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貝里琉島戰役
受限于太平洋各個戰役的戰場,美日之間的陸戰規模不可能像蘇德戰場那樣龐大。然而正是因為受到地形限制,美軍和日軍間的爭奪變得更加激烈。1944年9月15日,美軍對貝里琉島發起進攻。貝里琉島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珊瑚島,美軍卻出動了大規模的艦隊。在首輪登陸戰中,美軍就損失了60艘登陸艦;第一天,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傷亡達到1100人。
成功登陸后,日軍依靠復雜地形和遍布島上各處的工事與美軍展開消耗戰。戰役最緊張時,縱使美軍狂轟濫炸,日均推進距離還不到1米。1944年10月初,第1師因為巨大的戰斗減員不得不被第81步兵師替換。直到1944年11月27日,日軍最后一輪“萬歲沖鋒”結束時,第81步兵師也死傷慘重,其中第1團的死亡率達到了可怕的70%。貝里琉島戰役并不比瓜島戰役、硫磺島戰役更加聞名,然而其慘烈程度,堪稱太平洋戰爭的一個代表。
5.勒熱夫突出部戰役
二戰中大規模戰役有很多,慘烈的戰役也不少,但真正直接被稱為“絞肉機”的只有這一場——勒熱夫突出部戰役。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光芒的掩蓋,加上蘇聯方面對其隱瞞,勒熱夫突出部戰役并不多么有名。但實際上,早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前,朱可夫是將這場戰役當成二戰轉折點來打的。
勒熱夫突出部戰役是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的一部分,在“火星行動”的指示下,蘇軍兩個方面軍共計190萬人對德軍第9集團軍發動猛烈進攻。在蘇軍不計傷亡的攻勢下,德軍防線一度被突破。然而在德軍頑強抵抗以及援兵及時趕到的情況下,突入防線的蘇軍反而陷入包圍,出了一部分得以突圍,剩余的蘇軍部隊慘遭殲滅。勒熱夫突出部成就了德軍防御大師莫德爾,蘇軍以慘敗收場。
4.長沙會戰
一直有很多人質疑長沙會戰的歷史地位,但筆者希望能為這場偉大的戰爭正名。早在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前,日軍高層有一部分人就擔心日軍會陷入中國這個大國的戰爭泥潭中。然而初期的一系列勝利,讓日本人忘乎所以。1938年11月,日軍已攻陷湖南北部,隨后,勢頭兇猛的日軍又將攻勢指向湖南首府長沙,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接下來等待他們的是一場長達5年的戰爭。
長沙會戰共有4次大戰役,日軍共投入兵力66萬人次,中國軍隊則超過100萬人次。前兩次會戰,中國軍隊損失更大,卻多次破滅日軍的戰略企圖,雙方均稱自己獲得勝利。第三次長沙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完勝告終,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日軍以絕對優勢兵力發動猛攻,中國軍隊被迫撤退。有人將長沙比作“東方斯大林格勒”,這座城市在戰爭中遭受了徹底的毀滅。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長沙久攻不下,加上太平洋戰場上的節節敗退,東條英機被迫下臺,內閣也隨之解散。
3.庫爾斯克戰役
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最后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大規模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后,蘇軍已開始占據戰略主動。為了扭轉局勢,德軍希望通過一場規模足夠大的戰役,對蘇軍造成大規模殺傷,從而重奪戰略優勢。此役,雙方共集結兵力約200萬,坦克上萬輛。值得一提的是,蘇軍杰出將領羅科索夫斯基僅憑借一名德軍戰俘“德軍即將展開進攻”這樣的話,便準確地判斷出德軍的進攻點,從而為蘇軍贏得了開火的先機。此役,蘇軍損失80萬人、坦克6000輛、飛機1600架;德軍損失50萬人、坦克1500輛、飛機1000架,以一場慘勝墊底了衛國戰爭的勝局。
2.莫斯科會戰
沒有人能夠想到,1941年蘇聯這個巨人倒下后,歷史會向何種方向發展。論慘烈,莫斯科戰役恐怕不如斯大林格勒戰役,但要說悲壯,恐怕二戰史上沒有一場能出其右了。1941年9月底,規模龐大的德軍精銳抵達莫斯科遠郊。因為戰爭前期慘重的損失,蘇軍主力幾乎損失殆盡,守衛莫斯科的兵力有限,蘇聯首都局勢岌岌可危。
在這種情況下,最高領袖斯大林不但放棄撤退,決定同莫斯科共存亡,還堅持要延續紅場閱兵這一光榮傳統。閱兵時,荷槍實彈的坦克和士兵,剛過主席臺就要奔赴前線。為了拱衛首都、維護國家尊嚴和獨立、保衛最高領導人,在德軍發動進攻時,蘇軍拼死抵抗,飛行員甚至直接開飛機向德軍戰機沖撞。最終,蘇軍付出了巨大傷亡(具體數字不明,估計在70萬~130萬之間),成功守衛首都;而德軍付出了傷亡58萬人的代價,攻下莫斯科的戰略企圖就此磨滅。
1.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規模、慘烈程度與在歷史上的地位,想必不用多做贅述。任何一份二戰各大戰役排名的榜單,十有八九都會將其列為榜首。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2日,蘇軍同德軍在重要的戰略據點斯大林格勒拼得你死我活。戰役期間,德軍方面多次試圖宣稱自己已經占領該城,然而即使失去市中心,蘇軍仍然在頑強抵抗。
據說戰役最激烈時,市內的工廠一半被德軍占領,蘇軍控制的另一半仍然在生產坦克;坦克下線后,直接就對著德軍開炮。蘇軍為了這場戰役可謂是調來了全國可用的資源,每天早晨投入一個新的整編師,到了晚上,這個師可能就打空了。這樣慘烈的交戰必然帶來慘重的傷亡,此役蘇軍傷亡約113萬人,德軍則損失接近150萬人。蘇軍用巨大的代價換得一場至關重要的艱難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