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經方會議馮學功教授講稿:經方治療失眠
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馮學功
· 有資料顯示,在我國有20%~3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睡眠疾病,老年群體的發病率占40%。
· 據新近一次全球睡眠中國區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存在失眠的人群高達42.5%,且此狀況有上升的趨勢。
何謂失眠
失眠通常指患者對睡眠時間或質量不滿足,并影響白天社
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失眠表現:
睡眠潛入期: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
睡眠維持:夜間覺醒次數超過2次或凌晨早醒;
睡眠質量:多惡夢;
總的睡眠時間少于6小時;
日間殘留效應:次晨感到頭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失眠的分類
·失眠癥——原發性失眠 占失眠者的15%,甚至5%。
·失眠——繼發性失眠 《素問·逆調論》:“胃不和則臥不安。”
·失眠癥的治療原則是以糾正睡眠障礙,改善睡眠狀態為主,對兼癥的治療只是輔助治療;而繼發性失眠的治療原則則是以積極治療原發病為主,糾正失眠為輔。
我們的教科書
·陰陽失和是失眠的關鍵所在。
·一般分為肝郁化火、痰熱內擾、陰虛火旺、心脾兩虛、心膽氣虛這五型辨證治療。
·龍膽瀉肝湯、溫膽湯、朱砂安神丸、歸脾湯、酸棗仁湯等為常用方。
經方——治療失眠的新天地
·76、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319、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303、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經方——治療失眠的新天地
·四逆散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潛陽封髓丹
·黃連阿膠湯
·大柴胡湯
·外臺茯苓飲
·半夏瀉心湯
·酸棗仁湯
·………….
失眠效方——四逆散
《傷寒論》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驗案舉例1:孫某,女,59歲。
初診(2013年11月18日):失眠1個月。1個月前因突發眩暈,不能站立,惡心嘔吐,被診為耳石癥,經復位輸液等治療后眩暈緩解,但因同時發現血壓高,遂焦慮不安,經常難以入睡,甚至3~4小時才能入睡,且多夢易醒,再睡困難,有時徹夜難眠,心煩易怒,頭昏腦脹,需服安定才能入睡。曾服百樂眠、棗仁安神口服液等治療無效。現癥仍失眠,心煩,納可,無四逆,言語多,體力較好,易激動,無口干口苦,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少陽氣郁,四逆散方證。
處方:柴胡15克,白芍15克,枳實15克,茯苓30克,生龍牡各30克,菊花15克,炙甘草6克,顆粒劑,7劑,日1劑,開水化沖,分2次服。
二診(2013年11月25日):患者喜形于色,自述取藥后上午9時多始服第1袋即半劑藥,下午看演出中間休息時困意顯著。當晚入睡滿意,至復診時睡眠一值良好,心煩大減,頭昏感覺也無。血壓仍有時偏高160/80毫米汞柱。繼服上方7劑觀察。
·驗案舉例2:張某,女,52歲。廣州人。
·初診(2011年9月8日)入睡困難、多夢易醒3年。3年前無誘因經常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口中和,納可,無四逆,二便調。平素體力可,性情急躁易怒。因失眠經常服用安定。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處方:柴胡12g,白芍12g,枳實12g,茯苓30g,生龍牡各30g,炙甘草6 g,7劑。服藥1劑,當晚患者即鼾然入睡。
四逆散治療失眠臨證體會
·加減:常加茯苓30克,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
·方證把握:
①用于屬少陽病氣郁失眠者
②尤以年青者,白領,性急易怒,手足涼等見癥者為佳。
③體質一般較好
④脈象弦
失眠效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傷寒論》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組成:柴胡、黃芩、半夏、人參、桂枝、茯苓、大黃、龍骨、牡蠣、鉛丹、生姜、大棗組成。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解析
·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減而成,用于傷寒誤下致邪熱內陷少陽,造成氣機郁滯,虛實寒熱互見的少陽變證。
·體現了和解少陽兼鎮靜安神的治法。
·屬古代的腦病方,現在臨床用其治療精神神經心理疾病常有較好的療效。
·驗案舉例一: 劉某,女,41歲。
·初診(2009年11月3日):失眠1年。1年前始無誘因出現失眠,入睡困難,且多夢易醒,有時徹底難眠。需經常服用地西泮、艾司唑侖等藥催眠,也僅能睡數小時。睡眠不好則頭昏頭暈,精力差,工作能力下降。病后曾多方治療,效果欠佳。刻診:失眠,已連續3天徹夜未眠,心煩意亂,頭昏頭暈,納可,口中和,二便調。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
·失眠心煩,甚至徹夜難眠,舌尖紅明顯,病屬心火上炎,熱擾心神,陰陽不交,治當以導赤散加減。
·處方:清半夏30克,夏枯草30克,生地15克,黃連6克,竹葉10克,茯苓30克,丹皮10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
·加入半夏、夏枯草交通陰陽,肉桂引陽入陰,且與黃連相配,名為交泰丸,也起交通陰陽的作用。
·二診(2009年11月9日):上方連服6劑,寸效未顯,癥狀同前,且又感頭痛,舌尖紅,苔薄白,脈弦細。清心瀉火、交通陰陽不效。
·失眠嚴重,心煩不止,有時做惡夢
·處方:柴胡12克,桂枝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清半夏10克,茯苓30克,生龍牡各30克,大黃6克,葛根30克,川芎10克,刺蒺藜10克,黃連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
·三診(2009年11月17日):上方連服6劑,失眠明顯改善,每晚可睡5~6小時,不易醒,夢也較少,頭痛頭昏明顯減輕,心煩也減,入睡困難雖減但仍較明顯,納可,二便調。和解少陽、清熱安神有效,上方改清半夏為30克,以加強交通陰陽之力,繼服,水煎服,日1劑。
·驗案舉例二:張某,女,74歲。
·初診(2010年6月28日):頭昏、失眠10年。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昏,頭部緊束感,失眠,經常徹夜不眠,心煩,多慮,嚴重時面目紅赤,小便灼熱感,尿急,大便尚可,雙下肢輕度水腫,舌淡紅,苔白脈弦。查尿常規正常。由其女兒陪診。頭昏,情緒不穩,有精神癥狀,熱象明顯,脈弦。從少陽陽明論治,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合大柴胡湯加減。
·處方:柴胡12克,桂枝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清半夏18克,茯苓30克,大黃6克,生龍牡各30克,生石膏45克,吳茱萸10克,蒼術15克,白芍12克,枳實15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10克。顆粒劑,7劑。水沖服,日1劑。
·二診(2010年7月5日):其女代診,在向醫者深鞠一躬后,訴服上方1劑后開始每日腹瀉膠凍樣大便4~5次,無腹痛無里急后重感,第2、3日大便次數逐漸減少,至藥后5、6日大便變為正常便,日1次。隨著稀便的排出,頭目清爽,緊束感消失,失眠、心煩、面紅目赤、小便灼熱感均緩解,10年痼疾迅速緩解。因多年來其母心煩失眠,女兒不堪其擾,曾有自殺念頭。現其母病愈,高興異常,也要求醫者治其心煩疾患。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失眠體會
·鉛丹:鉛丹外用有清熱燥濕,斂瘡殺蟲之功,內服更能除熱下氣,鎮心墜痰,可治驚癇癲疾。由于含鉛,易造成鉛中毒,故應慎用。可用磁石代之,代赭石代之亦可。
·加減:
①口渴明顯,有陽明熱,可加生石膏清熱;
②“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可合用梔子厚樸湯以清熱行氣除煩;(79、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③舌紅或暗紅,質堅老,舌苔黃膩或厚或薄,舌面較干,有黃連藥征,可加黃連3~6克。
·生大黃的應用:該方后附有用法,“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由此處看,大黃為后下。臨床應根據患者大便具體情況應用,如便秘明顯者,即后下。平素經常用瀉下藥者也后下。如大便偏干,可不后下同煎即可。如大便不干者可減少大黃用量且用煎。
·半夏的應用:半夏治療失眠始自《內經》,半夏秫米湯即是。半夏可引陽入陰,交能陰陽以治失眠,但如做為一個治療失眠的通用藥似有不妥,臨證當以失眠有痰濁因素在內者為優。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中,半夏用量12~15克即可,如舌苔厚膩,痰濁之象明顯者,可加大半夏用量至30克。
·方證的把握:
① “胸滿煩驚”應是主要表現。胸滿即胸悶,煩即心煩,驚即驚悸、心驚膽戰,有的甚至不敢獨自一人在家,或周身緊張感。經常做惡夢也就應屬驚的范疇。
②小便不利不僅指小便不暢,更指小便頻數,臨床經常見失眠、焦慮者,夜尿頻繁,睡眠好轉后小便次數也相應減少。
③因本方證形成有痰濁因素,故舌苔應以膩或黃膩為主。
陽虛失眠
·《靈樞·大惑論》云:“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靈樞·邪客篇》指出:“今厥氣客于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行于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不瞑。”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胃虛冷和脾虛冷可致不寐。
·明代戴元禮在《秘傳證治要訣》“不寐有二種,有病后虛弱及年高人陽衰不寐”。
·《醫效秘傳·不得眠》:“心藏神,大汗后則陽氣虛,故不眠。”
·清代鄭欽安《醫法圓通》:“不臥一證,因內傷而致者,由素秉陽衰,有因腎陽衰而不能啟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氣即不得下降故不臥。”
·《蒲輔周醫療經驗·辨證求本》:“心陽虛,則善恐不樂,自汗,心悸,惕惕然而動,少寐。”
治療陽虛失眠的經方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二加龍骨牡蠣湯
·(潛陽封髓丹)
失眠效方——潛陽封髓丹
·潛陽丹為扶陽派鼻祖鄭欽安獨創,由炮附子、砂仁、龜板、甘草組成。
·封髓丹為《醫宗金鑒》方,由黃柏、砂仁、甘草組成。
·鄭氏在臨床上治療虛陽上浮之證時多將二方合用,療效顯著。后世醫家常采用鄭氏方法,云南吳佩衡稱二者合方為“潛陽封髓丹”。
·鄭欽安認為龜板得水中之精華而生,此處用它并不是為了養陰,而是用其通陰助陽。砂仁一般認為主要是行氣化濁和胃,但《本草經疏》認為其能納氣歸腎,是治療氣不歸元時的向導。
·諸藥合用,對氣不歸元,相火不能歸位上浮,擾動心神失眠者,可收到陽潛神安之效。
·驗案舉例:田某,女,71歲。
·初診(2010年6月24日):失眠約40年,加重3年。患者年輕時即睡眠欠佳,經常失眠,病初未介意,也未積極治療。近3年來失眠加重,入睡困難,每晚9時上床,至半夜甚至凌晨1時方能入睡,且睡眠時間短,易醒,需服安定才能睡3~4個小時。心煩,納可,大便干,2~3日一行。小便正常。舌淡紅苔白,脈弦。失眠伴心煩,按既往經驗,從少陽郁熱論治。
·處方: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
·柴胡12克,桂枝10克,黃芩10克,黨參10克,清半夏12克,茯苓30克,大黃10克,生龍牡各30克,合歡皮3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10克。顆粒劑,7劑。水沖服,日1劑。
·二診(2010年7月1日):藥后諸癥無變化,仍失眠。舌淡紅苔白,脈弦。老年女性,失眠日久,試從腎陽不足,相火不能歸位論治。
·處方:潛陽封髓丹加減。
·炮附子10克,砂仁15克,龜板10克,黃柏10克,肉桂6克,生龍牡30克,茯苓30克,炙甘草6克。顆粒劑,7劑,水沖服,日1劑。
·三診(2010年7月8日):失眠有好轉,入睡較前容易,有時不需要安定也可以入睡,不易醒,舌淡紅苔白,脈弦。溫陽治療有效,擊鼓再進。
·處方:7月1號方加肉桂至10克,磁石30克。顆粒劑,14劑。水沖服,日1劑。
·四診(2010年7月22日):失眠明顯好轉,已停服安定,10余分鐘即可入睡,不易醒,每晚可睡5小時,原有便秘,現大便通暢,日1行。舌淡紅苔白,脈弦。
·處方:上方將炮附子增至15克,余藥不變,繼服14劑。水沖服,日1劑。
潛陽封髓丹治療失眠體會
·方證識別:
①陽虛失眠者舌質不紅,舌苔較潤,可有口干但并不多飲,甚至有下肢水腫。
②雙下肢涼,或者全身畏冷,穿著較一般人多。
③一般夜尿頻。
④多為高齡,病程久,體質較弱。
·附子用量:一般從10克開始,逐漸加量,如怕涼明顯者,可從15克開始,一般加量至20克即可。顆粒劑筆者最大用量為30克,因系直接內服,未敢再嘗試更大劑量。如使用飲片,應學會識別合格的附子飲片及注意不同廠家之間的區別。需要指出的是:不能盲目追求附子的大劑量,將附子用于真正的陽虛患者,達到藥證相符,遠比大劑量重要。臨床實踐證明,只要藥證相符,常規劑量附子照樣可以獲得良效。
·加減:可加肉桂,以加強溫陽之力;可加龍骨、牡蠣、磁石,以加強鎮潛之力。
·因系虛證、久病,一般起效稍慢,需堅持服用才能顯效。
失眠效方——黃連阿膠湯
《傷寒論》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
組成:黃連、黃芩、芍藥、阿膠、雞子黃
·驗案舉例一:耿某,男,29歲。
·初診(2010年12月30日):失眠3月余。3月前無誘因出現失眠,入睡困難,易醒,多夢,心煩,晨起嘔惡,納差,口干明顯,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弦。失眠、心煩、舌紅。養陰清熱,治以黃連阿膠湯。
·處方:黃連30克,白芍20克,黃芩15克,阿膠10克,雞子黃(兌服)2枚。水沖服,日1劑,3劑。
·二診(2011年1月6日):服藥3劑后,心煩緩解,失眠明顯好轉,余癥悉減。近日因覺疲乏自行拔罐,拔后出現心悸、胸悶、雙手無力,眠差又顯。刻診:眠差,時心悸,胸悶,口干,鼻干,舌紅,苔白,脈弦。仍從養陰清熱安神治之,因胸悶明顯,合四逆散以行氣解郁。
·處方:柴胡12克,枳實15克,百合30克,生地15克,生龍牡各30克, 黃連30克,白芍20克,黃芩15克,阿膠10克,雞子黃(兌服)2枚。
·三診(2011年1月13日):藥后睡眠又明顯好轉,每晚可安睡6小時。胸悶緩解,口干也輕。舌質仍偏紅。病情向愈,上方7劑以善其后。
·驗案舉例二:李某,男,69歲。
·初診(2010年11月15日):失眠2個月,易醒,醒后不易入睡,每晚僅能睡3~4小時,病后未服用任何藥物治療,近幾日徹夜難眠。雖睡眠差,但次日無異常感覺,自感精力充沛,納可,二便調。舌略暗苔薄白,脈弦。既往高血壓病史4年余,血壓可維持在110-120/70~90mmH克,現堅持服用洛汀新片口服1/日。舌略暗,失眠,從血瘀論治,處以血府逐瘀湯。
·處方:柴胡12克,赤芍10克,枳實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桔梗10克,牛膝30克,炙甘草6克,7劑水沖服,日1劑。
·二診(2010年11月22日):患者仍訴失眠,服上方無效。舌略暗苔白脈弦。老人失眠,陽虛者多,試以潛陽封髓丹治療。
·處方:炮附子10克,龜板10克,砂仁10克,黃柏10克,生龍牡各30克,甘草6克,肉桂3克,7劑水沖服日1劑。
·三診(2010年11月27日):上方仍無效,入睡困難,舌淡紅苔薄白,脈弦。考慮患者雖失眠重,但白日生活如常,睡眠差對其幾無影響,有悖于常,應屬陽亢于外的一種表現,加之體質好,遂以清熱養陰安神法,處以黃連阿膠湯。
·處方:黃連30克,黃芩15克,白芍20克,阿膠10克,雞子黃2枚(沖),3劑水沖服日1劑。
·四診(2010年12月2日):服上方后睡眠可,能睡5~6小時,且醒后能入睡,入睡后醒的次數減少,舌淡紅苔白脈弦。
·處方:黃連30克,黃芩15克,白芍20克,阿膠10克,肉桂3克,夜交藤45克,雞子黃2枚(沖),7劑水沖服,日1劑。
·五診(2010年12月7日):睡眠已完全正常,問還需要不需要服藥,告之停藥觀察,生活調養即可。
黃連阿膠湯治療失眠體會
·方證要點:
①突出表現是心中煩,不得臥,此為主證。
②本方舌象應為比較重要的依據,舌紅應該明顯,一般舌苔應少。
·臨證處以大劑量黃連,以盡量保持經方原貌。
·本方口感較差,應預先說明。如應用雞子黃有困難者,可以加麥冬30克代之。
失眠效方——大柴胡湯
《傷寒論》103條:“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意指少陽病仍在,又出現嘔吐加重,心下急,郁郁微煩癥狀也即陽明證者,少陽陽明同治,和解少陽,清瀉陽明,以大柴胡湯治之。
組成:柴胡、黃芩、芍藥、半夏、枳實、大黃、生姜、大棗組成。
·驗案舉例:尉某,女,66歲。
·初診(2011年7月18日):失眠30余年。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需2~3小時尚能入睡,經常需服用安定片(最多時需3片)方可勉強入睡。曾多方診治,療效甚微。現患者眠差,入睡困難,頭暈,心煩,嘔惡,噯氣,納可,便秘,大便二日一行,舌淡紅苔白,脈弦。少陽陽明合病,和解少陽,清瀉陽明為法。大柴胡湯治之。
·處方:柴胡15克,白芍15克,黃芩10克,枳實15克,清半夏15克,川芎15g ,大黃10g ,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10g。顆粒劑,7劑,水沖服,日1劑。
·二診(2011年7月28日):服上藥后失眠顯著好轉,已不需服用安定即可入睡,仍感頭昏,頭脹,心煩,納可,二便調,舌淡苔白,脈弦。
·處方:柴胡15克,白芍15克,黃芩10克,枳實15克,清半夏15克,大黃10g ,川芎15克,生石膏20克,吳茱萸6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10克,顆粒劑,7劑,水沖服,日1劑。
大柴胡湯治療失眠體會
·方證要點:應有少陽證表現如口苦口干,心煩,納差,嘔惡等表現,同時有大便不暢或便秘,構成少陽陽明合病者。
·使用本方時,應注意體質及腹診。應以體質較好,腹部較大,心下按壓之飽滿,有抵抗感或有壓痛者較宜。此點較舌象更為重要。
·生大黃的應用:應根據患者大便具體情況應用,如便秘明顯者,即后下。平素經常用瀉下藥者也后下。如大便偏干或僅大便不暢,可不后下同煎即可。
失眠效方——外臺茯苓飲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組成:茯苓、人參、白朮、枳實、橘皮、生姜
功用:健胃去水,用于胃虛痰飲內停失眠者。
·驗案舉例一:王某,女,47歲,
·初診(2011年9月15日):失眠10余年,服中西藥可后好轉一段時間,停藥后病情又反復。現頭昏,失眠,入睡難,易醒,醒后常難以入睡,胃脘痞悶,噯氣,便溏,舌暗有齒痕,苔白,脈弦。治以溫中化飲為法。
·處方:黨參12克,茯苓30克,炒白術15克,生姜12克,枳實15克,陳皮30克。顆粒劑,7劑,沖服,日1劑。
·二診(2011年9月29日):服上藥后患者失眠較前好轉,入睡時間縮短,大便正常。效不更方,上方加生龍牡各30克,增強鎮靜安神之力,7劑繼服。
·三診(2011年10月6日)失眠明顯好轉,入睡時間顯著縮短,偶有夜間醒來亦可較快入睡。
·驗案舉例二:李某,女,68歲。
·初診(2011年10月6日):失眠20年。曾服中西藥多種,然失眠情況無明顯改善。表現為入睡困難,多夢易醒,醒后不易再入睡,經常服用安定方可入睡;頭暈,頭昏沉感,心煩,情緒低落,悶悶不樂,喜歡獨處,與家人關系欠佳,喜與朋友閑聊,語量多,語速快;胸悶,噯氣則舒,自覺胸脅脹悶不適,有氣體于腹部游走。口淡無味,口中粘膩感,每日刮舌苔,時有干嘔,食欲不振,腹部不適,腰酸腿軟,雙下肢不腫,無明顯涼熱感,大便不暢,服便通膠囊后2~3日1行,小便正常。舌淡紅,苔白厚膩,脈弦。患者心煩,時有干嘔,食欲不振,情緒低落,胸脅脹悶不適,頭暈,大便干,考慮為少陽陽明合病,處以大柴胡湯,治以和解少陽,瀉下陽明,
·處方:柴胡12克,大黃10克,枳實12克,黃芩10克,清半夏12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10克。顆粒劑,7劑水煎服。
·二診(2011年10月13日):服上方7劑后復診,大便略有好轉,然余證無明顯變化。考慮辨證有誤,重新審視患者主訴,情緒低落為主,口中粘膩感較為明顯,胸悶,噯氣則舒,時有干嘔,胸脅脹悶不適,食欲不振,苔白厚膩,考慮水飲內停所致諸癥,治以溫中化飲為法。
·處方:黨參12克,茯苓30克,炒白術15克,生姜12克,枳實15克,陳皮30克。顆粒劑7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2011年10月20日):7劑后心煩緩解明顯,失眠亦有所改善,大便每日一次,不敢停用便通膠囊,怕病情反復。予上方7劑繼服,失眠情況較前明顯好轉,曾停服安定片亦可每晚睡4至6小時,余癥亦明顯緩解。
外臺茯苓飲治療失眠體會
·納差、胃脹、大便溏、舌苔偏膩者;
·體質較弱、乏力者;
·可加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以鎮靜安神。
烏梅丸治失眠
·338、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烏梅丸組成: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十六兩 附子六兩 當歸四兩 蜀椒四兩 桂枝六兩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驗案舉例:裴某,女,81歲。
·初診(2012年11月19日):患者自年輕時即睡眠欠佳,但因對生活工作無明顯影響,也未介意。近10余年來,睡眠欠佳加重,表現為入睡困難,多夢易醒,每晚需服安定2片始能得到自己較滿意的睡眠,平素口干喜熱飲,周身畏寒,乏力,汗不多,精神差,納差,口淡無味,胃略脹,反酸明顯,易便溏,夜尿3-4次。舌紅苔薄而潤,脈弦細。辨證為厥陰病烏梅丸證。
·處方:烏梅3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黨參10克,炮附子15克,川椒10克,當歸12克,細辛3克,黃連6克,黃柏10克,生龍牡各30克。顆粒劑,7劑,水沖服,日1劑。
·二診(2012年11月29日):因家事遲來復診。藥后返酸減輕,失眠好轉,安定可服1片即能入睡,且多夢易醒減輕,夜尿多,大便不暢,舌紅苔薄白,脈弦。因畏寒、胃略脹,大便不暢,上方加炮附子加至20克、砂仁15克、枳實15克,以增強溫陽行氣之力。顆粒劑,7劑。
·三診(2012年12月6日):服上方后睡眠明顯好轉,對治療效果滿意。原每晚2片安定,現僅偶爾服用1片。返酸明顯減輕,大便成形。咽部不適、左側頭痛。舌紅苔白略干,脈弦。11月19日方加桔梗10克、天花粉18克以清熱利咽生津。顆粒劑,7劑。
烏梅丸治療失眠體會
1、烏梅丸是厥陰病主方。其證寒熱錯雜,虛實互見,其治則寒熱并用,攻補兼使。《傷寒論》中雖主要用其治療蛔厥,但目前該方是治療慢性疾病、疑難雜病有相應方證的良藥。
2、該方治療失眠時,其方證應是失眠的同時,伴口干,納差,畏寒,便溏,寒熱虛實并見,病屬厥陰者。可加生龍牡鎮靜安神之品。
小結
·治療失眠常用經方方證
·經方治療失眠方證辨證規律
·失眠在六經中均有分布
·經方治療失眠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