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答了一個問題《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是為何要選擇投降》,跟這道題有異曲同工之處,首先是很多人在質疑,德國在二戰后期哪來那么多軍隊,借著這道題,縱橫在來和大家探討一下,德國的軍隊情況。
在二戰中,各國動員的部隊都很多,蘇聯在二戰后期有1200萬紅軍,美軍在1945年巔峰時期達1050萬大兵。
德國敢在二戰中向全世界挑戰,其軍隊數量也是相當驚人的,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就擁有1200萬軍隊,其中正規軍多達1000多萬,光加入蘇德戰爭的人數就達五百多萬。
以多個戰場殲滅的德軍情況來看,在柏林戰役前夕德軍剩余的軍隊,再加上民兵和武裝警察,擁有七百萬軍隊應該不成問題,當然真正裝備精良并且有戰斗力的正規軍應該沒有這么多!
當時德國魯爾地區的B集團軍群下轄第五裝甲集團軍,第七和第十五集團軍,一共30多萬人,在德國南部的G集團軍有第一集團軍和第九集團軍;在意大利的C集團軍群,有兩個集團軍;
在德國外圍最厲害的部隊應該是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中央集團軍群有90萬德軍,都是精銳;除此之外,德國在北歐拉脫維亞的庫爾蘭集團軍群有25萬左右的兵力,在奧地利以及在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都有一定數量的兵力。
很多人肯定會納悶,蘇聯紅軍都要打到家門口了,希特勒怎么還在外圍布置了這么多的兵,尤其是在捷克和匈牙利布置的將近上百萬的大軍,比防守柏林的陣容還要豪華。
這是因為當時蘇聯反攻時對柏林的進攻意向還不是太明顯,蘇聯做出要向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進攻的假象,以此來迷惑希特勒,畢竟這兩處都是德國主要石油供給地,要是丟了這兩個地方,德國也就沒有什么打的必要了。
因此,在柏林戰役之前,希特勒不但沒有調動部隊回援柏林,相反還將中央集團軍群等上百萬的兵力調到捷克和匈牙利,并且禁止在各地的德軍回援德國本土。
希特勒萬萬沒想到,蘇聯虛晃一槍后,幾百萬大軍兵分三路就開始直撲柏林,不按套路出牌。
這個結果應該是希特勒所沒有想到的,然而,這個時候的希特勒還是沒有想到蘇聯紅軍對于攻打柏林的信心,認為可以來一場在柏林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進而對蘇聯紅軍進行反擊。
你說希特勒幼稚也好,太樂觀也好,反正希特勒在地下室里面也不知道地方上到底發展成什么樣了。
尤其是希特勒也沒有想到最外圍的好幾個盟友反水,投靠蘇聯,這讓德國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
實際上早在蘇聯兵臨城下之前,古德里安就建議希特勒將北歐和意大利等地方的軍隊收縮到柏林附近,沒有戰略價值的地方就甩開,并且將德國在西線的部隊也調到柏林附近,在柏林附近建立一道鋼鐵防線抵擋來自蘇聯紅軍做最后的決戰,隨時準備應對來犯的蘇聯紅軍。
但是希特勒并沒有意識到這場戰爭的嚴重性,希特勒認為憑借維斯瓦集團軍群的坦克第三集團軍、第九集團軍和中央集團軍群的坦克第四集團軍,第十七集團軍就可以抵擋住蘇聯紅軍的進攻。
這兩個集團軍群人數其實也不少,一百來萬吧!再加上柏林的國民突擊隊,數量也很可觀。
要想憑借這些軍隊就可以抵擋住蘇聯紅軍的包圍,這是天方夜譚,在攻打柏林的戰役中,蘇聯共集結了250萬軍隊,德國的百萬德軍根本就不是對手,更別說在沒有制空權,裝甲坦克重火炮不足的情況下。
當然,在蘇聯紅軍的炮火轟擊下,即使是在地下室中的希特勒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調動部隊回援,這個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很多外圍的德軍散布在各自的防區和據點,根本連戰壕都不敢走出來,更別說集結起來往柏林方向運動了。
有一個戰術叫“圍點打援”!
其實,希特勒真的就在柏林戰役前夕把五六百萬軍隊全部調到柏林,也是無濟于事,這些駐扎在各地的部隊對敵人都能一定程度上起到牽制的作用,戰線越收縮,德國面對的敵人可能就越多,德軍放棄的陣地也就越多。
部隊全部收縮到柏林,那真的是自尋死路,在數量上,來自盟軍和蘇聯紅軍的部隊可達兩千萬的量級,柏林就那么大,不可能支撐起這么大規模的戰爭。
如果德國膽敢把軍隊全部收攏到柏林,盟軍和蘇軍只要包圍柏林幾個月,柏林就得人吃人了,在沒有任何補給的情況下,德國只會敗的更慘一些。
德國也不是沒吃過這樣的虧,在莫斯科保衛戰的時候,上百萬的德軍集結在一起攻打莫斯科,結果當年冬天來的太早,德國軍隊連件棉衣都沒有,附近更是連居民都沒有。
可以說,在柏林戰役之前,西線為數不多的德軍牽制住了幾百萬的盟軍,一旦德軍在西線放水,往后收縮,那盟軍就像潮水一樣涌來,柏林將陷入兩線作戰。
德軍說到底是善于突擊式的進攻而不善于防守和持久戰,德國閃電戰出其不意那一套,也就是二戰初期占了點便宜,真正到后期的時候,你就是再能突擊也扛不住蘇聯紅軍和盟軍的雙重打擊啊。
你牌好的時候只要不亂打怎么都是贏,你牌不好的時候,你打的怎么好都是輸,唯一的區別就是輸的姿勢好不好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