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指個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的具有核心意義的個性心理特征。瑞士的心理學家榮格按心理活動的傾向性,把性格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內向型的孩子在心理上容易感到自卑,表現為自信心不足,遇事遷就忍讓,退縮保守;在活動中缺乏主見,獨立性差,依賴別人,易受暗示,不加分析地接受他人意見,遇到緊急情況時驚慌,手足無措等。那么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性格的可塑性來教育和改變性格內向的低年級學生呢?結合平時的教學及總結的經驗,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討: 一、要熱愛孩子,了解孩子,同時也要嚴格要求孩子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好的老師首先應該愛兒童,能在跟兒童的交往中找到快樂,他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夠成為好人?!薄敖逃记傻娜繆W妙也就在于如何愛兒童?!苯處熤挥杏脨坌娜プ虧櫭恳粋€幼小的心靈,熱愛他們,尊重他們,才會真正地了解他們。教師要利用一切機會,接觸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經常與他們交談,使他們能夠充分地信任老師,進而對教師暢所欲言,教師就可趁此機會及時地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達到對癥下藥的效果。平時上課要多提問他們,多讓他們朗讀課文,給他們提供更多的表達機會。我們班就有一個性格非常內向的男生,他平時不愛講話,不愛參加集體活動,下課也不愛出去玩耍,每次我都鼓動他出去活動一下,告訴他這樣既可以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利于下節課的學習,也可以增強體質,利于身體的健康成長。并且在每次的分角色表演中我也讓他參與進來,比如在《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時,我就讓他表演了小蝌蚪的角色。使他在活動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參與的快樂,逐步建立了自信心,漸漸地,他的性格就有了很大的轉變,也愛和同學們一起玩了,成了一個愛笑,發言積極的學生。 另外,對于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在熱愛的同時,還要對其嚴格要求,不能因為他們內向,而對他們過于遷就,過于“另眼相待”,放任自我。這樣反而適得其反,加重自卑感,認為老師對他不重視。而且長時間還可能滋生不良學習習慣的形成,所以對內向孩子的要求只要適當,只要把握好一個“廢”字,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因人制宜,區別對待 性格內向的孩子,大多自尊心很強,不愿流露情感,教師稍有疏忽或批評不當,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感情,使他們對老師產生畏懼感而不愿接近老師。對這些孩子特別需要撫愛和溫存,要有耐心,在指出他們的缺點和錯誤時應該給予足夠的考慮問題和作出反應的時間,不要以冷對冷或急躁,要激發他們的熱情,多給他們在集體中鍛煉的機會,避免公開的批評和指責,培養他們樂觀、自信、機敏的品質。 三、發現“閃光點”,多鼓勵和表揚 教師要做有心人,一旦發現孩子在某一方面或某一件事上有進步,就要及時表揚,讓孩子感到自己也能取得成績,從而增強了取得更大成績的希望和勇氣,自卑感就會悄然退去。平時在課堂上提問題,應盡量把發言的機會留給內向的孩子。如果他們多次舉手卻未被叫到,就會打消他們的本以高漲的自信心,以為被老師忽視了,從而對自己產生了懷疑,直接影響了他們的情緒和學習興趣。提問時要微笑著注視著學生,這樣會讓他放松緊張的神經,放下包袱,報你以流利的回答。當他回答錯時,也不要予以批評,微笑對待,給以鼓勵,這是一種寬容、理解,更是一種期待。當孩子回答問題正確時,要及時表揚,讓其他同學向他學習。這時候,他就會感到無比的驕傲與光榮。贊美就似一把金鑰匙,有了它,就能開啟成功教育的寶藏,贊美就似一種肥料,它能給學生以營養,使自信的體驗常青。一次,我們班有個內向的學生在別人都未注意的情況下,將地上的一個汽水袋主動撿起來放進了垃圾桶里。我及時在班里表揚了他,夸他細心,講衛生,熱愛班集體,讓同學們都向他學習。這樣的做法較好地體現了在集體中進行教育的原則,使內向的孩子在無形中變得活波,快樂起來。 四、滿足孩子的自我表現欲 自我表現欲是青少年時期最主要的欲望之一,自我表現欲受到壓抑時,孩子就會產生自卑感。要盡可能讓孩子在他自己特有的優勢方面(如跑步、繪畫、愛勞動等)充分滿足自我表現的機會,從孩子能接受的起點開始,遵守孩子的發展規律和特點,使孩子通過努力能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平時要多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游戲活動,如在班里開展以開火車為形式的讀生字、讓字開花以及詞語接龍訓練,找較活波的孩子作為性格內向孩子的同桌,以影響和帶動內向孩子,使其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習,在游戲活動中密切關系,并能持續下去,得到鞏固,進而形成主動積極,活波開朗的性格。 五、家校配合,共同努力 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要求應盡可能一致。教師要向家長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他們的喜好,以逐步消除他們心理上的自卑感和不親近感。教師還應及時與家長交流孩子在校和在家的表現,探討培養孩子良好性格的方法和途徑。相信通過家校雙方共同不懈的努力,孩子會有顯著進步的。 總之,只要用正確的方法教育性格內向的兒童,用心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用耐心和愛心去感化他們,用真心和熱心去關愛他們,真正做到“對癥下藥”,就會收到藥到病除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