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所謂的“萬戶侯”放到今天相當于什么地位?有多少財產?

謝謝邀請!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唐·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

在這首由唐代大詩人李賀所作的詩篇中,贊頌了漢唐時代昂揚向上的一種社會價值觀,凡男子漢大丈夫接應從軍報國,殺敵立功,并且為自己博取到至高的爵位,換取后世的美名,這個爵位的名字就叫做“萬戶侯”。

所謂的“萬戶侯”放到今天相當于什么地位?

有多少財產?

筆者先從“萬戶侯”的來龍去脈,歷代演變中一探究竟。

先秦時代,作為天下共主的夏商周三朝的最高統治者都稱為“王”,又被世人稱為“天子”,意思是這三代君主們之所以能夠執掌國柄,是上天的授命,對天下萬民來說,天意絕不可違,所以三代的政權具有天然合法性。

從三代開始,為了獎勵開國的功臣,開疆的宿將,以及治國的能員干吏,讓這些人世代成為保證國家安全的屏藩,創立了爵位制,并且細分為五個等級,逐漸成了后世所說“五等諸侯”。

西晉著名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將五等爵位制的起源和初衷做了極其精辟獨到的論述:

“五等之制,始于黃唐,郡縣之治,創于秦漢,得失成敗,備在典謨,是以其詳可得而言。

夫王者知帝業至重,天下至廣。廣不可以偏制,重不可以獨任;任重必于借力,制廣終乎因人。故設官分職,所以輕其任也;并建伍長,所以弘其制也。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親疏之宜,使萬國相維,以成盤石之固;宗庶雜居,而定維城之業。

是以分天下以厚樂,則己得與之同憂;饗天下以豐利,而已得以之共害。利博而恩篤,樂遠則憂深,故諸侯享食士之實,萬國受傳世之祚。”

五等爵位創始于“黃唐”之時,就是說爵位制的肇始在中華文明的開啟時代軒轅黃帝以及“上古三圣王”之首唐堯帝在位時。

后來經過了夏商千年演化,西周建國后,五等爵位制才基本上定型了,按照西周國家制度的制定者和奠基人周公姬旦主持編訂的“周禮”,將千年以來的爵制與宗法、分封等制度互相補充,爵位成為政治權力的標志。

據《孟子·萬章下》記載周朝爵位,自天子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年代稍晚的《禮記·王制》中說: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諸侯曰附庸。

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

五等爵位至此正式確立,從西周初年大規模分封功臣宗室,各個大小諸侯國的君主們以及周王朝朝廷里的重臣們都是有爵位有待遇的勛貴。

到了周王室東遷后的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周天子權威一再衰微,各個有實力有野心的諸侯國君們一再僭越禮制,擅自將自己的稱呼往上一個等級改動,譬如子爵改為伯爵,伯爵改為侯爵,侯爵升到了公爵,甚至有些狂妄的君主直接稱王,根本不把尚存于世的周王室放在眼中。

須知西周開國之初只有八個最高等級的“公爵”國,他們是炎帝后裔分封的姜姓焦國;黃帝后裔分封的伊姓薊國;唐堯后裔分封的祁姓祝國;虞舜后裔分封的媯姓陳國;夏禹后裔分封的姒姓杞國;商湯后裔分封的子姓宋國;周武王叔祖太伯和仲雍的后裔分封的姬姓虞國;周武王叔父虢仲虢叔分封的姬姓虢國,是不是很有意思,分封的公爵中有六位是以往朝代賢君的后裔,但令人費解的是,除了給后世留下了“杞人憂天”典故的杞國,留下“假道伐虢” 典故的虢國,以及留下“蠢豬式的仁義”笑談的宋襄公之外,似乎其他幾個國家自分封后就默默無聞,后世的絕大多數人恐怕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吧。

更加吊詭的是,中國人幾乎家喻戶曉的齊國,魯國,衛國等也只是二等爵位侯爵;而戰國后期地廣五千里的大國楚國,國君起初不過是小小的子爵;日后統一中國的大秦王朝最初不過是伯爵國,三晉韓趙魏的前身晉國最初不過也是伯爵國,周王同姓燕國最初同樣是伯爵國,而曾經威震江南的吳國和越國最初只是第四等的子爵國而已,到最后這些諸侯國君主無一例外全部僭越禮制稱“王”了。

大秦王朝統一中國后,充分認識到五等爵位制的重大弊端,也發現了利好的一面,因此將五等爵制做了大幅度變革,爵位不具備行政職能,就是不再與官職聯系,只是一種政治榮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濟權利。

但是陸機認為大秦王朝二世而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徹底摒棄流傳一千多年的爵位與世祿、事權結合的制度,致使天下一旦有事,天子即皇帝無掌握重權的宗室親貴可以依仗,社稷瞬間傾覆,他在《五等諸侯論》中說:

“降及亡秦,棄道任術,懲周之失,自矜其得。尋斧始于所庇,制國昧于弱下,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共害。雖速亡趨亂,不必一道,顛沛之釁,實由孤立。

是蓋思五等之小怨,亡萬國之大德,知陵夷之可患,暗土崩之為痛也。周之不競,有自來矣。國乏令主,十有馀世。然片言勤王,諸侯必應,一朝振矜,遠國先叛,故強晉收其請隧之圖,暴楚頓其觀鼎之志,豈劉項之能窺關,勝廣之敢號澤哉!借使秦人因循其制,雖則無道,有與共亡,覆滅之禍,豈在曩日!”

秦亡漢興,親身經歷了秦末戰爭的漢高祖劉邦深知,看似無比強盛的大秦帝國倏忽而亡,沒有強大的宗室藩王作為朝廷的屏障,是秦政最大的失敗。

因此,開國之后,劉邦相繼剪除了楚漢戰爭中,為了擊敗項羽,不得不分封的七位異姓王,分別是趙王張敖,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為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韓信,還有一個燕王盧綰,留下了一位國力最弱小的長沙王吳芮。

在接連剪除異姓諸侯王后,劉邦殺白馬與眾臣盟誓:

“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劉邦確立了一條鐵律,那就是劉氏皇室宗親才有資格封王,對大漢王朝有功之臣才有資格封侯,而其余爵位公、子、男基本成為了附屬品,很少使用。

劉邦在世時分封了八位同姓王,分別是庶長子劉肥封齊王、三子劉如意封趙王、四子劉恒封代王、五子劉恢封梁王、六子劉友封淮陽王、七子劉長封淮南王、八子劉建封燕王,侄子劉濞封吳王。

劉邦又大封開國功臣,據漢書記載一共有一百四十五位之多,而其中著名的就有酂文終侯蕭何;平陽懿侯曹參;絳武侯周勃;舞陽武侯樊噲;汝陰文侯夏侯嬰;陰懿侯灌嬰;淮陰侯韓信;辟陽幽侯審食其;留文成侯張良;陽夏侯陳豨;中水莊侯呂馬童等。

而劉邦死后,皇后呂雉第一個違背盟約,大封呂氏諸王,隨即在呂雉死后,呂氏家族幾乎被滅門。

到了文帝、景帝時代,同姓諸侯王們逐漸坐大,越來越不把大漢中央朝廷放在眼中,漢景帝即位后決定大規模削藩,結果激起大漢王朝開國后第一次政治危機“七國之亂”。

在平定“七國之亂”后,漢景帝與其子漢武帝在位期間,以雷霆手段削除藩王,手段多種多樣,諸如實行“推恩令”,鼓勵諸侯王將諸子在自己的封國內再次分封;以各種借口消減和收回封地;在封國內安插朝廷任命的官員限制諸侯王等等,最終大漢王朝徹底杜絕了這一帝國“毒瘤”,保證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就如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中所說,漢朝為后世歷代的爵位制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開了一個好頭,也為后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教訓,他說:

“漢矯秦枉,大啟王侯,境土逾溢,不遵舊典,故賈生憂其危,晁錯痛其亂。是以諸侯?其國家之富,憑其士庶之力,勢足者反疾,土狹者逆遲,六臣犯其弱綱,七子沖其漏網,皇祖夷于黔徒,西京病于東帝。是蓋過正之災,而非建侯之累也。

然呂氏之難,朝士外顧,宋昌策漢,必稱諸侯。逮至中葉,忌其失節,割削宗子,有名無實,天下曠然,復襲亡秦之軌矣。是以五侯作威,不忌萬國;新都襲漢,易于拾遺也。光武中興,纂隆皇統,而由遵覆車之遺轍,養喪家之宿疾,僅及數世,奸宄充斥。卒有強臣專朝,則天下風靡,一夫從沖,而城池自夷,豈不危哉!”

自漢以后兩千年來,歷代基本上秉承這一爵位制,就是王爵只有皇室子弟才有資格獲得,文武百官如想獲得爵位只有通過為國立功,一般以軍功為主,也有開國年代的文臣因功勛卓著受封。

不論是文武官員,爵位基本上是“侯”,諸如“萬戶侯”、“關內侯”、“徹侯”等等,而公爵主要是對開國功臣而言,子爵和男爵基本上很少出現了。

其次,筆者就要說說“萬戶侯”在古代社會中究竟是怎樣一種崇高的榮譽,他的權力有多大呢?又相當于什么級別呢?

在中國古代人們的心目中,除了人世間至高無上的皇帝,封侯拜將就是所有人終其一生的最高追求了,而侯爵中至高無上且能夠青史留名的就是所謂“萬戶侯”。

中國古代對“萬戶侯”一直都有很高的評價。

《戰國策·齊策》中說:

“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

《漢書李將軍列傳》中載:

“李廣初為武騎常侍,跟隨文帝,陷敵折關,格斗猛獸,十分勇敢。文帝嘆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在崇尚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的漢唐盛世,尤其是在大漢王朝四百年中,由于非劉氏不得封王的限制,“萬戶侯”就成為朝廷和皇帝對里有卓越功勛的重臣名將們最高的封賞,是無數心懷報國之志的熱血男兒們畢生追求的目標。

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后,下達嚴旨,非漢室宗親不得封王,所以“萬戶侯”在有漢一代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榮譽與功勛的標志,功勛顯赫如張良、蕭何、樊噲、周勃、曹參等開國元老也僅僅是“萬戶侯”而已;平滅匈奴,為大漢王朝拓疆數千里的名將衛青、霍去病也只是受封“長平侯”和“冠軍侯”;大漢王朝杰出的外交家,“鑿空西域”第一人張騫也只是受封“博望侯”,等等。

那么,“萬戶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顧名思義,就是皇帝指定一個地方,劃分一片區域,撥給為國家立有巨大功勛的臣子,對他們的功績進行表彰,此地的百姓總共超過一萬戶,這一萬戶人家向朝廷上繳的錢糧賦稅全部歸“萬戶侯”支配,作為俸祿,不必再轉繳朝廷,也勿需補償,皇帝和朝廷額外的賞賜另外計算。

可見,受封“萬戶侯”,首先一個好處就是享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和經濟特權,足以保證這位侯爺和他的家族過上衣食無憂,甚至是豪華奢侈的生活。

要論經濟實力,“萬戶侯”在歷代王朝中都屬于占據最頂端的那一小撮貴族。

那么,“萬戶侯”的權力有多大呢?

除了巨大的經濟特權外,這些侯爺們有沒有相對應的政治和軍事權力呢?

這個權力歷代皆有差異,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隨著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日益完善,皇權越來越集中,“萬戶侯”的政治軍事權力逐漸被邊緣化,換言之,這個爵位更多地是一種榮譽職位。

在王朝統治穩定時期,在皇帝與朝廷有足夠權威時,如果皇帝和朝廷沒有給這位“萬戶侯”再另外任命官職,那他在朝廷和地方官民心目中就是一位“閑散貴族”,基本上無權干涉地方官員行使權力,只需要坐享其成,等著自己封地內的錢糧賦稅源源不斷的送進侯爺府就可以了。

而在朝廷和皇帝權威衰落時,尤其是在戰亂時,“萬戶侯”們或被皇帝授予實權管轄地方,或委以兵權出征討伐,這個時候“萬戶侯”們就顯得比朝廷其他的文武官員們更有權威了,對轄區內和軍隊里的全體百姓官員十士卒有生殺予奪之大權,畢竟他們的爵位大多數都是因為立有卓越功勛得來的,所謂“恩封”或“蔭封”的只是極少數特例。

來解釋一下“恩封”和“蔭封”。

“恩封”就是因為皇帝的寵信,或者說會逢迎拍馬,能夠討皇帝的歡心,就被恩賜一個“萬戶侯”的爵位,不過這種侯爵一般很難子孫世襲,一般也不會真有“萬戶”的賦稅錢糧由其享用。

“蔭封”就是因為父輩立有卓越功勛,蔭及子孫,或者是父輩尚在人世,但已有“萬戶侯”爵位,就給其子孫另分封一個;或者是父輩已去世,皇帝和朝廷為了籠絡人心,也為了激勵世人建功立業,為國盡忠,特在其后輩子孫中挑選一兩位天資聰穎、品行端正的加封為“萬戶侯”,這種侯爵子孫后代能否世襲全憑皇帝一句話,一般也不會真有“萬戶”的封地,是真正的榮譽爵位。

大漢王朝開國之初所分封的功臣“列侯”一百四十五人中,僅有三人得封“萬戶侯”這個崇高的爵位,即張良、蕭何、曹參。

西漢王朝開國第一功臣張良,因立有定鼎漢室,匡扶王業的卓著功績,被劉邦封為“留文成侯”,又稱留候,封地就是留縣,故治在今江蘇沛縣,就是劉邦的家鄉,可見對張良的器重。

據史書記載,劉邦讓張良'自擇齊三萬戶',但張良說:'臣愿封留侯足矣,不感當三萬戶',于是劉邦就封張良為留,食萬戶。

因此,在留縣居住的所有大漢百姓就都是張良的子民,留縣所有的土地都屬于張良,全縣的賦稅錢糧全歸張良支配,大漢朝廷和皇帝劉邦一般不過問,而且,留縣戶籍總數肯定超過了一萬戶。

但是張良在后半生基本居住在長安城和終南山中,基本上沒有去過封地留縣。

蕭何受封“酂文終侯” 賞食邑八千戶,后加封二千戶;曹參受封“平陽懿侯”,劉邦把平陽一萬零六百三十戶封給曹參作為食邑。

大漢王朝其他功臣們雖受封列侯,但大多數人基本沒有在封地長期居住過,這也是劉邦及之后的皇帝們對這些功臣們不放心,怕他們回到封地后變成不受朝廷管轄的“獨立王國”,影響政權穩定。

此后歷代王朝都仿照漢制,封“萬戶侯”者如無特殊情況,一般不得隨意去封地,而封地內的錢糧賦稅則會按時送到這些侯爺們手中,生活不會受半點影響。

最后,筆者來說說“萬戶侯”到底是多大的官?

在歷代都可以擔任哪一級官員?

“萬戶”的錢糧賦稅是多少財產?

“萬戶侯”自漢朝開始,就不再與官職掛鉤,是純粹的爵位,官職有俸祿有職權,而爵位是有享祿無職權,“享祿” 就是爵位所在封地內的錢糧賦稅。

“萬戶侯”論地位,在漢朝是除皇室之外最高一級的爵位,位在皇族受封的諸侯王下,在其余所有朝廷百官之上

漢朝 “萬戶侯”,食邑大者萬戶,小者也有五六百戶的情況。

“萬戶侯”食邑在歷代王朝來說都不是實際獎勵,而是榮譽,也不一定必須是一萬戶。

萬戶侯”論榮譽自然是天下非皇族之外的臣子和萬民中最崇高的,一般都是超品或一品的官階。

萬戶侯”如果被朝廷和皇帝委以實權,文臣可以高至“宰輔”,武將可以高至“天下兵馬大元帥”;再不濟做一個“四征將軍”,即征東、征南、征西、征北四將軍,或者“驃騎大將軍”等等,手握數萬至十數萬乃至數十萬精兵;再低一級放到州郡也是相當于刺史、太守、郡守等“官秩兩千石”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至于再低一級的官員,歷代“萬戶侯”一般極少有此例。

歷史上因為各個朝代的封賞制度不盡而同,即便是同一朝代的各個時期,甚至一個帝王的前后階段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對于“萬戶侯”到底如何賞,并沒有統一的標準。

漢朝“萬戶侯”的萬戶相當于什么呢?

一般來說,以漢朝的標準,能夠食邑五千戶以上的基本可以叫做萬戶侯了,不一定非要一萬戶才算數。

按照漢制“編戶齊民“,一戶相當于四口人,也就是說一萬戶人家,便是四萬人,在漢朝全國總人口五六千萬人,劃分為一百三十多個郡,一千一百多個縣來計算,“萬戶侯”的食邑相當于漢朝的一個縣的總人數了。

看到這里諸位是否大吃一驚,一個“萬戶侯”身價居然會這么高,窮盡大漢王朝的全部國力,這樣的高爵也僅僅最多只能供養一千個而已。

由此可想而知,“萬戶侯”身價如此之高,成為“萬戶侯”的標準自然也是非常高的。

兩漢四百年,田租一直在變,如果在在漢朝被封列侯,在有幸被皇帝賞賜一萬戶的食邑,成為“萬戶侯”,按照漢制田租十五稅一,也就是說,你能得到四千一百三十三石的糧,漢制一石等于今天的兩斤七兩,折算下來便是一萬一千一百六十斤糧食。

按照漢朝的物價,三公九卿的俸祿最高不過是四千石,地方上的刺史不過也是個兩千石的年收入,“萬戶侯”的“享祿”與大漢朝廷最高品級官員的俸祿基本持平,而且略有超越,關鍵的是“萬戶侯”如果沒有實際職務,根本沒有三公九卿們忙碌,是真正的“坐吃山不空”。

此后歷代基本上遵循漢朝的制度,“萬戶侯”的待遇大同小異,變化不大。

如果將“萬戶侯”的食邑換算成今天的標準,也就是說這一萬戶人家一年上繳的錢糧賦稅稅按照現代的標準來計算,平均一家3口人。

2018年中國國家稅務局通報的個人所得稅繳納額為一萬億元,平均到十四億人口,基本上每人每年繳納七百一十四元的個稅,一個三口之家一年上繳差不多兩千一百元左右的個稅,那么一萬戶的“萬戶侯”光是個人所得稅就可以有兩千一百萬的收入。

這還僅僅是個人所得稅,如果包括這一萬戶人家的勞務收入,商業活動的利潤,等等全部加起來,“萬戶侯”的總收入即財富總量是一個天文數字,年收入保守估計在兩千萬至五千萬之間,放到今天的時代,也是位于社會頂層的超級大富豪。

“萬戶侯”這種集經濟政治特權為一體的功勛貴族,是中國在封建社會時期,尤其是在君主專制制度下應運而生的爵位制度,目的是以顯赫的爵位,巨大的財富作為報酬,使得普天下有志報國的人們去建功立業,借此來維護政權的長治久安,而這些封候拜將的人們也就此名垂青史,并蔭及子孫。

種萱欲遣憂,叢薄空自綠。

洗心日三省,人亦不我榖。

誰能書窗下,草玄抱幽獨。

首藐官不遷,校書漢天祿。

身當萬戶侯,鼓吹擁部曲。

解佩著犀渠,張弓插雕服。

何時李將軍,射獵出上谷。

—宋·黃庭堅《圣柬將寓于衛行乞食于齊有可憐之色再次韻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漢朝的衰敗過程,也為后世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就像是諸葛亮說的那句“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一樣,大漢王朝就是毀于“小人”之手
劉秀建立東漢后,是如何對待西漢宗室的?
影響漢朝歷史軌跡的關鍵人物,共有4個人
他把皇帝當兄弟,皇帝卻只把他當工具
文景之治三十稅一,又連續13年不收稅,為什么國庫還會充盈?
強大的東漢為何衰敗?一首童謠給出答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侯马市| 柘城县| 宁河县| 达尔| 沭阳县| 江城| 洛浦县| 榆林市| 阳原县| 黔西县| 莱西市| 新绛县| 大埔县| 潮安县| 明溪县| 临桂县| 平谷区| 泊头市| 天台县| 加查县| 望都县| 舒城县| 湄潭县| 安阳市| 宝坻区| 襄垣县| 绩溪县| 开封市| 潜江市| 镇雄县| 屏边| 泰顺县| 屏东县| 惠水县| 五大连池市| 景洪市| 奉化市| 溧水县| 柘城县| 大宁县| 静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