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古詩文閱讀教學評價
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為載體,民族文化又以中國歷史上優秀的語言文學作品最為精粹,學習古詩文,其根本意義也在此。通過學習,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在7~9年級的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古詩文教學要按照新課標、新教材對古詩文閱讀教學及評價要求進行,當下古詩文課堂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如誦讀不夠,解讀感悟過深或過淺,強調教材中的古詩文忽略了“課外古詩詞背誦”的積累,強調了死記硬背,弱化了在具體語境中的運用積累等,這些現象應引起語文教育工作者足夠重視。
一、 初中古詩文閱讀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長期以來,初中古詩文閱讀教學似乎走進了一個怪圈:教師只向學生講解翻譯,學生只管記憶、翻譯名篇名句,偏重于分析課文內容及寫法特點,這種串講加分析的教學方法,教法上面面俱到,結果是費時費力,最容易把學生講得昏昏欲睡,既沒有互動投入,也沒有激情感悟。這種古詩文教學模式既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也不能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全日制義務教育育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初中古詩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要求。
1.初中古詩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課程標準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葉圣陶先生在談論文言文閱讀時,盡管沒有“誦讀”一詞,但他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一文中指出:“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要養成熟極如流的看文言的習慣,非先熟讀若干篇文言不可。”這段話表明他對誦讀的理解是“熟讀”、“成誦”。
淺易的文言文是指學生根據平時文言文的學習與積累,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就能理解基本內容的文章。
2.初中古詩文閱讀教學的要求
從新課標新教材對古詩文閱讀教學目標,以及古詩文對人一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產生影響等角度來看,初中古詩文課堂閱讀教學應該通過“誦讀到位”、“大量積累”、“多渠道感悟”、“在運用中鞏固”等教學策略,來完成古詩文課堂閱讀教學的目標。
二、 初中古詩文閱讀教學評價的實施
課程標準在“古詩文閱讀的評價”中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新課標實施后,有些教師為了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在日常的古詩文課堂教學中常出現這樣一些現象:教師在介紹作家作品后,就讓學生4人一組,1人念課文,1人解釋詞語,1人翻譯句子,1人提問題。之后,分別找幾個小組匯報學習情況。這樣一個學生“自主”“互動”式的學習過程,看起來熱熱鬧鬧,但實際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是“各司其職”,每個學生在小組內只完成了四分之一的學習任務,小組學習變成了“搭臺唱戲”,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卻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可見,離開了教師指導的學生自主學習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堂教學;缺少了教師作用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是高質量的課堂教學。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但必須得法。對于我國傳統文化長廊中最絢麗多姿的古詩文,我們只有采取誦讀、積累、感悟、運用等最本樸最實效的策略來教來學,才能讓學生把古詩文中的名言佳句、規范表達等領悟在心,運用在手,才能將優秀古詩文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以及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內核鑲嵌于靈魂,傳承給后代,并使之生生不息、發揚光大。
1.古詩文閱讀教學過程的基本原則
先學生在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初步感知古詩文大意; 了解必要的文化、文學以及寫作背景;在教師的指導下,反復誦讀,品析內容,在誦讀的過程中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與虛詞,在品析美文的過程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識記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名句名斷,并學以致用。對詞語的解釋不必要完全和教參上一字不差,解釋只要能在句子中說的通,能理解文章意思就可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對詞語的意思進行推測,只要能講得同就行。對句子的翻譯,理解是關鍵,文言文的翻譯講究信達雅,對于初中學生能達到“信”的程度就可以了。對有些文言詞匯的理解目前看來還是見仁見智的,強求學生統一似乎也是沒有道理的的
2.誦讀積累,培養語感
熟讀經典,受益終身。教材中的古詩文,都是經典之作。通過熟讀,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陶冶情感,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吸取優秀文化的營養,增添文化積淀,打好做人的思想 、道德、文化的底子,這才是誦讀古詩文的真正目的所在。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記憶”是古人學習最常用的學習方法,這種古老的讀書方法經過千百年來的實踐,成為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古為今用”,選擇“誦讀、記憶”的方法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背誦古典名篇,引領他們把無意識記憶轉變為有意識文化儲備,使他們從小腹有詩書,在本國傳統文化滋養中成長。
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李德成主編的《閱讀辭典》中對“誦讀”解釋是:“朗誦、吟誦、背誦,默誦等四種方式的合稱。
古詩文的誦讀要讀出語氣、讀出感情。在古詩文里,詞語的選用、詞的感情色彩、句式的選擇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都和語氣的表達密切相關,誦讀時就要把文句、詩句的語氣傳達出來。表現出詩文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以及有關感情的抒發。例如《唐睢不辱使命》開頭一段是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純屬秦王的欺騙,“使人謂”“寡人”,足見秦王對安陵君的輕慢,要讀稍重;“安陵君其許寡人”,體現出秦王的盛氣凌人,要讀得緩慢而重濁,表達出表面上是詢問、祈使的語氣,骨子里是威逼、強迫的語氣,不易不行,非易不可。安陵君識破騙局,婉言拒絕,“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安陵君的態度和言辭看似十分溫和,但不卑躬屈節,是面對虎狼之敵而采取的一種斗爭藝術,所以用了委婉的言辭,要讀得平和;“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堅決的態度,有理、有節,不失明君風度,要讀得堅定有力。在誦讀中傳達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背誦應是理解基礎上的背誦,理解必須從整體出發,從整體上去把握,如果東鱗西爪,一鱗半爪,不見全貌,理解必須是偏頗的,運用必然會鬧出笑話。
3.理解文意,讀出感受
古詩文的理解,包括對字詞的理解,對語句的理解,對一層意思的理解,對一個段落的理解,對全篇(首)的理解。理解的基本原則應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就是說要因詞解字,因句釋詞,因段解句,因篇解段。如果違背了這一基本原則,對詩文的了解就成了瞎子摸象,所以整體把握詩文非常重要。例如,《醉翁亭記》中心是記述亭名“醉翁”的用意,表達與民同樂的思想。全文分四段:首段寫亭的所在,點出取名用意;次段寫亭上所見四時景觀;三段寫亭周圍人的活動;末段點出醒時作記。把握了中心,就好理解各段的意思;明白各段的主要內容,就好理解段中各層、各句的思想 ;弄清了各句的意思,就可以準確地理解句中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這樣就能做到準確地翻譯文言語句,正確地概括句意、層意、段意以及主要內容、作者在詩文中的觀點、態度作出準確的辨析和判斷;也就能對學過的詩文進行一定的鑒賞和初步評價,并適當遷移運用于寫作和口語交際。
4.溝通古今,學以致用
在古詩文教學中,“詞匯”的積累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文言文必須跨越的門檻。比如,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了解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句式等等。對于這部分內容如果掌握不了,就根本談不上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同時根據漢語言的特點,溝通古今,活學活用,讓學生明白學習古詩文有利于表達的凝練與生動。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