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4年三月,身在黃州的蘇軾接到新的任命書,到汝州任團(tuán)練副使。四月,蘇軾離開黃州到汝州赴任,途經(jīng)江西九江的時候,他游覽了廬山,一來是寄情山水,二來是借山水消除因工作為他帶來的疲勞。
廬山位于江西省北部,矗立于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稱古已有之。這里岡巒環(huán)列,山峰連綿,云霧翻卷,煙雨蒙蒙。歷代文人游歷此地,莫不被其奇幻瑰麗的山色傾倒,且留下了吟詠贊嘆廬山的華麗篇章。
唐代詩人錢起就曾贊嘆廬山:“咫尺愁風(fēng)雨,匡廬不可登。只疑云霧里,猶有六朝僧。”在眾多詩人眼里,最使人感覺奇幻駭異的是廬山的風(fēng)云霧靄,以為是它造就了此山的神奇莫測。
蘇軾剛到廬山時,呈現(xiàn)在眼前的景象是山谷奇異而秀麗,這樣奇異的景色是他平生從未看到過的,接踵而至的山形和景色讓他的兩眼幾乎是應(yīng)接不暇。匡廬七峰的奇險壯麗、變幻莫測引起詩人勃勃興致,他筆耕不輟,為這座名山共寫下七首詩。
而這首《題西林壁》,是蘇軾在西林寺僧人的陪同下游玩廬山腳下的西林寺,題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的一首詩。
該詩可以說是蘇軾對此次廬山之行的一個總結(jié),也是七首詠廬詩之中的精品佳作。這首詩還曾入選小學(xué)語文教科書,校園朗朗的讀書聲中,就有這首詩的旋律。可以說,這是一首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詩歌。
這首詩寫成后,蘇軾自己也很滿意,他曾不無得意地說:“仆廬詩盡于此矣!”《題西林壁》原詩如下: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到處看山了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盡情地游覽了廬山,飽覽了廬山的秀麗風(fēng)光,真切淋漓地道出了自己的親身體驗(yàn):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蘇軾眼中的廬山,從正面看,它是一道連綿不絕的山梁;從側(cè)面看,它又成為一座聳立峭拔的山峰。當(dāng)你再從不同的距離、不同的高度去看它的時候,呈現(xiàn)在你眼前的廬山,又是各式各樣互不相同的形象。
廬山三面環(huán)水,西臨陸地,深壑高巖,千姿百態(tài),壯觀無比。不管是橫看、遠(yuǎn)看、高看,還是側(cè)看、近看、低看,都可欣賞到廬山美景:橫向看過去,廬山是層層疊疊的山嶺;從側(cè)面端詳,廬山是由一座座相連的奇峰組成的。
為什么從橫向的角度和從側(cè)面的角度看廬山,會有完全不一致的視覺體驗(yàn)?zāi)兀窟@首先是因?yàn)橐曈X角度不同,映射出的形象就必然不同。其次就是參照物的不同造成映象感受不同。
因?yàn)檫h(yuǎn)看、橫看時,有其它的事物作參照物,形成對比,就覺得小、不怎么高;而近看、側(cè)看時,情景截然不同,由于山勢渾然一體,站在山腳下往上看,必然會覺廬山高大、雄偉。
在這里,詩人已經(jīng)不是普通的觀景者了,他很自覺地將自己擺在了一個探索自然奧秘、思考哲學(xué)問題的智者位置。面對廬山的綺麗景致,詩人并未只沉浸于對美景的賞玩感嘆,而是清醒地觀察、理智地思索,透過廬山迷霧看透其本相與實(shí)質(zhì)。
詩人從不同地點(diǎn)、不同角度看到的廬山萬千異態(tài)只是廬山局部景致,而并非其本來的、完全的面目。因?yàn)橛稳瞬还芴幱诤翁帯⒁院畏N角度欣賞廬山,都身在山間,只在其間流連,未能超然廬山之外總攬全局,,自然也就難以真正看清廬山的真容了。
廬山的景象雖然令人難以捉摸,但不勝感慨的詩人還是一語道破了其中的玄機(j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大意是說: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shí)形象,就是因?yàn)樯碓诖松街校劢缡艿骄窒薜木壒省?/strong>
這其實(shí)是詩人的議論,也是以理入情的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它無疑是在啟示人們,認(rèn)識事物往往受到局限而流于主觀性、片面性、表面性。
從排篇布局來看,這首詩前兩句是言景,后兩句則是在說理。詩從“橫側(cè)遠(yuǎn)近高低”六個方面觀察廬山,其觀感均不相同,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詩人為了認(rèn)識廬山的本來面貌,往來于山的上下左右,或遠(yuǎn)或近,或仰望或俯瞰,不斷地探視,不斷地思考。
由此不難看出,蘇軾通過對廬山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寫與總結(jié),揭示了自己悟到的哲理:對世間萬物也應(yīng)像對廬山一樣,必得做全面觀察分析,才能得出結(jié)論,切忌片面性,謹(jǐn)防以偏概全,更不可被事物局部現(xiàn)象迷惑,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詩人以議論對之前的廬山勝境描述升華到理性的思考層面,指出人們之所以把握不住廬山全貌、看不清它的真面目,是因?yàn)樯碓谄渲校荒軐ζ涠喾饺嬗^察。
《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理的眼光從中得出的對真理的認(rèn)識。由于這種認(rèn)識是深刻的、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
從整首詩來看,詩人的語言表述是簡明的,而其內(nèi)涵卻是豐富的,鮮明的感性與光輝的理性交織一起,成為一首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的好詩。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yùn)藉、思致邈遠(yuǎn),使歷代讀者百讀不厭,激起人們無限咀嚼回味和遐想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