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宋代的選官制

宋代的選官制

   宋代官吏的選任,沿用唐代的科舉制度,但宋代由于經濟上的發(fā)展和門閥制度的衰落,科舉考試向庶族地主及中小地主知識分子廣泛開放。對于士大夫,正如陳傅良在《答林宗簡》所說的“家不尚族譜,身不重鄉(xiāng)貫”①,只要文章、詩賦合格,就可錄取。這是擴大統(tǒng)治階級基礎的重要措施。

  宋代的科舉,和唐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但是,考試的科目、內容和方法則作了多次的變化,有關考試的規(guī)定也日益嚴密。

       北宋初年,常科的科目較多,據(jù)《宋史·選舉志》載:

  初,禮部貢舉,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禮部,春考試。合格及第者,列名放榜于尚書省。

  這些科目,除進士科外,其他科目總稱諸科。那時,各州縣都沒有學校,僅京城開封設有國子監(jiān)。在國子監(jiān)學習的都是官僚子弟,人數(shù)不多,有些人只是掛名而已。所以考生的來源主要靠州縣貢舉,每年秋天,各州舉行考試,將合格的學生解送禮部,稱為“取解試”。第二年春天,禮部進行考試,稱為“禮部試”,又稱“省試”。省試的內容基本上與唐代一樣,進士重詩賦,諸科重帖經、墨義。

        慶歷四年(公元1040年),宋仁宗根據(jù)范仲淹、宋祁等人的建議,令各州縣設立學校,并規(guī)定在校學習滿三百天的人,才能參加取解試。前科曾解送而落第者,在校學習可減為一百天。省試分試策、試論、試詩賦三場。以三場的全部成績作為錄取的根據(jù)。不考帖經、墨義。由于這些規(guī)定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仁宗只好下詔廢除入學年限,恢復了舊有的考試制度。

  宋神宗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公元1077年),王安石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對科舉制度也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廢除考詩賦、帖經、墨義。每個考生在《易》、《詩》、《書》、《周禮》、《禮記》中任選一經,兼治《論語》、《孟子》,每試四場,考試方式是試策、試論、及經文大義。這樣的考試,每個考生必須通曉經義,又有文彩,才算合格,不象原來的墨義那樣,只要初淺了解經義就可應付。

  為了進一步通過學校培養(yǎng)和選拔人才,王安石又著手整頓太學。將太學生分為三等:外舍、內舍和上舍。以考試的成績和平時的表現(xiàn)作為升舍、應試和授官的根據(jù)。這種制度稱為“三舍法”。

  公元1085年,神宗病死,哲宗繼立。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司馬光入朝執(zhí)政,他一上臺就陸續(xù)廢除各種新法。元四年(公元1089年),將進士分為經義和詩賦兩科,罷試律義。詩賦進士,必須在《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左傳》中任選一經;經義進士必須選習二經。兩種進士都是以四場成績定高低。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舍,詩賦進士以詩賦為去留,名次則參考試論成績評定哲宗親政以后,對司馬光的作法全部否定,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進士罷詩賦,專習經義。

  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又將王安石的“三舍法”推廣到全國,并詔令天下,以后科場取士,全由學校升貢,廢除州郡發(fā)解及禮部試等辦法。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官僚子弟可以免費入學,而普通百姓則要經過多次考試合格才能入學,才能升舍、授官。時人指責這種取士方法是“利貴不利賤,利少不利老,利富不利貧”。因為反對的人很多,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不得不宣布罷“三舍法”,令開封府及諸路均以科舉取士。高宗南渡以后,沿襲不改,惟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恢復司馬光時的詩賦和經義兩科進士,至宋末不革。

  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一級是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取解試由各州的判官及錄事參軍主持,省試則由皇帝選派的官員主持。據(jù)葉夢得的《石林燕語》卷8和《長編》卷14記載:開寶六年(公元937年),翰林學士李知貢舉,錄取進士、諸科及第者38人。召對時,進士武濟川、《三傳》劉睿,“材質最陋,對問失次”,太祖把他們黜落了,因為武濟川是李的同鄉(xiāng),引起了太祖的懷疑。又因下第進士徐士廉擊登門鼓,控告李“用情取舍”,并建議舉行殿試。太祖即下詔,令已被錄取的和從考試終場而未被錄取的考生中選出195人,在講武殿出題重試,太祖親自主持。復試結果,中進士26人,諸科101人,皆賜及第。原來李錄取的人中,卻有10人落選。為此,李受到了降職為太常卿的處分。從此,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考試。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太祖再次舉行殿試,這一年省試第一名是王式,殿試時王嗣宗成了第一名,而王式則落到第四名。從此開始,省試與殿試分為兩榜,并有省元與狀元之別。宋太祖舉行殿試的目的,是為了革除“科名多為勢家所取”的弊病。

  宋代的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冬,各州考生都已集中禮部,因為太宗要親征北漢,第二年春天的省試只好停止。此后,每隔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英宗治平三年(公1066年),朝廷因每年一次應接不暇,又舉子年年跋涉,十分勞苦,才定為三年一次,以后成為定制。至于錄取名額,太祖時士大夫還不熱衷于出仕為宦,朝廷取士也比較嚴格,每次錄取進士少則幾人,多者200多人,平均每次錄取近48人。宋太宗時,因州縣缺官,大規(guī)模錄用士人,參加省試的舉人往往多達一、二萬人,每次平均錄取進士230人。以后錄取人數(shù)不斷增加,據(jù)《通考·選舉考》記載,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錄取進士409人,諸科1129人,總人數(shù)達1638人。比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錄取人數(shù)多兩倍以上。由于宋代科舉,一經錄取,立即授官,錄取人數(shù)太多,必然出現(xiàn)“官吏猥眾”的局面。所以,仁宗時規(guī)定:“禮部奏名,以四百名為限”。但是這個規(guī)定后來逐次突破,至徽宗時期,每次平均多達680多人。

  宋代科舉登第者大部分出身于鄉(xiāng)戶,即一般地主和殷富農民,一部分為工、商子弟。北宋蘇轍在《上皇帝書》中說:“今世之取人,誦文書、習程課,未有不可為吏者也。其求之不難,而得之甚樂,是以群起而趨之。凡今農工商賈之家,未有不舍其舊而為士者也。”雖然宋代封建法律一般禁止工商本人應舉做官,但對其中的“奇才異行者”,也允許參加科舉考試。這與西漢規(guī)定“市井子孫不得仕宦為官”不同。王辟之的《澠水談燕錄》卷3載,北宋時,曹州商人于令儀的子侄多人考中進士。又洪邁的《夷堅丁志》卷6載,南宋時,建安人葉德孚買田販茶,后獲得“鄉(xiāng)薦”(即取得參加省試的資格),娶宗室女,授將仕郎。饒州鄱陽士人黃安道,應舉累試不中,改營商業(yè),成為“賈客”,后又預鄉(xiāng)薦,參加禮部試,終于登第。另外,宋高宗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題名錄》載,這年中榜的330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其中城市出身者,不到30人,宗室25人。宋理宗寶四年(公元1256年)《登科錄》也記載了這年中榜的601名進士的詳細情況。據(jù)統(tǒng)計,這些進士中,除少數(shù)情況不明和宗室以外,大多數(shù)出身于鄉(xiāng)戶,其中縣坊出身者不到20人,祖或父有一代做官者有113人,祖、父兩代做官者有23人,曾祖、祖、父三代都做官者8人,這三部分進士合計144人。此外,還有宗室73人。在這些人中,祖、父兩代不曾做官的33人,祖或父有一代做官的有23人,祖和父兩代做官的3人,曾祖、祖、父三代都做官的14人。這就是說,601進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84人。這一情況顯示,在科舉登第者中,世代做官的子弟居于少數(shù),大多數(shù)進士來自平民家庭。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中、高級官員子弟可以通過恩蔭得官,無需寒窗苦讀,與士庶競爭高低。只有少數(shù)官僚子弟以科舉登第為榮,在恩蔭補官后又參加科舉考試;還有個別子弟,拒絕恩蔭所授官職,而直接應舉。

  宋代的科舉考試,實行試卷糊名彌封和謄錄法,比較有效地防止考官在評選時作弊。唐代的科舉考試,因試卷前寫有舉人的姓名、籍貫等項,世家豪族仍可靠其特權,在發(fā)榜前知其是否錄取,考官也可從中耍弄手法,拉攏親信。武則天時,因吏部選舉多有不實,便命令應試舉人自己將試卷上的名字糊起來,暗考以定等第。但是此后并未形成一種制度,考官在錄取中,仍然“兼采時望,不專詞章”。北宋初年,仍沿襲唐代這種風氣,同時考生“投卷”也很盛行。主考官將去貢院的時候,達官貴人可以向他推薦人才,稱為“公薦”。考生錄取后,要向主考官謝恩,稱主考官為“師門”、“恩門”,而自稱“門生”。為了防止權貴干擾,考官徇私,師生結黨,趙匡胤和他的繼承人采取了許多有力的措施,據(jù)《宋會要輯稿·選舉三》記載,建隆三年(公元926年)九月規(guī)定:“今后及第舉人,不得輒拜知舉官子孫弟侄”,“兼不得呼春官(這里指知貢舉官)為恩門、師門,亦不得自稱門生。”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也載,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九月規(guī)定:“禮部貢舉人,自今朝廷不得更發(fā)公薦,違者重置其罪。”《通考·選舉考三》載: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蘇易簡知貢舉,“既受詔,徑赴貢院,以避請求”,以后便建立了鎖院制度。同年殿試,禮部奏名合格進士,采納將作監(jiān)丞陳靖的建議,初次實行“糊名考校”法。即在舉人考前先糊其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項,在決定錄取卷后,再拆彌,查對姓名、籍貫,借以杜絕考官“容私之弊”。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禮部試時,選派官員專司封印卷首。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七月,仁宗“詔諸州,自今考試舉人,并封彌卷首”。從此,糊名考校就不僅施行于殿試、省試,也施行于諸州取解試了。在實行彌封制不久,又發(fā)現(xiàn)考官指使舉人在試卷上暗作記號,有時考官還可以辨認字畫。后來,根據(jù)袁州人李夷賓的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專設謄錄院,派書吏將試卷抄成副本,考官評卷時只看副本。試卷彌封、謄寫法的實行,應舉者考試成績的優(yōu)劣“一決于文字”,這樣,總算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標準,從此,貴族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同等對待,貴族、官僚利用科舉世襲的特權被取消了。事實證明,彌封、謄錄
法是中國封建社會中行之有效的考試方法之一,它對選拔人才曾經發(fā)揮過積極的作用。但是,到了北宋后期,特別是南渡以后,由于宋王朝的腐朽,科場舞弊層出不窮,糊名、謄錄也就流于形式了。

  宋真宗時,監(jiān)察御史張士遜任考場巡捕官,因有親戚應試,向主考官提出辭職,以避嫌疑。真宗立即下詔:自今舉人與試官有親嫌者,移試別頭。即另設考場、另派考官。這種做法唐代已有,但只限于省試,也不是定制。宋代別試成為一種制度,范圍也擴大了,州試省試都相繼實行。

  宋代的知貢舉(主考官)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臨時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唐代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員外郎或禮部侍郎為主考官,而宋代任何官員都可以充任,并另增派權知貢舉(副職)若干人,互相監(jiān)督。

  宋代的制科遠不如唐代之盛。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等科,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增為六科,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又增為九科。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制科曾多次停罷,有時雖然舉行,但應詔者極少。在宋王朝統(tǒng)治的321年中,制科御試僅有22次,被錄取的不過41人而已。至于書判拔萃、詞學兼茂、博學宏詞等科,完全是為了選拔草擬朝廷日用文字,諸如詔誥、章表、赦敕、檄書之類的人才,無論是考試內容或考試方法,和制科都是不一樣的。www.6park.com

  宋朝統(tǒng)治者對于那些多次應試而不第的舉人實行“特奏名”法,特賜各科“出身”。唐末王仙芝起義時,進士“不得志者”如敬翔、李振等人,加入了起義軍。為了防范失意士人心生異志,宋代統(tǒng)治者“廣開科舉之門,俾人人皆有覬覦之心,不忍自棄于盜賊奸宄”。所以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69年)三月規(guī)定,凡舉人參加過十五次以上考試終場者,特賜本科“出身”。從此,士大夫潦倒不第者都“覬覦一官,老死不止”。這是“特奏名”法之始。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三月,又賜特奏名五次以上應試者本科等“出身”,年老者授將作監(jiān)主簿。由于特奏名的數(shù)量日益增多,“英雄豪杰皆汨沒消靡其中而不自覺”,所以,“亂不起于中國,而起于夷狄”。這是宋代統(tǒng)治者為防范士大夫卷入農民起義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宋代的武科,始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仁宗親試武舉12人,據(jù)《宋史·選舉志》記載,先試騎射,然后試策,“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可是不久就停止了。后來,雖然也曾設立武學和恢復武舉,以馬射、步射、武藝、策略作為教學和考試的內容,但是并不為人重視。直至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武舉殿試之后,才和文舉一樣賜給黃牒。這科共選33人,第一名賜武舉及第,其余并賜武舉出身。但是,此后的武舉并沒有選拔出什么人才,只是為一些人提供進身之階,于國家毫無意義

  除了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外,宋代仕途中還有幾種與前代不甚相同的制度必須特加說明的。

  第一,蔭補:宋代以恩澤而得官的不止于直系子孫,而且可以推到旁支、異姓,甚至于門客。得蔭補的機會有大禮蔭補、致仕蔭補、遺表蔭補等。所以一遇郊祀之年,就有許多人涌入官序之中,增加了
官僚機構的壅滯之弊。

  第二,磨勘:所有在官場任職的人,經過一定時期,都可以申請敘遷。經查明其資歷與敘遷的規(guī)定相符,不需視其在職務上有何特殊表現(xiàn),都可以逐步上升。名為磨勘,實際只是例行公事,不過是防止偽造文件和日期而已。

  第三,請郡:宋代高級朝臣,可自己申請到愿意去的地方任知州,借以休養(yǎng)。這與唐代出任刺史多帶左遷意義不同。

  第四,祠祿:宋代的所謂祠祿是以道教宮觀為名安置官員,給予一定待遇,以示優(yōu)禮。最高級的稱為某某宮使,專以安置罷退之大臣,次級為提舉某處某宮某觀,最低一級為監(jiān)獄廟。這些官員都無實際職事。這種位置若不是自己主動陳請而得,就有包含貶降的意味,與唐代之分司官帶有投閑置散意思略同。

       第五,宋代初期,寄祿官與職事官極為混亂,最奇特者,選人初授之官皆以幕職令為名,而所任之職都與此毫不相干。例如有以京四路某縣令為階官,而實任河北路轉運司勾當公事;有以陜西路節(jié)度判官為階官,而實任河東路某州州學教授。至宋神宗以后,才另定官階之名,不與職事官相混。文階官自開府儀同三司至承務郎,每四年一轉,無出身者為資轉,有出身者可超資轉,至奉議郎則仍逐資轉。轉至高級,即不按資而由特旨除授。武階官略同,醫(yī)官內侍官之階官另有規(guī)定。因此,宋人官銜中之某某郎,某某大夫,就是表明某資歷等級,而且凡是科目出身的人加“左”字,無出身的人加“右”字。

  第六,宋代官員的寄祿官名稱前大都加上“權”、“行”、“守”、“試”等字,以表示職事官與寄祿官的關系。凡除授職事官,都依寄祿官階的高低,在寄祿官前加這些字。其中侍郎、尚書初次任職,必定擔任“權”官,也就是說,有一定的試用期,然后升為真官,再正式冠以“試”、“守”或“行”字。神宗官制改革,規(guī)定分行、試、守三等:凡官員的寄祿官高于職事官一品的,帶行字;寄祿官低于職事官一品的,帶守字;寄祿官低于職事官二品以上者帶試字。職事官相同而寄祿官前行、守、試字不同的官員之間,職錢也有一些差別,如御史大夫和六曹尚書,“行”字者每月職錢六十貫,“守”字者五十五貫,“試”字者五十貫。職事官與寄祿官相當?shù)墓賳T,則不稱行、守、試,其職錢按“行”者發(fā)給。

  第七,在宋代的官員中,有一部分附加性官銜失去了實際意義,幾乎變成了單純的虛銜,但仍保留其爵和食封、食實封。爵增為十二級,即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凡是封爵都有食邑。食邑從一萬戶到二百戶共分十四等。食邑仍是虛數(shù),食實封才有收益。食實封從一千戶到一百戶共分七等。實封數(shù)約為虛封數(shù)的十分之四。食邑還不限于封爵,凡是宰相、親王、樞密使、三司使、殿閣學士以至侍郎、卿監(jiān)等文武大臣,或位臻將相,都賜食邑。食邑增加到一定數(shù)量,則可循資封公封侯。食實封者,按實封一戶,每日計錢25文,隨官俸向官府領取。這些封爵食邑、食實封等都沒有子孫世襲的規(guī)定。

  2.宋初品官服色,一如唐制,本表為神宗元豐年間之規(guī)定,南宋仍用此制。   3.宋制:凡服綠、服緋二十年者,歷

任無過,許磨勘改授章服。

  4.宋制:外官有借緋(如通判)、借紫(如知州、監(jiān)司)之例。所謂“借”是在任此職時可以暫時服用。

  5.御史大夫、中丞;刑部尚書、侍郎;大理卿、少卿等為執(zhí)法之官,并冠獬豸(Zh@)冠,服青荷蓮綬,以表示其特殊身份。

  《止齋文集》卷3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明朝文武科舉制
科場
科舉
寧波學研究→藏書文化→從明代科舉制度說到科舉錄的內涵
包偉民、吳錚強:后世所說的“宋儒精神”,究竟是什么?
歷代文舉大事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城县| 易门县| 静安区| 梁河县| 乐清市| 崇明县| 新宁县| 湄潭县| 龙岩市| 五台县| 横山县| 安溪县| 金昌市| 嘉兴市| 怀宁县| 汉中市| 友谊县| 绥阳县| 永平县| 农安县| 东莞市| 育儿| 荥阳市| 贺兰县| 临武县| 图木舒克市| 丰城市| 永泰县| 峨眉山市| 乌海市| 海宁市| 福建省| 泽州县| 莱西市| 玉树县| 原平市| 兖州市| 湄潭县| 宾阳县| 华蓥市| 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