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是在莫斯科、是在斯大林格勒,都是蘇聯的冬天提前來臨,德軍戰斗力喪失,這是從軍事角度得出的結論,可是如果從戰爭經濟的方向考慮,德軍的戰敗早在1941年的9月斯摩棱斯克的失敗就已經注定了。
二戰期間德軍的經典戰法就是閃擊戰,簡單來說就是空軍進行遠程轟炸、戰略支援;地面裝甲部隊快速推進,合圍敵軍主力,切斷其后方補給的戰法。這就決定了德軍戰法極度依賴石油儲備,沒有石油,閃擊戰就沒法實施。
二戰前的德國每年需要消耗約1000萬噸的石油,但德國是典型的缺油國家,所以石油主要依賴進口,主要來源于美洲,每年約進口500萬噸,從羅馬尼亞油田可以獲得300萬噸石油,其余的由自己國家的煤制油工廠提供。這使得二戰前期的德國參謀部很是頭疼,因為所有的戰略都需要根據自己的石油儲備制定。
德軍打波蘭預計消耗50萬噸石油,而實際效果只用了10萬噸石油,還額外獲得了波蘭的石油儲備,這讓希特勒嘗到了甜頭。不得不說,蘇聯當時是幫了德軍的,正當波蘭全力與德國交戰時,蘇聯竟以保護在波僑民為由,占領波蘭東部大量土地,致使波蘭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當波蘭投降時,蘇聯占領波蘭的領土比德軍都多。
攻打法國,德國預計需要150萬噸石油,而實際只消耗了50萬噸,這讓德國軍民信心倍增,很多德國人認為擊敗法國,洗刷了一戰時德國戰敗的恥辱。法國人花費了相當于半年國家收入的資金建造的馬奇諾防線成為了一個笑柄,德國人聰明的繞過了這個堡壘。值得一提的是,德法兩國簽署投降書的地點,就是當年一戰時德國簽下投降書的地點。
之后的德國便橫掃歐洲,兵鋒直指英國。
有很多人不理解,希特勒為什么不先全力攻占英國,之后再與蘇聯開戰,使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當年拿破侖就是因為深陷兩線作戰才戰敗的。如果從石油角度來看,或許你就能理解當時希特勒為什么會做出這樣決定。首先當時德國控制地區能生產的石油大概2000萬噸,這就有一個問題,占領區也是要有經濟建設的,這就需要消耗石油啊,戰前德國自己就要消耗近1000萬噸,控制廣大的區域也要消耗石油,加之英國,美國等對德國實施石油禁運,導致德國石油儲備不夠,如果全力攻占英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可怕的是,不能得到石油資源,英國也不是產油國家,而且蘇聯也不是傻子,就算和你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也沒用,當時的蘇聯已經開始進行戰爭準備了,并且更主要的是蘇聯有歐洲產量最高的油田--高加索油田,其產量約為2000萬噸,是德國已控制的羅馬尼亞油田產量的兩倍!所以說希特勒決定在沒有結束和英國作戰的情況下,1941年6月22日突然襲擊蘇聯,500多萬德軍(其中包括仆從國軍隊)大舉進攻蘇聯,可是蘇聯并未做好戰爭準備,導致戰爭前期損失了近百萬軍隊。
當時德軍分三路進攻蘇聯,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南線,因為只要占領了高加索才能支撐德軍閃電戰的計劃,本來德軍進展很順利,中路軍已經抵達斯摩棱斯克,距離莫斯科還有一半的距離,更主要的是,這是開戰不到10天的戰果。德軍本部計劃最多再用8周必須攻占莫斯科,這樣就會使蘇聯整個國家的交通癱瘓,因為莫斯科是蘇聯道路交通的中心樞紐,占領莫斯科后德軍中路軍就可以南下和南路軍配合攻占高加索油田。
可是讓德軍低估了蘇聯軍隊的抵抗力,在斯摩棱斯克蘇軍與德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這使得德國的優勢戰法--閃擊戰失去效果,裝甲部隊在城市街道內移動及機動受限,而且極易被攻擊,只能是兩軍步兵一個一個街道的爭奪,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更要命的而是打著打著,德軍圍攻2個月始終沒有占領斯摩棱斯克,德國在蘇德戰爭前儲備了約500萬噸石油開被打光了(德軍參謀部是根據西歐國家的道路情況來制定戰爭計劃的,可是蘇聯的道路情況很糟,公路很少,多是土路,裝甲部隊耗油量增加,加之戰爭進行不順,石油儲備嚴重不足),沒辦法,希特勒很清楚自己的裝甲部隊太依賴石油了,所以不顧很多德軍高級軍官的反對,命令中路兵團的裝甲部隊向增援,目的就是協助南路軍占領高加索油田,只要占領高加索油田,德軍的石油補給將會非常便利,能夠支撐起德軍與蘇軍的戰爭。但結果是,沒能攻占高加索,隨之德軍雖已攻至莫斯科城下,卻未再前進一步,之后蘇聯的冬天提前到來,更讓德軍害怕的是,德軍石油儲備的冬天也來了。
這就是為什么蘇軍元帥朱可夫,只是一次反擊,德軍就一路潰退,沒有一次反擊蘇軍,就是因為石油不夠了,只夠撤退用的了。
二戰時德軍的強大,一個是德軍士兵素質優秀,二是裝甲部隊閃擊戰。而閃擊戰的核心基礎是石油儲備和石油補給,蘇德戰爭中,德軍南路軍沒能攻占高加索油田,使德軍陷入石油困境,最終使德軍在莫斯科城外潰敗。而斯摩棱斯克戰役蘇軍堅守兩個月,使德軍不惜從中路軍調軍支援南路軍打亂了德軍預想的計劃。最終因石油困境而潰敗。
所以說整個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是在斯摩棱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