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兩情相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愛情上升成為夫妻,那就是人類最親密的人際關系。
幸福美滿的夫妻,古詩詞里的贊美頗多,《詩經》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西漢的外交家,北海牧羊的蘇武,在他的詩《留別妻》里寫道:“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唐初四杰之一的盧照鄰,在他的詩《長安古意》里寫道:“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大體意思是,如果能像比目魚那樣成雙成對,死還有什么可怕的啊?如果能夠像鴛鴦一樣相愛相親,就算是神仙我也不羨慕啊。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夫妻一方離世而去,哀思便留給了在世的一方。感人至深的悼亡詩詞就出現了。
筆者選取了歷代著名的悼亡詩、詞各三首,全是有名的大家所著,都是悼念亡妻的,念之,感人至深,不禁讓人潸然淚下。按照詩詞的先后順序介紹吧:
一、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滎陽郡中牟縣(今河南省中牟縣)人,西晉時期文學家,早慧,有奇童之號。
才比子建,貌若潘安,說的這個潘安,就是潘岳。潘岳有著英俊的容貌和優雅的風度,是那時的美男子。他年輕時駕車走在街上,連老婦人都為之著迷,為了引起潘岳的注意,紛紛把水果往潘岳的車里丟,把車都裝滿了。
潘岳的妻子楊容姬,是西晉書法家楊肇的女兒。潘岳十二歲時與她訂婚,結婚之后,共同生活了二十六年。楊容姬卒于公元298年(晉惠帝元康八年)。潘岳夫婦感情很好,楊容姬逝世后,潘岳并未再娶,成為千古佳話,有“潘楊之好”的美譽。
楊容姬去世后,潘岳寫了許多悼亡的詩賦,除《悼亡詩》三首之外,還有《哀永逝文》、《悼亡賦》等,表達了潘岳與妻子的深厚感情。在這些悼亡詩賦中,《悼亡詩》三首都堪稱杰作,而在三首《悼亡詩》中,第一首傳誦千古,尤為有名。是潘岳于楊容姬去世一年后寫的:
《悼亡詩》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馀跡。
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恍如或存,周惶忡驚惕。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
春風緣隙來,晨霤承檐滴。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
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
詩意:時光流逝,冬去春來,你去了碧落黃泉,層層的土壤將我們永遠隔絕了。
我自己也很矛盾,到底走不走呢,想留在這里,可是你已經不在了,留在這里又有什么用呢?勉強遵從朝廷之命,轉變念頭,返回原來任職的地方。
看著我們共同居住過的房子,就想到了你。走進去就想起我們的種種經歷。雖然在羅帳、屏風之間再也見不到你的身影了,可是墻上還是掛著你的筆墨遺跡。
婉媚依舊,余香未歇。恍惚間,感覺你還在我身邊,直到看到你的遺物在墻上掛著,才想到你已經離開我了,心中悵然若失,還有點驚懼。
我們就像翰林鳥一樣,現今我卻形單影只,如同在河里一起成伴遨游的比目魚一樣,你中途的離開,讓我再難以前行。
冬去春來,寒暑流易,你去世忽已逾周年。又是春風襲人之時,早晨檐下雨水點點滴滴,讓人哀思。深沉的憂愁,讓我難以入眠,何時方能消卻?如同三春細雨,綿綿無休,盈積心頭。要想使哀思衰減,只有效法莊周敲擊瓦盆了。
筆者:以潘岳之才、貌 、職位,再娶易如反掌,卻未娶,真是癡情大丈夫啊!楊容姬雖死無憾啊!
二、元稹是唐朝大詩人,與白居易同科及第,結為終生詩友,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二十四歲的元稹迎娶了太子少保韋夏卿的小女兒韋叢,韋叢時年二十歲,她不僅賢惠端莊、通曉詩文,更重要的是韋叢雖然出身富貴,卻不好富貴,不慕虛榮。韋叢從富貴人家來到這個清貧之家,無怨無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關心和體貼丈夫,對于生活的貧瘠淡然處之。兩人百般恩愛,感情非常好。
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韋叢因病去世,年僅二十七歲。此時的三十一歲的元稹已升任監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開始,愛妻卻駕鶴西去,詩人無比悲痛。后來元稹寫了五首悼亡詩《離思》,筆者選其四:
《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詩意:曾經領略過蒼茫的大海,就覺得別處的水相形見絀。曾經領略過巫山的云靄,就覺得別處的云黯然失色。
即使身處萬花叢中,我也懶于回頭一望,這也許是因為修道,也許是因為你的緣故吧。
筆者:元稹的這首詩固然寫的很好,但是其后的所作所為,為人所不齒,實在是有負韋叢。
三、陸游和表妹唐婉的愛情悲劇,大多數人都耳聞能詳了,我前面的文章里也有過介紹,就不多說了,直接上陸游的悼念詩吧:
《沈園》其二
夢斷香銷四十年,
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
猶吊遺蹤一泫然!
詩意:你香消玉殞已過去四十多年,沈園里的柳樹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綿。
我自身也快要化為會稽山一抔泥土,過來憑吊你的遺蹤,還是淚落潸然。
筆者:自從二十歲與唐婉結婚,至八十五歲的老翁,唐婉始終在陸游的心里占據一席之地,梁啟超評價陸游:“亙古男兒一放翁”,唐婉有知,也應含笑九泉了。
四、王弗(1039年—1065年),蘇軾之妻,眉州青神(今四川眉山市青神縣)人,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十六歲即與十九歲的蘇軾成婚。作為進士之女的王弗聰明智慧,謙恭謹慎,知書達理。
一開始,王弗并沒有向蘇軾夸耀自己通曉詩書。每當蘇軾讀書的時候,王弗陪伴在旁邊,終日不去。看到蘇軾有遺忘的地方,她反倒給予提醒。好奇的蘇軾就問她別的書里的問題,王弗都能答上來,讓蘇軾又驚又喜,從而刮目相看。在蘇軾與訪客交往的時候,王弗經常立在屏風后面,傾聽談話,事后告訴蘇軾,她對這個人性格品性的看法,結果無不言中,可謂蘇軾絕佳的賢內助。
可惜天命無常,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王弗去世,年僅二十七歲,葬于蘇軾家鄉四川眉山的祖瑩。
十年之后,熙寧八年(1075),蘇軾擔任密州(今山東省高密)知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蘇軾夢見愛妻王弗,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詩意:你我夫妻訣別已經整整十年,強忍不去思念,可終究難相忘。千里之遙的孤墳啊,我怎么向你傾訴滿腹的悲涼。現在縱然相逢,你也認不出我了,我已經是灰塵滿面、兩鬢如霜。
昨夜我在夢中又回到了家鄉,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妝。你我二人互相看著卻默默無語,眼淚灑下千行。料想我每年想你悲傷的地方,就是那明月照耀下,長滿矮松的山岡。
筆者:蘇軾后娶王弗的堂妹王閏之,妾王朝云等。在這方面,也就是平常人啊。
五、賀鑄(1052~1125),字方回,北宋詞人,出身沒落貴族。以其'若問閑愁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而得'賀梅子'的雅號。
賀鑄長身聳目,面色鐵青,人稱賀鬼頭,賀鑄夫人趙氏,勤勞賢惠,也是皇家宗室之女。趙氏下嫁于賀鑄后,對他非常關心體貼,勤儉持家,夫妻伉儷情深,以苦為樂。然而不幸的是,在1100年趙氏卻不幸病故,葬于蘇州郊外。賀鑄在同年北上汴京述職,再返蘇州時,看到妻子的新墳,飽含深情地寫下了這篇著名的《鷓鴣天》。
《鷓鴣天》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詩意:再次來到蘇州,只覺得萬事皆非。曾與我同來的妻子啊,你為何不能與我同歸呢?現在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頭失伴的鴛鴦,孤獨的倦飛。
原野上,綠草上的露珠剛剛被曬干。我流連于舊日同棲的居室,又徘徊于壟上的新墳。躺在空蕩蕩的床上,聽著窗外的凄風苦雨,今后還有誰再為我深夜挑燈縫補衣衫!
筆者:賀鑄后來未再娶妻,癡情一片,趙氏九泉之下,也是最幸福的!
六、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清朝初年詞人。
盧雨蟬是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納蘭性德二十歲時娶年方十八盧雨蟬為妻,盧雨蟬“生而婉孌,性本端莊”,并且盧雨蟬也精通詩書古詩歌賦,是當時有名的才女。結婚以后,小兩口吟詩賦詞,問答應和,夫妻恩愛,感情篤深,新婚的美滿生活激發納蘭性德的創作靈感。但是僅過了三年,盧雨蟬因產后受寒而去世。
納蘭性德是一位重情重義的人,盧雨蟬的去世給他帶來了很大的打擊,納蘭性德一生寫五十多篇追悼盧雨蟬的詩詞,抒發對她的思念之情。
后來納蘭性德娶妻官氏,納妾顏氏,后納沈宛,江南才女。
《南鄉子 為亡婦題照》
淚咽卻無聲。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
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
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卿自早醒儂自夢,
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
詩意:無聲的流淚,只是痛悔從前沒有珍視你,對你太薄情。想憑藉丹青來重新和你相會,淚眼模糊、心碎腸斷,不能把你的容貌畫成。
離別時的話語還分明在耳,比翼齊飛的好夢半夜里被無端驚醒。你已早早醒來,我卻還在夢中。哭盡深更苦雨風鈴聲聲到天明。
筆者:納蘭性德青年喪妻,再娶也是正常。他對盧雨蟬用情太深,不能自拔,以至早亡。也無愧于癡情大丈夫之謂,盧雨蟬也應含笑于九泉!
以上六首悼亡詩詞,您認為怎樣呢?歡迎大家一起評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