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結果顯示,面對職場冷暴力,選擇忍耐或者正面溝通的,與選擇“以冷制冷”或者直接辭職的人數(shù)比例不相上下。其實,職場冷暴力,對人對己都是一種精神傷害。
既然冷暴力是一種精神傷害,法律對此有何規(guī)定呢?北京市海淀法院專門審理勞動糾紛案件的陳昶屹法官介紹說,由于冷暴力的特殊性,所以無論是勞動法還是勞動合同法,都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規(guī)定,因此目前不能作為正當訴由起訴用人單位。但是,如果領導有頻繁調動勞動者工作崗位,“故意刁難”導致勞動者不能完成工作任務等行為,即領導或同事通過“暴力”手段,表達出了“冷漠”,而且顯而易見違反了勞動合同法或者民法,傷害了勞動者合法權益,法院就可以受理。
除了尋求法律保護外,冷暴力的受害者自身該如何從職場冷暴力中突圍?職場心理學專家王金麗提出“三個理解”:理解環(huán)境,理解別人和理解自己。具體來說,理解環(huán)境,就是要理解企業(yè)對個人的期待;理解別人,即員工要學會換位思考,明白每個人都有壓力。若能找到“為了公司利益”這一共同點,也許會對解決問題有所幫助;最后,很關鍵的一點就是理解自己。員工要明白同事對自己的態(tài)度,有時是源于自身的感受。“對于一些‘感到冷’的職場人士來說,希望他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溫暖自己的心靈,然后去溫暖身邊的人。這樣可以讓自己體會到暖意,然后將這種良好的情緒帶入職場中。”王金麗指出。
一些職場人士,也用切身體驗為化解冷暴力支招:辦公室也是一個集體,對于同事組織的活動,要積極參與;首先要讓自己心情愉快,才有可能讓整個辦公室處于愉悅的氛圍中;讓同事和自己一起分享“領導的褒獎”,有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闖過招聘的獨木橋,不少畢業(yè)生過五關斬六將終于進入入職實習期。眼看著即將摘到勝利的果實,半只腳已經踏進職場的新人們面對著日復一日的復印、打雜、跑腿買外賣、無所事事地枯坐,似乎漸漸消磨掉最初的熱情。抱怨、失意、不得志……畢業(yè)生入職實習的種種遭遇都在訴說著自己與職場的“水土不服”。自視為貴族、好高騖遠、傲氣十足、能力有限卻又想享受格格般的特權,和同事也“格格不入”,面對成為“格格黨”的職場新人們,過來人也有話要說。
打雜、加班、瑣事一大堆
新人抱怨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打雜的!
去年11月份筆試、12月群面、單面,連闖三關之后,南京某高校中文系畢業(yè)生小俞終于得到了錄取通知。1月份去出版社實習,眼看著自己的夢想即將進入現(xiàn)實,小俞對職場生活充滿了期待。不曾想一周后,小俞即從夢想的云端直跌至地。
“正經事輪不到我,我干的都是些跑腿買飯的活兒。”英雄無用武之地、所用非所學讓小俞很受傷。每到中午,訂餐的任務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入職輩分最小的小俞頭上。“這個要吃蓋澆飯,那個想吃三鮮面,把訂餐電話塞給我,他們就撒手不管了。”除了打雜,更多的時候小俞是無所事事地枯坐,“主任讓個老前輩帶我,他分給我一個電腦桌就完了。”除了訂餐、打印、整理文件,小俞更多的時候像是辦公室里的隱形人。除了打雜沒人告訴小俞應該干什么。“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打雜的!”辦公室遭遇冷暴力,讓小俞很是憤憤不平。
過來人支招放低姿態(tài)是入門的訣竅
劉小姐被最近公司進來實習的一批新人雷倒了。某天,劉小姐辦公室的打印機壞了,她讓一個實習生去找網絡部來維修。只見實習生坐在座位上,屁股動也不動。劉小姐又說了一遍,實習生也按捺不住,“我又不是來打雜的!”同事看不慣過來幫腔,“說你呢,去找人來修啊!”誰知實習生油鹽不進:“我和我老師在說話,關你嘛事!”
對于公司這批87、88后的新同事,劉小姐的評價是:眼高手低、太過自我。“覺得這也不好,那也看不慣,可真把任務交給他們,最后總是差一口氣。”有次,劉小姐讓新同事去主任辦公室傳真文件,結果新同事傳真時果斷地掛掉了主任的電話,把主任晾在一邊。“打雜活事小,可也能看出一個人工作態(tài)度和處理藝術。我們當年不也都是這樣過來的嗎?”劉小姐提醒職場新人應該本著“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精神來對待初入職場的每件小事。“大學生別太清高,首先要學會的就是放低姿態(tài)。”
領導、同事、人際難應對
新人委屈同事吃飯,我成了孤家寡人
從最近到一家網絡技術公司入職實習以來,小徐幾乎天天都是一個人吃午飯,一個人下班回家,從不主動搭訕辦公室的其他員工。每次看到同進公司的幾個新人與同事們談笑風生,他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他只好安慰自己:“我是做技術的,只要工作表現(xiàn)突出,領導總能意識到我是個人才。”
開始去餐廳吃飯,小徐和新人們同進同出。隨著其他人逐漸融入了新環(huán)境,小徐愈發(fā)覺得自己與周圍人格格不入起來。同事吃飯時說說笑笑,小徐插話總是索然無味。漸漸地,同事相約吃飯漸漸孤立了小徐,一個多月下來,他發(fā)現(xiàn)自己被懸空了!
過來人指點聯(lián)絡感情,別把自己當外人
在南京一家外貿公司工作的海燕性格開朗,自稱和公司的老同事是自來熟,“同事外出聚餐,我總是跟著去蹭飯。”經常蹭飯,海燕和同事們漸漸蹭出了感情。
“冷暴力”可能是員工的一種心理投射,有的員工內心缺少安全感,特別渴望得到溫暖和關注,因此,他對周圍的人有更多的期待,如果未能如愿,會感到失望和冷意。
職場“冷暴力”普遍存在
智聯(lián)招聘網站一項逾萬名職場人士參與的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以上的職場人曾遭受過職場“冷暴力”。
資深人力資源專家張雅認為,所謂職場“冷暴力”,通常是指上司或同事用非暴力的方式刺激下屬或同事,導致對方情緒受挫心靈受傷的行為。“打個比方,從前被皇帝拋在腦后長期不理不睬的妃子,遭遇的便是職場冷暴力,如果該妃子甚至被派去打掃庭院端茶倒水,那就是相當嚴重的職場冷暴力。”
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某跨國公司白領鄭媛,懷孕后驟然察覺職場冷暖,在她妊娠反應最嚴重的懷孕初期,老板拒絕了她在家辦公的申請,趕緊招聘新人接替她的工作,并催促她及時交接工作,“不著急,生孩子是大事,哺乳期結束再回來上班也來得及!”鄭媛二話不說,收拾東西樂顛顛地回家了,回過味兒來后又忍不住念叨:“他們這是為我好呢?還是想趕我走呢?”
張雅對記者表示,跟閱歷豐富的職場前輩相比,有些80后職場人顯得天真些,普遍心靈成長比較慢。正是這類“很傻很天真”的年輕人,往往更容易遭遇“職場冷暴力”。
調查顯示,職場人遭受的“冷暴力”中,以“不受領導重用”達44.5%的比例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拼命工作而升職、加薪總是輪不到自己”,比例為41.2%;排在第三位的是“領導時常給自己小鞋穿”,如安排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例為29.2%.
剛入職的新人常抱怨主管給自己分配的工作技術含量低,公司里前輩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匯報工作時上司態(tài)度不冷不熱等,歸結為“職場冷暴力”,典型言論如下:“哎,成天干活那么辛苦沒人體諒,白眼倒是沒少挨,真不想在這種充滿冷暴力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待下去了!”
年輕職工求助心靈成長書籍
余小姐在一次部門會議中發(fā)現(xiàn)上司的方案有缺陷,她當即指出。從此,她發(fā)現(xiàn)上司對她的態(tài)度完全變了,把她視為空氣,對她不聞不問。余小姐終于難以忍受,選擇辭職。
和余小姐不同,宋先生的苦惱來自于同事。原先,他一直和同事相處融洽,最近,有消息傳出,他將是部門經理的熱門人選。此后,他漸漸發(fā)現(xiàn),一些老同事開始孤立他。
有專家分析了冷暴力中的“施暴者”心理:對別人使用冷暴力的人,大部分在其成長過程或職業(yè)生涯中,遭遇過類似情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實施職場冷暴力的人,會使用一種相對偏激的方法去處理問題,這種行為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自我保護,他們以為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但沒有想到這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復旦大學博士后、職場心理學專家王金麗老師談到,從外在原因看,經濟環(huán)境、企業(yè)業(yè)績、公司內部競爭等可能是職場冷暴力產生的原因;從內在因素分析,職場冷暴力和當事人的主觀體驗有關,“冷暴力”可能是員工的一種心理投射,有的員工內心缺少安全感,特別渴望得到溫暖和關注。因此,他對周圍的人有更多的期待,如果未能如愿,會感到失望和冷意。
郝芳也是自感遭遇職場“冷暴力”人群中的一員,由于身邊沒有合適的人可以商量,心情一直抑郁,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在看過一些心靈成長類書籍后,發(fā)覺非常適用,很多困惑得到了解決。放下心結的郝芳工作狀態(tài)越來越好。
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流行心靈成長類書籍,主要是因為社會競爭壓力增大,很多職場人士心理壓力巨大,精神困惑,于是一些慰藉精神、指導人生類的書籍開始熱銷。
郝芳對記者說:“過去我常有抱怨,看過一些相關書籍后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讓你做小事是為了奠定做大事的基礎,不把你放在眼里是因為你什么都不會,匯報工作收效不佳是因為你沒領會領導意圖,而不是什么人成心跟你過不去。在這種情況下,與其抱怨遭遇”職場冷暴力“,不如以開放性的狀態(tài)加強人際溝通和學習,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素養(yǎng),盡快贏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企業(yè)應關注職工心靈成長
“現(xiàn)在很多企業(yè)員工基本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感情上比較脆弱,看問題比較直接,一旦有事情發(fā)生,就不知道怎么處理,這就需要疏導。工作壓力不僅損害個體,也會影響到企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并最終導致經濟損失。”心理咨詢師謝平對記者表示。他建議,企業(yè)應關注職工的精神福利,請一些咨詢師給員工做心理輔導。
據了解,90%以上的世界500強企業(yè)都提供員工的情緒管理服務,一些企業(yè)專門設置了放松室、發(fā)泄室、茶室等,來緩解員工的緊張情緒;或者制訂員工健康修改計劃和增進健康的方案,幫助員工克服身心疾病,提高健康程度。
一些企業(yè)家也逐步認識到關心員工心理的重要性。他們認為,維護員工心理健康對公司生產效率的提高會有幫助,而且還可以給員工一種人文關懷。一位民營企業(yè)家坦誠地告訴記者:“你說公司關心員工,對員工福利照顧得很周到,但不關心職工的快樂,那怎么能叫關心職工呢?怎么體現(xiàn)人文關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