傅恒、駱秉章和榮祿。
由于祖父塔斯哈戰死疆場,由于伯父和父親同太平軍作戰時殉國,榮祿被咸豐皇帝明諭優恤。于是,他未經科舉考試便出仕為官,年僅十七歲已經成為六部高官,讓許多人都望塵莫及。
榮祿劇照
憑借顯赫的家世,憑借祖上的軍功,憑借咸豐的寵信,榮祿的仕途本應該一帆風順。但是,這個年輕人鋒芒畢露,竟然得罪了當朝的“第一紅人”御前大臣和戶部尚書肅順。
肅順是愛新覺羅的宗室子弟,是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的七世孫,深得咸豐器重和信任。在對方“無微不至的關心”下,榮祿的晉升之路戛然而止,連續多年都是原地踏步。
1856年10月,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聯合出兵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俄國和美國分別以“調停人”身份參與其中,實際上狼狽為奸共同作案。
1860年9月,清廷在北京郊外的八里橋展開最后抵抗,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被英法聯軍擊敗。之后,咸豐皇帝帶著后宮嬪妃和文武大臣驚慌失措逃往熱河避難,臨行前委任奕訢為留守大臣全權與敵和談。
英法聯軍禽肉不如,一路燒殺搶掠攻占紫禁城,還將“萬園之園”的圓明園焚為廢墟。為了早日結束戰爭,恭親王奕訢在請旨后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又一次被迫割地賠款。
圓明園
咸豐帝覺得愧對列祖列宗,實在無顏返回紫禁城,一直都躲在承德避暑山莊遲遲不歸。期間,作為隨行護駕的榮祿因為工作恪盡職守,逐漸贏得了慈安和慈禧的認可,為日后參與辛酉政變提供了可能。
1861年8月,年僅31歲的咸豐皇帝突然駕崩于承德避暑山莊行宮,倉促走完了自己無能好色和猜忌多疑的一生。這位“無遠見、無膽識、無作為、無才能”的四無皇帝,徹底錯失了最后一次中興大清的機會。據《清史稿》記載:
咯疾大作,令取鹿以供,倉卒不可得,遂崩。
咸豐劇照
臨終前,咸豐在病榻上回顧自己的庸碌人生良久,無奈托孤于肅順和載垣等八人作為顧命大臣,又安排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聯合聽政。看起來,他的政治安排無懈可擊,通過前朝和后宮的相互制衡確保幼帝載淳皇權穩固。但是,由于雙方實力的極不對等,這場權力的游戲還沒有開始便結束了。
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集團”,長期以來一貫囂張跋扈,而今更加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對待慈安、慈禧和載淳這三個孤兒寡母,他們壓根不當回事。據《清史稿》記載:
聲震殿陛,天子驚怖,至于啼泣,遺溺后衣。
為了扭轉被動局面,慈禧太后說服慈安太后與自己共同進退,伺機聯合發動政變鏟除“八大臣集團”從而改變咸豐的政治部署。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
經過仔細盤算,慈安和慈禧均認為沒有勝算,貿然行事無異于以卵擊石。于是,她們想到了那個長期遭到排擠和打壓的“小叔子”,那個留在北京背黑鍋的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
通過太監安德海秘密送信,兩宮太后和恭親王一拍即合,悄悄結成了政治同盟。在前來承德叩謁吊孝時,他們當面商定了具體細節和步驟。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
奕訢在熱河滯留六天,盡量在肅順等人面前表現平和,麻痹了顧命大臣。兩宮太后與恭親王破釜沉舟,死中求生,睿智果斷,搶奪先機。
垂簾聽政
在恭親王奕訢的積極配合下,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鏟除了顧命八大臣,史稱“辛酉政變”。期間,榮祿不僅親自逮捕了肅順等人,而且還將他押赴菜市口問斬。據《清史稿》記載:
道旁觀者爭擲瓦礫,都人稱快。
有野史傳聞,慈禧入宮前和榮祿曾有過定親的經歷,個人認為沒有太大的可信度。不過,憑借低調內斂和隱忍穩重的性格,他還是贏得了她的信任。據《清史稿》記載:
同治初設神機營,賞榮祿五品京堂,充翼長兼專操大臣。再遷左翼總兵。經大學士文祥薦,改工部侍郎,調戶部兼總管內務府大臣。
辛酉政變后短短幾年,榮祿青云直上成為正二品,逐漸與漢人的第一權臣沈桂芬結怨。在對方暗中籌謀下,他先是得罪了醇親王奕譞,又得罪了慈禧太后,被下放到陜西做了“西安將軍”。
直到甲午戰敗后,隨著李鴻章被迫下野交出權柄,慈禧終于想到了被遺忘在西安已經十五年之久的榮祿。經過這么多年的臥薪嘗膽,他終于成長為老狐貍,再也不是當年的愣頭青。
剛剛接手直隸總督,榮祿必須處理好“是否支持變法”這一核心問題,否則以光緒為首的維新派和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都不會答應。經他進諫,老太后終于拋出“試試看”的態度,默許變法運動開始。
過于激進和樂觀的維新派們,絲毫沒有珍惜得來不易的機會,大張旗鼓頒行各種詔令,涉及到了國家的方方面面。在頑固派大臣的慫恿下,慈禧太后的態度逐漸由默許轉為反對。
當著許多重臣的面,光緒破例召見了只有六品的康有為,成為二人的唯一一次會面。在殿外等候時,新任直隸總督榮祿和康有為進行了一段簡短的對話:
問:固知法當變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變乎?答:殺幾個一品大員法既變矣!
榮祿劇照
榮祿敏銳地發現,康有為和維新派并不是要“修補舊制”,而是要“重建新制”。顯然,這與自己“裱糊匠”的崗位職責背道而馳,從此便由默許的態度轉變為反對的態度,最起碼也是不支持的態度。
榮祿深知光緒和康有為等人出發點不錯,但方案的確沒有可行性。在他看來,滿清帝國已經奄奄一息,根據“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的經驗,一旦大劑量使用猛藥必定提前壽終正寢。
恰在此時,維新派竟然策動袁世凱叛亂,遭到了對方告密。榮祿立即向慈禧匯報此事,以雷霆手段避免了一場兵戎相見和流血事件,履行了“裱糊匠”的職責,直接促成了“戊戌政變”。
戊戌政變后,慈禧重新復出掌權,逐漸萌生出廢黜光緒帝的想法,最終選定了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的兒子溥儁(jùn)。1899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五年臘月,他被入繼為清穆宗同治帝嗣子受封大阿哥,算是邁出了廢帝的第一步。
向來都忠于慈禧的榮祿卻沒有在這件事上跟風,姑且不說溥儁的人品和德行是否堪配帝位。他認為,國家面臨內憂外患,此時廢帝必定會引起各國列強非議,甚至引發新一輪侵略戰爭,故而重中之重是維持政局穩定。
義和團
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團運動愈演愈烈,而且喊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針對各國。對于這些拳民,朝廷內部就是剿還是撫爭執不休,始終都沒有形成定論。榮祿個人認為,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大事,傾向于以剿為主。
端郡王載漪對兒子溥儁沒能順利登基非常惱火,怨恨各國列強橫加干涉。因此,他聯合剛毅等人堅決支持義和團運動,堅決主張對抗洋人。
盡管榮祿一再勸阻,但慈禧太后還是選擇支持義和團運動,選擇對列強采取強硬措施。1900年6月,“八國聯軍”從天津登陸后,氣勢洶洶殺奔北京而來。
義和團顯然不能抵擋八國聯軍,“刀槍不入”只是廣告詞而已,京津地區紛紛陷落。慈禧一看勢頭不對,倉惶帶著光緒和溥儁等人逃出北京,榮祿自然也隨行在側,目標直指西安。
走向共和劇照
1900年8月14日,在北京被八國聯軍攻陷后,慈禧在逃亡途中急調兩廣總督李鴻章入京協助奕劻和洋人和談。最終,無奈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
1902年1月8日,已經在外逃亡一年多的慈禧回到北京,隨行的榮祿則臥床不起,最優秀的“裱糊匠”已經累倒。1903年4月,老太后親臨府邸探視,這樣的榮寵是別人不曾有過的。
榮祿劇照
榮祿去世后,安葬在北京朝陽門外高碑店鄉西花營村的榮家塋地內,墓葬規格很高。慈禧太后悲痛不已,除了親擬“文忠”的謚號外,還“贈太傅,晉一等男爵”,極盡哀榮。
榮祿和李鴻章的交集不多,更談不上多少私交,屬于是遠距離惺惺相惜。1895年甲午戰敗后,他二人在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阻止廢帝和東南互保等大政方面存在相當的默契。
縱觀榮祿的一生,可謂是豐富多彩,既有遭人打壓的經歷,也有打壓別人的經歷。他從官場憤青成長為老手,算得上是那個時代合格的政治人物,也算得上是滿清帝國最后的底線和良心。比起李鴻章,他更加低調務實,更加忠于朝廷,更加謹慎持重,更加任勞任怨,堪稱最優秀的“裱糊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