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個性問題的自我調適
教師的個性心理問題,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較為明顯。這是因為具有不同個性類型特征的人,對各種致病因素的認知是不同的,對各種社會生活事件及心理沖突等的情緒反應也不同。屬于外向型個性的人,雖然情緒反應較為強烈,但體驗的深刻程度不大,情緒的持續時間也不長,恢復心理平衡較容易;屬于內向型個性的人,情緒反應深刻而持久,恢復心理平衡的過程較長。臨床資料表明,某些特殊個性,常常成為某些神經癥的發病基礎。例如,具有謹小慎微、求完善、拘謹呆板、敏感多疑、責任心過重,或苛求自己等個性特征的人,易患強迫性神經癥。具有富有暗示性、情緒多變、容易激動、自我中心等個性特征的人,易得癔病。
沖動和緊張是教師經常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問題。
(一)沖動
如何看待沖動?
沖動是指由外界刺激引起,爆發突然,缺乏理智而帶有盲目性,對后果缺乏清醒認識的行為缺陷。
沖動靠激情推動,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其行為缺乏意識能動調節作用,因而常表現為感情用事、魯莽行事,既不對行為的目的作清醒的思考,也不對實施行為的可能性作實事求是的分析,更不對行為的消極和不良后果作理性的評估和認識,而是一廂情愿、忘乎所以,結果往往后悔莫及,甚至鑄成大錯,遺憾終身。
沖動通常在受到外界強烈刺激的情景下出現。此時意識偏狹,語言舉止很難受到中樞神經的有力調節和控制,結果語言出格、行為失當,冒然行事,以致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性。例如受到侮辱后把人罵得狗血噴頭、爭執時遭人推搡而還以拳頭把人毆傷等;兒童則往往表現為踢人、咬人。沖動也可以在怨恨和憤懣長期郁積于胸無法排遣而在外界出現微不足道刺激的情景下發生,此時外界的刺激只是個導火線,同樣也會產生破壞性的后果。例如某種需要因人為因素長期得不到滿足、或始終得不到公正待遇、與某人長時期矛盾隔閡而難以消解等,這時就會因一件小事而大發雷霆、大動干戈,以釋放日積月累的內在緊張性;兒童則會表現為無理哭鬧、大聲叫喊和扔東西、頭撞墻。沖動還可以在我行我素慣了,容不得半點冒犯而偏偏遇到抵觸的情景下發生,在這種情況下稍受抵觸便走極端,或硬上蠻干,誰也休想阻擋,或絕情寡義,顧不得友誼親情,結果常常弄得尷尬萬分、狼狽不堪。
沖動的表現?
沖動型不良個性的教師容易出現爆發性的激情,如在頑皮學生給青年教師取綽號或在某些方面冒犯教師的時候。有這種不良個性傾向的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不顧師德,重重體罰學生。在個性測驗結果中,穩定性獲低分的、緊張性獲高分的青年班主任有產生這種不良個性傾向的可能。有這種沖動型傾向的青年班主任在教育管理班級過程中,往往情緒不穩定,幼稚,意氣用事,缺乏耐心,不能自制,甚至為所欲為,不尊重社會規范和職業道德。學生對這樣的老師既畏懼又反感,抵觸情緒很大。
具體表現:(1)一發火就罵人、砸東西,甚至打人。(2)情緒反應十分簡單,缺乏幽默感,不會開玩笑,對于滿意的事沉默不語,對不滿意的事常會通過吵架、發脾氣等方式解決。(3)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心理防御的方式只有一種,就是發泄。(4)對很小的事也沉不住氣。(5)一點就著,什么事都干得出來,當然不能自控,事后又特別后悔。(6)聽不進任何人的勸說,尤其在情緒激動的時候。
【問題調適】
沖動情緒,它是一種短時間的、暴風驟雨般的、極度緊張的情緒體驗,同時也是一股巨大的心理能量。具體講,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緊張性。當一個人處于激情狀態中的時候,會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越來越高漲,身上就像著了火似的,難以控制。其二,暫時性。它像暴風雨一樣,來得猛,去得也快。其三,爆發性。處在激情狀態中的人,會竭盡全力地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充分釋放自己的心理能量。其四,盲目性。人在激情狀態下,其認識范圍驟然縮小,分析能力下降,別人的勸告及過去的經驗都被掩蓋掉,因而常常不能正常地處理問題。下面介紹一些控制情緒的方法:
1.調動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緒,使自己冷靜下來。
化解沖動首先要克制。噴發的激情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只要想辦法抑制片刻,就可以避免動拳頭的沖動。一般可采取兩種方法:一是忍耐。盡管沖動情緒像匹野馬,但韁繩還是在自己手中。當別人對你說了不中聽的話,甚至羞辱性的話,你可以在心里默念“我不發火”、“我不在意”等,也可以在心里默背詩詞或文章等,這樣能使消極激情變弱。二是謙讓。清朝有個叫張英的在京城做官,在家鄉他的鄰居砌圍墻,分厘必爭,張英的家人非常氣憤,向張英告狀。張英回信賦詩勸導家人說:千里修書只為墻,讓其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誰見昔日秦始皇。家人見詩后,馬上把圍墻讓后三尺,于是就有了六尺巷的美談。
在遇到較強的情緒刺激時應強迫自己冷靜下來,迅速分析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再采取表達情緒或消除沖動的"緩兵之計",盡量使自己不陷入沖動魯莽、簡單輕率的被動局面。比如,當你被別人無聊地諷刺、嘲笑時,如果你頓顯暴怒,反唇相譏,則很可能引起雙方爭執不下,怒火越燒越旺,自然于事無補。但如果此時你能提醒自己冷靜一下,采取理智的對策,如用沉默為武器以示抗議,或只用寥寥數語正面表達自己受到傷害,指責對方無聊,對方反而會感到尷尬。
2.用暗示、轉移注意法。
化解沖動要及時轉移。大量事實證明,沖動情緒一旦爆發,很難對它進行調節控制,所以,必須在它尚未出現之前或剛出現還沒升溫時,立即采取措施轉移注意力,避免它繼續發展。比如,可盡力讓自己想一些無關的事,干一些其他的活,腦子不閑,手腳不停,就能擺脫因發怒帶來的思想負擔。所謂眼不見、心不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使自己生氣的事,一般都是觸動了自己的尊嚴或切身利益,很難一下子冷靜下來,所以當你察覺到自己的情緒非常激動,眼看控制不住時,可以及時采取暗示、轉移注意力等方法自我放松,鼓勵自己克制沖動。言語暗示如"不要做沖動的犧牲品","過一會兒再來應付這件事,沒什么大不了的"等,或轉而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情,或去一個安靜平和的環境,這些都很有效。人的情緒往往只需要幾秒鐘、幾分鐘就可以平息下來。但如果不良情緒不能及時轉移,就會更加強烈。比如,憂愁者越是朝憂愁方面想,就越感到自己有許多值得憂慮的理由;發怒者越是想著發怒的事情,就越感到自己發怒完全應該。根據現代生理學的研究,人在遇到不滿、惱怒、傷心的事情時,會將不愉快的信息傳入大腦,逐漸形成神經系統的暫時性聯系,形成一個優勢中心,而且越想越鞏固,日益加重;如果馬上轉移,想高興的事,向大腦傳送愉快的信息,爭取建立愉快的興奮中心,就會有效地抵御、避免不良情緒。
3.在冷靜下來后,思考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在遇到沖突、矛盾和不順心的事時,不能一味地逃避,還必須學會處理矛盾的方法,一般采用以下幾個步驟: ①明確沖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雙方分歧的關鍵在哪里? ②解決問題的方式可能有哪些? ③哪些解決方式是沖突一方難以接受的? ④哪些解決方式是沖突雙方都能接受的? ⑤找出最佳的解決方式,并采取行動,逐漸積累經驗。
化解沖動要善于逆向思維。所謂逆向思維,即反向思考。當你情緒沖動,一時又難以克制時,應多想一想別人的處境,想一想一時沖動可能釀成的惡果,想一想犯錯會使自己的親人怎樣痛苦。“回頭想”,可以把自己的思緒從憤怒的指向中拉回來,使你的過激情緒降下溫來。
4.平時可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訓練,培養自己的耐性。
可以結合自己的業余興趣、愛好,選擇幾項需要靜心、細心和耐心的事情做做,如練字、繪畫、制作精細的手工藝品等,不僅陶冶性情,還可豐富業余生活。
5. 化解沖動要注意提醒自己。
對沖動的克制,有時還特別需要得到外部的提醒或幫助。譬如,林則徐每到一處,都在書房最顯眼的地方貼上“制怒”的條幅,隨時提醒自己不要沖動發火。這些辦法并不復雜,我們也可以立個座右銘,經常告誡自己,也可以請自己朋友,時常提醒自己,特別是在自己與他人發生矛盾沖突時,能及時警示,使自己迅速從沖動情緒狀態中解脫出來。
(二)緊張
從辨證的觀點看,壓力對人有利也有弊,它既能使人產生積極的行為和情緒反應,也能使人產生消極的行為和情緒反應,長期的心理壓力會對教師產生諸多不良的影響,如緊張。
緊張的表現?
心理壓力對教師的直接影響
短期影響:情緒亢奮或躁動、活動力增加、身心能量損耗較快。
長期影響:憂郁或煩悶情緒、身心能量耗竭、免疫力下降、思考與記憶力減退。長期的職業壓力可造成職業倦怠,影響情緒,嚴重的可導致焦慮癥、抑郁癥甚至自殺等惡性事件。
⑴ 負性生理反應:
① 心率加快,血壓升高;頭暈、心悸、心慌等
②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腸胃失調,如潰瘍;
③ 四肢乏力、容易疲勞;
④ 經常頭痛,特別是偏頭痛;
⑤ 肌肉緊張、疼痛;
⑥ 睡眠質量差;失眠、多夢
⑦ 罹患心身疾病,例如腎損壞、糖尿病及低血糖病、精力衰竭、心臟病、胃病、頭暈目眩、心率紊亂、中風等等。
⑵ 負性心理反應:
雖然面臨壓力時每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但是在心理方面也會表現出某些共同點,例如:
① 焦慮:焦慮是指人內心的不安、恐懼、困擾和緊張的感受,有時還伴有生理上的不適,如心跳加速、肌肉緊張、呼吸急促、胸悶、淌汗、惡心、不思飲食、注意力渙散、尿頻、失眠等現象。這是最常見情緒反映,其主要特征是恐懼、緊張、憂慮、擔驚受怕;或面臨具有威脅性的事件,感到迷惑和無助,猶豫彷徨,無所適從;或者焦躁不安,性情急躁,倉促決斷,貿然行事,從而貽誤良機或釀成大錯。它會妨礙人的智力的發揮,降低人的適應能力。
② 退縮和抑郁:抑郁是由多方面的不良感受組成的一種心理壓力的情緒。如自卑感、認同危機感、失落感、孤獨感、負罪、自責感、失望感等。這些方面的不良感受往往會使人表現出抑郁寡歡、疾首蹙額等神情,以及產生憂心忡忡、傷感、煩悶和愁苦的心態。面對強大的壓力事件,個體感到自己無力應對,由于頻頻受挫而產生挫敗感,喪失勇氣,變得被動、退縮。對很多事情缺乏興趣,對自身、他人和社會事件及以往感興趣的事情不再留意;自我評價降低,傾向于自我責備和貶低;精力潰散,記憶力衰退,遲疑不決,感到愁苦、內疚、疲憊不堪、冷漠無助、無能、自卑及無價值感等。
③ 情緒暴躁、易激惹:一旦遇到重大挫折或稍不順心的事情,一律表現為情緒失控,例如暴躁、過分激動、容易發怒、不分青紅皂白的指責別人,遇到沖突,反應過于激動和好斗,對情緒和行為缺乏必要的控制力。
④ 習得性無助:面對壓力,由于自己頻頻遭受挫折,或者觀察到他人反復受挫,而喪失勇氣和斗志,失去自信心,動機缺乏,表現為軟弱、消極、被動、無可奈何和態度冷漠,諸事聽天由命,不思進取。
⑤ 注意力分散:由于長期應對壓力,變得疲憊不堪,注意力分散,注意范圍縮小,不能專心致志地從事教學任務,在面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時,持續時間縮短,感覺疲勞,績效下降。
⑥ 厭煩和工作不滿:缺乏成就感,隨著挫折感的累加,對工作的滿意度逐漸下降,喪失工作興趣,對工作不滿意,抱怨增加,工作消極、拖沓,對工作產生對抗情緒,不良情緒一旦轉嫁和遷怒于學生,極易引發教學事故。
⑶ 負性行為反應
① 服藥、去醫院增加;② 飲食過度;③ 冒險行為增加;④ 攻擊性行為;⑤ 工作拖拉、效率低;⑥ 與家人和朋友關系惡化;等等。
【問題調適】
壓力管理,可分成兩部分:第一是針對壓力源造成的問題本身去處理;第二是處理壓力所造成的反應,即情緒、行為及生理等方面的紓解。
教師的壓力管理策略:
1、社會支持策略
社會支持的種類:
⑴ 物質性支持:提供必要的物質資料;⑵ 情緒性支持:提供積極的情緒鼓勵;⑶ 尊重性支持:尊重對方增強其信心;⑷ 信息性支持:提供關于事件的信息;⑸ 技術性支持:提供解決問題的策略
完善社會支持系統:
⑴ 爭取學生的協助;⑵ 爭取領導的支持;⑶ 同事協作、共同抗壓;⑷ 家校合作、形成合力
2、改善認知策略
認知重建:問題并不是問題,只有看問題的問題才是問題。
(1)變化性和不確定性(生活中充滿變數,充滿難以預料的變化。有變化的生活才是正常的生活,絕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和生活。學生是可變的,生活是可變的,自己是可變的,他人也是可變的。生活中本來就充滿坎坷,遭受任何挫折都是正常的,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2)不完美性。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性,接受現實中有缺點的自己,同時也容忍他人的缺點。相信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完美,沒有人能夠不犯錯誤。
(3)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公正。正確認識和對待挫折,不可過分苛求公正。
(4)信任自己和別人(同事是最好的“減壓”醫生,日本的白領早已流行一種觀念,即同事就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
(5)決定我們命運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別的什么。(努力做一個內控者)
3、問題解決(積極應對)策略
面對壓力事件人們往往有兩種選擇:一是積極應對,二是消極逃避。對于后者,盡管可以暫時緩解心理壓力,但是暫時逃避的結果是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重又設置了潛在的障礙,隨著這種障礙的不斷累積,必定會對自己造成更大的壓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較理想的選擇是面對壓力事件,深入分析,沉著應對。
處理問題態度為冷靜面對并解決,問題克服過程的標準步驟如下:
(1)認清壓力事件的性質;(2)理性思考及分析問題事件的來龍去脈;(3)確認個人對問題的處理能力;(4)累積尋求能幫助解決問題的信息;(5)運用問題解決技巧,擬定解決計劃;(6)積極處理問題(7) 若已完全盡力,問題仍無短時間克服,則表示問題本身處理的難度甚高,有可能需要長期奮戰不懈,除了必須培養堅忍不拔的斗志之外,可能還需要其它的精神力量支持。
4、職業發展策略
要減弱心理壓力的不良反應,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只有通過學習、進修,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應對壓力的能力,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做到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5、時間管理策略:
⑴ 考察自己時間管理的特點
⑵ 將每件工作依重要性和緊迫性排序
⑶ 要有效計劃和安排時間
⑷ 改正自己的做事偏好
⑸ 提高做事的效率
⑹ 學會積零成整
⑺ 學會說“不”:學會合理地拒絕
6、目標管理策略:
檢視自身目前狀況,找出缺陷和不足;總結成敗經驗,發現自身工作優勢;
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三年或五年目標:包括學業目標、工作目標等,并對目標進行細化,具體到目標細節和每個階段的發展任務;
制定實現目標的具體措施;
完善監督執行機制:一是自身監控,二是通過組織管理實現目標監控;
反饋與總結:對每個階段、每項細節的實現情況進行總結、反思,并對完成情況進行獎勵。
7、資源整合策略:
當教師感到教學壓力過大,常常陷入對工作難以應付的窘境時,這顯示出自身教學資源瀕臨枯竭的一個征兆,表明你需要學習、進修,需要重新整合自己的教學資源,需要充電了。
回顧總結、及時反思,不斷積累自身教育資源
學習進修、參加研討,及時獲取新的教育資源
8、身體放松策略:
(1)運動
溫和地轉動頭部,頸部,或伸懶腰,動動肩膀等
(2)音樂放松
當你煩躁不安時,聽舒緩,流暢,平靜的音樂;當你抑郁焦慮急需發泄自己的憤懣時,聽一些激蕩的音樂,有利于宣泄情緒,使心情平復。
(5)冥想
選擇一個寧靜舒適的場所,閉上眼睛,想像自己靜臥在寧靜的草原或是平靜的海灘上,望著遠處緩緩起伏的波浪,諦聽草原深處或海濱傳來的細細的聲音,使自己逐漸進入一種舒緩、寧靜的氛圍中,融入自然,忘卻煩惱,從而使心靈得以平靜。
(6)睡眠
形成有規律的作息制度,定時睡眠,睡覺之前盡量不作情緒性的思考,保證睡眠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