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能保障國家安定的就是軍隊,因為朝廷有武裝力量才能在戰亂中抵御外敵,保護百姓的生命安全跟一方安穩。
而且一直到現在,國家每年也都會要求青年男子服兵役,而這種服兵役也被大家叫做入伍,那么“入伍”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古代的士兵制度經過不同時代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而且還有一個特殊的兵種,只要是家里有一個人參加了,世世代代就必須參加,又是為什么呢?還有朝廷是怎么處理逃兵問題的呢?
?
圖片:古代的士兵劇照
我們先簡單說一下為什么年輕人服兵役會被叫做入伍,按照史料《周禮》的記載中,古代軍隊中每五個人就被稱之為伍,伍這個字也是軍隊中最小的編制單位。
不僅如此,在古代的戶籍編制中,五戶人家也被編成為一伍,因此,在國家征兵的時候,五戶人家所送的男子,也正好組成了軍隊中的一伍,因此,入伍這個名詞便一直沿用到今天。
縱觀整個歷史,每個朝代的征兵制度都不盡相同,都是以當下國家的發展水平和國情來制定的。
早在西周末年,那時的青年人都會非常踴躍去參軍,為了保證國家的安定,加上君王需要調兵遣將,青年男兒便會義無反顧的拿起武器,奔赴戰場。
圖片:拿起武器奔赴戰場的士兵們劇照
而在周朝末年社會制度采用的是國野制,之所以這樣叫,是因為國和野是不同的行政地區,只有城里人才有資格去當兵,而城里人的等級制度也不同。
這樣就形成了出身不同的人,即便在后來參軍之后,也會受到不同的待遇。就比如,貴族出身的人參軍,一上來因為身份地位相對較高,他們所當的兵是可以乘戰車而行的,而普通人家的孩子當兵,只能從步兵做起,這樣一來階級立馬呈現。
這不僅是職業上的不同,更是貴族所享有的一種特權,因為那個時候,軍隊的規模不是很大,所以能夠入伍參軍的,都是地位比較高的人,并不是全國所有青壯年都有機會能夠加入這種有編制的軍隊。
那個時候規定,每家每戶只能有一個人成為有編制的正式士兵,而家中其他年齡適合的男子,只能算是預備兵,那個時候五伍又被稱為一行,因此,軍隊的行伍之稱也正是由此演變而來。
圖片:乘戰車而行的士兵劇照
到了戰爭紛亂的戰國時代,因為大面積爆發戰爭,導致人口數量大幅度下降,能夠入伍當兵的人開始變得稀少,因此從那之后,只有貴族人才能當兵的特權就撤銷了。
說白了之前不過是一種義務兵,而到后期國家實行的除了這種義務兵外采用的征兵方式,才是保障兵力充足的辦法。
到了唐宋時期,國家出現了招募士兵的做法,因為是國家招募,對當兵者的要求自然會很高,因此待遇也會更好,士兵不僅能夠保家衛國,而且朝廷也會給他們豐厚的待遇。
這些士兵組成隊伍以后,跟其他正常的義務兵有很大不同,他們都是國家千挑萬選的士兵,身體素質跟技能都有過人之處,于是他們往往會被編制為行軍,打仗時充當突擊先鋒隊伍,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特種兵。
圖片:突擊先鋒隊伍劇照
宋朝時期,招募士兵的辦法得到了國家更大的推廣,對于窮苦百姓而言,孩子能夠當兵就為了混口飯吃,說不定憑借自己的本事,將來還能謀個將軍統帥的職位,這也是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
宋真宗時,不論是流浪人群還是街上的無業游民,都有機會應征入伍,成為士兵中的一員,當時的募兵制非常火熱,而國家軍隊的人數也空前高漲。
除此之外其實早在以前就出現了世兵制,所謂世兵制就是父親當兵,兒子也可以繼續當,因此,一個家族往往祖輩三代人同時當兵,也就是大家口中所說的“上陣父子兵”。
圖片:上陣父子兵劇照
而且這種世兵制在元明兩代得到更大的發展,尤其是朱元璋時期,為了加大國家軍事化管理,他還專門建立了軍籍,青壯年一旦入了軍籍,如果沒有朝廷的同意,是不能隨便撤去軍籍的。
因此,一人入伍,家中就要世代入伍,除非這個家族再也沒有可以入伍之人,不過到這還不算完,還要從這個家族中的親族中,選擇可以入伍頂替的人,這種方式也被稱為“勾軍”。
除了這些正常人家入伍之外,明朝時期還有一種特殊人群,就是那些罪犯,這些人有的也會被稱作“恩軍”來征入隊伍,因為成了士兵可以有戴罪立功的機會,因此會被免去死罪。
但是也有一點,這些人只要活著,只要有后代,就必須世世代代在軍隊中服役,因此也被稱為“長生軍”。
圖片:罪犯被征入隊伍劇照
那么古代對待進入軍營的士兵都有哪些要求跟標準呢?其中一點就是年齡要在十五到三十歲之間,二十歲的青壯年優先錄取。身高則控制在一米六五到一米九五之間。
對于不同任務的士兵,他們的體質也有不同的要求,在古代需要拿偏重兵器的士兵,體型則更為魁梧,而負責騎馬的士兵則以輕巧為宜,負責操控重弩手的士兵,身高需要在高過六尺,也就是一米八七。北宋選取禁軍也需要高于六尺。
凡是體型身高達不到要求的,只能當“廂兵”,在軍隊里專門干雜役。總之古人選擇兵士也會有相關的硬性條件,不是盲目選擇的。
圖片:被選中進入軍營的士兵劇照
不過大家都知道,當兵是非常辛苦的,如果有士兵想要逃跑,朝廷又制定了什么辦法來杜絕此事呢?
以宋朝為例,當士兵想當逃兵時,朝廷早已提前做好了應對之策,就是將入伍士兵的家人統一接到天子腳下,讓他們集中居住。
說的好聽叫幫士兵照顧家人,好讓軍隊中的士兵無后顧之憂,其實就是拿士兵的親人做人質,只要士兵想臨陣脫逃,自己的家人就會上斷頭臺,為了保障家人的安全,士兵們也會乖乖的聽話。
不過這方法的效果卻不理想,慢慢的朝廷開始采用在士兵臉上刺字的方法,雖然一開始刺字是處理罪犯的一種方式,但慢慢的在軍隊也成了流行。
而且這種刺青還會明確的刻上士兵所屬的隊伍等信息,如果逃走被抓回來后,即便不處死也會刺上逃兵的字樣。
圖片:逃兵被刺字劇照
當然在古代,要是生在太平年間,士兵的待遇會很好,要是不幸生活在戰亂年間,則是很悲慘的,國家為了軍隊壯大,會讓不滿十五歲的男子入伍,甚至入戶搶人,當然這些也都是統治者想要維護自己的政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