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制,也就是說一般男子只會有一位正妻,其余為妾。五品官及其以上可以取三妻,一個正妻兩個平妻或者滕妻,平妻比正妻地位稍低但也是嫡系。至于妾和侍妾你有錢就可多買多要在家里沒有地位,妾之子為庶出也同樣沒有地位。總體而言就是,嫡妻(正妻),滕(平妻),貴妾(名門庶女,白丁之女),妾(通房丫頭,赤貧之女),外妾(戲子女,青樓女),婢(罪人之女)。
媵妾,漢語詞匯,拼音yìng(穎) qiè,指陪嫁的女子,或指姬妾或陪嫁丫頭。媵妾的地位要比妾高很多,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會等等。
古代有種制度叫滕妾制度
一般是跟隨正妻一同嫁到夫家的女子,規格較高的便是這種親姐妹同嫁;規格中等則是一個身份較高的女子偕同一個或幾個宗族女子同嫁;規格最低的便是侍女陪嫁。這樣嫁過去的前者就是妻,后者便是媵妾了。媵妾的地位要比妾高很多,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會等等。這樣的制度在戰國直至三國時候的貴族之間非常盛行,比如孫權的母親就是和她的妹妹一同嫁給其父孫堅。從政治角度講,這種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嫁女一方的利益。假如作為正妻的女子死去,或者沒有生育,那么媵妾取代她的位置,以媵妾和“娘家”的密切關系,依然可以保證“娘家”的利益。