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摘要:很多對抗戰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往往會把日軍的甲種師團和常設師團劃等號,認為這兩種師團就是一回事,其實甲種師團和常設師團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編制。
圖1:日軍的甲種師團和常設師團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很多對抗戰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往往會把日軍的甲種師團和常設師團劃等號,認為這兩種師團就是一回事,其實甲種師團和常設師團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編制。
師團是日軍特有的編制單位,是日軍基本戰術兵團,也是最高級別的固定編制。日軍常設師團的編制兵員達到2.5萬人,這樣的兵力規模,也只有美軍海軍陸戰隊師在戰時滿編狀態才能達到,美國陸軍的步兵師也都沒這么多兵員。和其他國家軍隊的師級單位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如當時中國軍隊的步兵師基本都不到一萬人,日軍一個常設師團幾乎相當于中國軍隊的一個軍了。
日軍的師團最早是從1888年(明治二十一年)才開始設立的,當時日軍將國內原來按照地域劃分的臺鎮整編為六個師團,番號分別是從第1到第6師團,同時又將警衛天皇皇宮的衛戍部隊整編為近衛師團,這就是日軍第一批成立的七個師團。這七個最早成立的師團,都是下轄二個旅團四個聯隊,除了步兵外還包括騎兵、炮兵和輜重兵,編制兵員約1萬人,戰時兵員則可達到2萬人。盡管后來日軍師團的編制兵員有所增加,但基本編制構成以及多兵種合成的特點卻一直延續下來。
圖2:常設師團最早從1888年成立的
日軍這次1888年的整編是日軍歷史上開始正規化建設的里程碑,在組建師團級單位的同時,日軍也確立了各級編制單位的正式稱謂。各級編制從小到大,團以下單位都稱為“隊”,依次是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大致相對應其他國家的班、排、連、營和團;團以上單位則都稱為“團”,依次是旅團和師團,大致相對應愛他國家的旅和師。
師團是戰術兵團最高級別的固定編制,在師團以上就是算戰役兵團,都是不固定的編制,都稱為“軍”,依次是軍、方面軍和總軍,軍和方面軍大致相對應其他國家的集團軍、集團軍群,不過總軍是日軍獨有的編制單位,也是日軍最高級別的戰略兵團的編制單位,其他國家沒有相對應的單位,可能戰區還勉強可以相對應。
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日軍又陸續成立了十二個師團,番號從第7到第18師團。吞并朝鮮之后又成立了第19、第20師團,這就是日軍最早的二十一個師團。
1925年,日軍裁撤了第13、第15、第17、第18等4個師團,這樣就形成了十七個師團的常備軍。而這十七個師團就是常設師團,也稱為常備師團。
圖3:日軍17個師團的常備軍就是常設師團
隨著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以及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陸軍全面擴軍,規模急劇膨脹,從1937年到1945年,日軍又先后組建了156個師團,加上原來17個常設師團,總兵173個師團,其中在中國戰場參戰的先后有105個師團。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時,日本陸軍共有168個師團,其中在中國戰場有53個師團。
在整個二戰期間,日軍的師團編制極為復雜,編制類型多,有根據下轄單位不同分為“四單位”制師團、“三單位”制師團;有根據等級分為甲種師團、乙種師團、丙種師團、丁種師團;也有根據屬性分為常設師團、特設師團、補充師團和增設師團;還有根據作戰使用分為治安師團、留守師團、海洋師團。
這樣一來,就很讓人迷糊了,不少對抗戰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在看相關書刊雜志文章時,經常會被日軍名目繁多的師團給搞暈了。最常見的誤解就是想當然的把“甲種師團”認為就是早期的十七個“常設師團”,因為常設師團是日軍裝備最好訓練最充分,戰斗力最強的精銳師團,而甲種師團從名字上看肯定也是頭等精銳師團,很容易就把這兩者混為一談,劃上等號,但這卻是完全錯誤的。
圖4:常設師團是日軍裝備最好訓練最充分,戰斗力最強的精銳師團
這就讓小編來梳理一下甲種師團和常設師團的區別,常設師團已經簡單介紹過了,下面就重點來說說甲種師團。
第一,常設師團則是在1888年就出現了,而甲種師團最早出現于1939年。
第二,常設師團是日本在1937年之前就成立的常備軍,而甲種師團則只有在山海關以內的中國關內戰場才有的部隊編制,無論是太平洋戰場上的南方軍,還是東北的關東軍以及日本本土的日軍,都沒有甲種師團這一編制。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常設師團采用“四單位”制,師團下轄兩個旅團四個聯隊。而甲種師團則是“三單位”制,師團之下不設旅團,而是直轄三個步兵聯隊。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隨著戰爭的逐漸擴大,日軍得不得開始擴大陸軍規模,1938年6月開始組建了第101、第104、第106、第108、第109、第110、第114、第116等八個特設師團,所謂特設師團就是除了各級主官來自常設師團的現役軍官外,其他官兵基本都是常設師團的預備役人員的二線部隊,常設師團的番號加100就是由這個師團的預備役人員組成的特設師團,戰斗力自然無法和常設師團相提并論。
圖5:特設師團其實就是常設師團的二線部隊
同一時期,日軍還重新成立了第13、第18師團。這一批新建的師團全部都是“四單位”制,下轄兩個旅團四個步兵聯隊,以及直屬的騎兵、工兵、炮兵和輜重兵聯隊,按照戰時編制全師團總兵員超過2.5萬人。
1938年底武漢會戰結束后,隨著占領區的不斷擴大,日軍兵力不足的短板更加突出,因此日軍大本營又組建了一批警備師團,番號都在20以后,這些警備師團主要都是承擔占領區的守備任務,所以不需要太大的編制,都是采用“三單位”制,也就是師團之下不設旅團,而是直轄三個步兵聯隊。
這一期間,日軍師團編制上只有常設師團、特設師團、警備師團、治安師團的不同,而沒有甲種、乙種、丙種的說法。這里,常設師團、特設師團是“四單位”制,警備師團和治安師團則是“三單位”制,所以在這段時間里,日軍師團是“四單位”制和“三單位”制并存的。
1939年以后,日軍為了解決兵力越來越不足的窘迫,不得不將在中國戰場的師團全面調整為“三單位”制師團,甲種師團的稱謂直到這時才出現了。不過,由于戰爭期間這樣的部隊編制調整,自然會遇到各種狀況,因此進度十分緩慢,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的1941年12月都還沒有全部完成。
圖6:日軍將在中國戰場的部隊全部調整為“三單位”制師團
直到1942年,在中國戰場的日軍才完成師團編制的調整,全部統一為“三單位”制。隨后才根據擔負作戰任務的不同,開始出現甲種師團(野戰)、乙種師團(輔助作戰)、丙種師團(警備)和丁種師團。其中甲種師團的直屬部隊保留炮兵聯隊,騎兵聯隊則改為摩托化的搜索聯隊;乙種師團的炮兵聯隊縮編為炮兵隊(一個或兩個炮兵大隊),騎兵聯隊雖然名義上繼續保留,但實際所轄兵力僅有兩個騎兵中隊;丙種師團基本上都是獨立混成旅團升格而成;丁種師團的編制更是進一步縮水,下轄兩個旅團八個獨立步兵大隊,取消了聯隊一級建制,實際兵力比“三單位”制的三個聯隊九個步兵大隊還少了一個步兵大隊!
而在這四個等級的師團中,毫無疑問甲種師團自然是最高待遇的,不但編制最大兵力最多,而且會優先得到兵力和裝備的補充。而入選甲種師團主要就是看在過去的戰爭中的表現,換句話說就是根據之前戰績最好的部隊再加以優先照顧,使之成為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核心骨干力量。
圖7:甲種師團是在中國戰場上的核心骨干力量
此時在中國戰場的日軍部隊,除了只有第3和第13師團兩個常設師團之外,其他的常設師團已經全部調到太平洋戰場。而在太平洋戰場,不但沒有甲種師團乙種師團的說法,就連常設師團的說法都沒有了,而是叫作“重裝備師團”。相對應主要承擔島嶼守備任務的師團則被稱為“海洋師團”。
1945年初,岡村寧次擔任總司令的“中國派遣軍”,總共下轄25個師團,其中8個甲種師團、4個乙種師團、9個丙種師團、4個丁種師團。這8個甲種師團分別是:第3、第13、第22、第27、第39、第47、第104和第116師團,這8個師團中既有原來的常設師團,也有特設師團,還有警備師團,所以很清楚,甲種師團和常設師團并不一回事。如果把甲種師團和常設師團進行比較的話,顯然還是常設師團更強一些,因為常設師團是“四單位”制,而甲種師團只是“三單位”制,也就是說常設師團要比甲種師團整整多了三分之一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