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三線建設是從戰備角度出發的,很多方面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在后來的經濟建設中帶來了一些負作用。
我們北京小三線的軸承廠也是一樣,建在山溝里,材料供應產品銷售都增加了負擔,那個年代職工的蔬菜糧食全靠城里運輸,增加了成本,我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每天回不了家。
開始時我們只能兩周回家一次。后來改為一周回家一次。
70年代時,清水澗沒有公共汽車,那時我們上下班必須乘火車。
先講一些我們乘座的火車的故事。
市郊列車
市郊列車和全國其它的旅客列車不同。比如那時我們上班還可以乘坐到張家口和沙城的慢車,市郊列車不屬于慢車,它比慢車慢得多。
市郊列車從永定門到清水澗那時要走3個多小時。這趟鐵路還有一個名字:京門支線,也稱京門鐵路,是詹天佑京張鐵路的輔助鐵路,是由詹天佑在1906年主持建造。原自西直門站南側車公莊分岔,西經五路、田村等站,達門頭溝的三家店、色樹墳、大臺各站至木城澗,共11站(含現豐沙線落坡嶺站),正線53.363延長公里。其修建是為將門頭溝的煤炭運抵西直門,供京張鐵路蒸汽機車燃料之用。單線行駛。這趟列車是1906年開通的,2008年已停止運營,運行了100多年。
它是北京乃至全國最短的客運火車,沿途許多車站只有乘降所而無車站供停靠,因而在上車前甚至都無法買到車票,沿途乘車的山民只能上車購買。這趟列車在公交不發達的1970年代,是山里鄉民們唯一的出行選擇,她又是門頭溝偏僻山鄉的一個歷史縮影和見證。
這趟列車之所以特別慢,是因為不僅在山里繞來繞去,而且走幾步歇一歇,需要停靠許多站。停站的時間特別長,還沒譜,不固定。有時一站能停20多分鐘。
其實直線距離可能不過20多公里,中間竟停10站之多!它們是:野溪站、28公里乘降所、斜河澗、丁家灘站、下葦甸、韭園乘降所、色樹墳站、王平村乘降所、落坡嶺站、清水澗站。到我們廠后,它要繼續向西行駛兩站:經大臺站、到木城澗站是終點。永定門到木城澗總共三個多小時。使我們每次回家都變成了一次乏味的長途跋涉。那時我們上下班只好在車上聊天、打撲克消磨時光。
每一個停靠的車站都有一個古老的故事:
三家店:高、王、殷三家大車店曾在此迎接各路客人,地名由此而來。
野溪站:當地村民看見一股泉水從山澗里流向永定河。因地處荒郊野外,得名野溪。
丁家灘:丁姓人家在此耕種,由此得名。
下葦甸:這一帶的蘆葦原來長得特別茂盛。對應地,在幾十公里外的永定河畔,還有一處葦塘,與這里遙相呼應,叫上葦甸。
色樹墳站:色樹墳:當地人念“shǎi”不能念“sè”。因原來有座王家墳,墳地里長了一棵色樹而得名。
大臺:原名定福莊,村里住著牛老漢,辛苦勞作卻生活貧窮,請來算命先生卜一卦,被告“要想吉利改村名”。村外有塊平地,像一個大臺子。算命先生說:“金牛臥大臺,代代會發財”,于是,就命名為大臺了。
木城澗:兩山之間大山澗,澗中樹木成森林,好像一座天然城門,于是得名。
在03和04號隧道之間,有一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小站,只有短短的平臺表明這里是個乘降所,除了銹蝕的機車停車位外沒有任何標志。人們直接叫它“28公里”。
進入21世紀,有去韭園觀古道采櫻桃的旅友在等車時玩笑,說司機肯定就像公交司機師傅一樣看這里沒人就不停了。車來了,果然招呼“以后往前站,不然我以為沒人不停車。”
韭園是這條路上最有故事的地方。 “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古代詩人馬致遠所描述的地方就是此地。半山上有馬致遠故居和京西古道。這里“群山之中,遍藏烏金”。據說,古時京城的很多物資,都是通過京西古道運載過來的。駝馬成群結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興盛一時。古道的石頭都被磨得光滑如鏡。
列車一開動,就會出現乘務員兼售票員在狹窄的車廂過道間一邊巡走,一邊吆喝著:打票啦,打票啦!票本夾在一個夾子上。如今,這種退役的經典車票已經成為火車迷們的看家藏品。
火車緩緩移動,仿佛時光倒流。車箱設備簡陋,衛生條件差,座椅為直板硬座。冬天的時候,車廂的空氣中飄蕩著淡淡的煙味廁所味。夏天必須向上打開沉重的玻璃窗,靠列車開動吹進風來乘涼,風中夾帶著蒸汽火車頭噴出的煙塵煤屑,常常迷眼。特別是列車爬坡時,粉塵灌到衣服領子里,一脖子灰。
車上的列車員和乘客大聲地打著招呼,乘客似乎大都是沿途居民,韭園上一批,色樹墳下一批,斜河澗又有上有下。他們好象互相都認識。帶著小小的口音,甚至有點聽不懂。那個年代這些人往往帶著籃子筐子,里面是山里的土產,核桃、杏、酸棗,還有烙餅饅頭菜團子,蔬菜糧食甚至活的雞鴨。
放眼望去,火車所到之處山巒起伏,景色相當養眼。火車慢悠悠地搖晃著前行,就貼著樹枝走,一不留神就被樹剮著、蹭著。路邊就是酸棗樹,棗還是青青的,恨不得伸手就能拽一顆下來。在行使途中,每遇到急轉彎,車下就發出刺耳的尖叫聲。火車途中要鉆好幾個長長的隧道。鉆山洞的時候,漆黑一片的好幾分鐘,什么都看不到。黑暗中,只有車窗外的風聲尖厲的呼嘯。有的時候覺得很刺激,不習慣的人甚至會感覺很恐怖.
因為鐵路是沿永定河而修的,東邊一側多靠山而行,西邊一邊大多是臨水。我們那時就喜歡選擇臨水一側的窗口,視野更開闊。夏天的時候,河里常有村民洗澡游泳,裸著身子一絲不掛毫不避諱。
當年的市郊列車,是一道充滿情趣的山鄉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