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程下語文命題的原則 |
[內容提要]“考試是根指揮棒”,在新課改中,如果不改革教學評價系統中的重要一環——考試,那么新課改將流于形式,因而試卷命題觀直接決定了新課改的成功與否。符合新課改目標的命題觀應著眼立足于以下幾個原則:立足學生、體現過程、民主開放。 [關鍵詞] 立足學生 體現過程 民主開放 新的課程體系需要新的教學觀念指引,而新的教學觀念將最終由新的評價觀念來體現。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考試評價對教學活動起著重要的指導和統帥作用。因此,是否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命題觀念,在當前也就成為亟待探討的話題,因為它將直接影響著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和課程改革的發展水平。 縱觀了眾多課改試驗區的新試題,自己也參與編制了一些新課程的試卷,同時也翻閱了一些理論書籍,查閱了相關的網上資料,個人以為,在命題時不妨考慮和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立足學生 提倡以學生為本,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過程,就要求我們實現試卷與學生的對話,在原來試卷命題的基礎上,擯棄那種陳舊的、呆板的、專制的、沉悶的、封閉的內容,增加一些新穎的、開放的、自由靈活的內容,進一步關注學生,指向學生,服務學生。 1、提高試卷的親和力 提高試卷的親和力,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生硬的說教,對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營造寬松的考試氛圍十分重要,從而使考試成為學生的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比如,可以在試題旁邊加上一些鼓勵的、提醒的親切話語,如“愿你讀得仔細,答得認真!” ,“相信你自己!”。 記得我在命題七、八、九年級上冊的期中試題時,我在卷首分別寫上了這樣一段話: 【老師的話】親愛的同學,七年級的我們開始了嶄新的語文學習之旅,學習內容、學習習慣、學習方式都正在發生一場“革命”。對此,你肯定有了真實的感受。完成這張試卷,與其說是考試,不如說是展示。要堅信:真情的體驗、深入的思考和獨特的創新永遠是最有價值的! ——七上 【老師的話】親愛的同學們,經過新學期兩個多月的學習,你一定又學到了不少新的知識,得到了不少新的樂趣吧?現在就請你輕松自信地迎接挑戰吧! 開始答題,注意看清楚題目的要求,祝你好運! ——八上 考生注意:答題時要冷靜思考,仔細檢查。預祝你取得好成績! ——九上 雖然只是老師短短的幾句鼓勵性的話語,但相信已經給了學生一個良好的答題心情,幫助學生調整心態,以輕松愉快的心情來完成考試。 在七年級的“積累與運用”題目后面,我又補充了這么一段文字,鼓勵學生: 做到這里,你也許心里樂開了花,也許懊悔不已。切記不要驕傲,也別氣餒,現在成敗還是未知數,好戲還在后頭。 而在作文的最后,我還寫道: 祝賀你!你已經順利完成了答卷。為了取得最佳成績,在交卷之前請你再仔細檢查一下有沒有漏做,答錯。請記住:老師不喜歡馬大哈。 老師的忠告:假若你對本次考試不滿意,希望你繼續努力;假若你對本次考試很滿意,希望你再接再厲! 考試不是故意為難學生,如果我們的學生能以一種輕松的心情來完成答題,把考試也當作一次愉快的體驗,其間需要我們命題老師做的只是寫上小小的幾句鼓勵提醒的人性話語,讓學生感到老師真正關注了他們,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另外,卷內所出的題目也力求親切,盡量避免強硬的指令性意味,最好能做到時刻以“請”字當頭,“你”字為中心。如“請你用學過的方法,試著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請你回憶一下,是否在生活中有相類似的經歷,結合閱讀語段的感受,寫下你最真實的感受”等。這些舉措使學生能夠在相對和諧、寬松的環境中提高自信,最大限度地釋放自己所有的能量。 2、增強題型的趣味性 內容決定形式,但形式也反作用于內容。故此,在命題時不妨注意一下提示語言的幽默、風趣,符合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心理特征。 如果題型變常式為變式,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樣是考查學生的詞語積累,“猜寫詞語”就比“填寫詞語”更具誘惑,促使學生產生探求謎底的欲望;“語文的功底來自積累,積少成多,聚沙成塔,確實如此。下面就考考你記住了多少古詩文”比單純的“古詩文填空”生動多了,客觀上就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我曾在單元命題中嘗試把“積累與運用”改為“語言訓練營”,把“閱讀理解”改成“美文欣賞臺”,把“寫作”命名為“作文競技場”,也許是多了一些小小的花樣,但給學生的感受就是新鮮而刺激的,也能更認真地答卷和答題。 3、拓展習作的自由度 習作的自由度,就是學生自由地、充分地挖掘生活積累,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從生本教育體系出發,我們的習作不能再以狹隘的、單一的命題限制學生的創作活力,而是要盡量讓學生人人有話可說,有情可抒。這就要求我們制定靈活、自由、寬泛的習作要求,盡可能地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挖掘其生活積累;設計好習作提示,使習作提示成為一個引子,恰到好處地誘發出學生豐富的生活閃回和情感記憶。比如在習作中提供兩組不同的題目供學生自由選擇,就把寫作的范圍大大拓展了。 只有學生真正擁有了寫的自由,也才能真正實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全日制義務教育語言課程標準(實驗稿)》)。 二、體現過程 考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檢驗學生的學習程度和發展水平,這必然涉及對結論的評判。但是如果不經過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邏輯等認識活動,即如果沒有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活動,其結論就無從獲得,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更談不上遷移和內化。所以,命題要盡可能使學生能夠充分展示活動的過程,在“過程”中檢驗其自身的發展水平和發展歷程。 1、關注文本閱讀的情感過程 在命題時,要注意到文本是語言和思想、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體,它不僅是語言的載體,而且體現了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倫理觀、人生觀、自然觀、審美觀等。所以考試中的閱讀材料不僅是命題的媒介,也是一個閱讀的對象,閱讀的過程應該成為一個情感熏陶、人文培育的過程。在選取閱讀文章時,要考慮文章是否在引導學生求真、向善、愛美,從而使考試過程成為一種高尚的情感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的增長過程也就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展過程。 如我在試卷中曾選用蘇教版《父母的心》一文,告訴學生們人世間最可貴的親情——家人的團聚比金錢更可貴;讓學生們在閱讀《家書》、《永恒的母親》、《三袋米》中去感受親情的偉大;讓學生通過閱讀《你是一盞燈》來學會如何正直地做人;讓學生聆聽《在莫泊桑葬禮上的演說》,感受偉人的心聲,等等。 2、強化文本理解的感悟過程 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的疑問、矛盾和困難,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獨特個性。 我想命題的目的應該不在于學生獲得了什么答案,而在于他們怎樣獲得這個答案。所以,在命題時就不妨給學生多一點感悟的空間,盡可能體現感情的過程。在命題中,要多一些“你體會到了什么?”“你的理解是什么?”“面對這種情況你該如何去做?”等承認多元價值的存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特體驗的試題。 3、注重文本積累的思維過程 語文考試必然需要一定的識記,課程標準也非常重視學生的積累。但是檢驗知識積累的方法并非只有背誦默寫一途,完全可以在這種以結論為目的的考核中體現學生思維過程,即促進積累的遷移。例如:默寫一首指定的古詩或句子是一種結論的單純的呈現,如果以一個相對寬泛的條件引導學生靈活搜索積累,將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并充分反映出學生的個性思維差異。如:請學生寫出三句富有哲理性的詩句;請寫出兩句抒發朋友分別之情的句子。又如: 初三畢業晚會上,同學們歡聚一堂,有的在依依話別,難舍難分;有的在憧憬未來,暢談人生。這時,請你從中國古詩詞中任選兩句表現離情別意和思想抱負的詩(含詞曲)句,作為臨別贈言獻給他們。 示例: ①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離情別意) ②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思想抱負) 臨別贈言:第①句 。(離情別意) 第②句 。(思想抱負) 另外,同樣一項練習,不同的設計可以檢驗到不同的結果。真正高明的設計是讓學生在完成題目時不需要機械記憶,而著重語感和邏輯考核,教師也可從中發現學生的思考過程和思維質量。 三、民主開放 當試題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的時候,考試就不僅是知識的檢驗和鞏固過程,而且還是知識的延伸、再豐富的過程。 1、向課外遷移 一直以來,教材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老師只是闡述和傳遞這些內容的執行者和實現者。這樣,其教學不得不走向堵塞、萎縮。因此,作為教學導向的試題,就要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把相關的知識向課外遷移、派生。這種有一定價值取向的命題,往往也會有效地指導課堂教學。 如這一道試題: “卻說女媧練石補天之時……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置青埂峰下”;“那座山正頂上有一塊仙石……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好精脾,感之既久,遂有通靈之意。”上文兩塊石都幻化成“人”形,前者即《 》中的 (填人物形象),后者即《 》中的 (填人物形象)。 在語文課本中我們學過《香菱學詩》,在名著導讀中學生也知道《西游記》,可是真正去看原著的學生卻極少。這道題考的是課文中人物賈寶玉和孫悟空的形象,但課文中這樣的知識點卻是沒有的,這道題涉及到了四大名著中的兩本書的閱讀內容,有一些難度,如果學生沒有去看原著,光靠老師在教學時的補充也還是遠遠不夠的。這種由課內向課外知識的自覺補充和延伸,培養學生自覺獲取知識的能力,就是“大語文”教學觀念的體現,可能也是今后語文教學的發展方向。 2、促進學科整合 既然學習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強化課本既定知識的記憶,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那么我們就應該允許讓我們的試題成為檢驗學生綜合知識、發展學生綜合思維、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工具。因此,在試題中,有意識地適當綜合其它學科的知識,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知識和能力解決問題,就將成為學生學習能力自我增生的重要方式。 例如,九年級上冊的第四單元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很多知識決不是語文一門學科所能學到,而是滲透到了許多相關學科。因此,在單元命題的時候,我就嘗試出了這樣的題目: 考考你的綜合素質(任選三題回答) 1)自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請從地理學角度,說明為什么“人間四月芳菲盡”,而“山寺桃花始盛開”? 2)當代詩人賀蘇《香港回歸》:“七月珠還日,百年恥雪時。老夫今有幸,不寫示兒詩。”請聯系歷史,說說“珠還”、“雪恥”兩詞的具體含義。 3)文天祥有明志詩云:“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請從物理學角度,闡述磁針指南的原理。 4)明代于謙借《石灰吟》托物言志,表明堅貞不屈、為國獻身的心跡:“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請從化學的角度,用文字闡述詩中“粉身碎骨”和“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兩個化學變化過程。 5)“應憐屐齒印蒼苔,小叩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請從生物學角度,分析“紅杏出墻”的原因。 6)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請從認識論的角度立意,闡述詩中所揭示的生活哲理。 7)宋代張俞的《蠶婦吟》:“昨日人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這首詩常被我們理解為“一種強烈的階級反抗情緒的流露”。然而,余秋雨先生卻認為“那是搞錯了”。請從經濟學的角度,闡述余秋雨先生的理由。 雖然比分不大,但這七道小題分別牽涉到了歷史、地理、科學、經濟學、哲學等學科,讓學生真正明白,學好語文,學活語文,要學會與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 3、重生活應用 語文是我們的母語,在試題中,我們要注重語文知識的生活化運用,實現書本知識與社會生活、與學生經驗世界和成長需要的溝通。如:在習作中,以“ 我想對你說”為題,以書信的形式寫一篇文章,就把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寫信引入了試卷中;或者寫一篇關于保護環境的演講稿,也將使學生學有所用。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語文學科的命題思路應順應時代,與時俱進,全面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真正使語言考試成為評價語言學習的客觀工具,成為激勵學生學習語言的有效動力,成為促進教學相長的良好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